《有凤临门》第二十五章 相看

    夜色渐深,城里的灯一盏盏熄了,画舫上挂出了灯笼,丝竹声一起,水面上顿时热闹起来。
    船头离设赌的厢房远,那边的喧闹嘈杂传过来,只剩下隐约的人声,水里的鱼跃起扬起了水波,就把那声音盖过了。
    凭水临风,夜风微凉却也无限惬意。
    苏湛将目光从远处沉默的小岛上挪开,低头喝了口茶。
    与他对坐的人看他那闲适的模样,不由苦笑。
    “在下真是羡慕五爷。”
    “哦?”
    那人叹了口气:“我虽在在旁人眼中是靠着一个好出身才有了无限尊荣,但却又不得不为了这份尊荣东奔西跑,谨小慎微。”
    “生怕一着不慎就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夙忧夜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更遑论这样自在地坐在船上看景品茶。”
    “这样一看,天下的事何其有趣,自己手里攥着的丢不得,却还忍不住羡慕旁人的。”
    苏湛淡笑着道:“可手里的终归是攥住了,但‘旁人’可多得多。”
    那人闻言微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
    贪欲不足,人心不古。
    他神情微敛,对苏湛说明了来意。
    “……入春以来便多雨水,大大小小的江河都水涨堤漫,有几处决堤冲毁了下游的良田,粮农们苦不堪言,无以为生……”
    “朝廷拨了三十万两白银赈灾,修补完河堤,余下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几日,还需调拨二十万两银子买赈灾的粮食,可如今国库里已经是捉襟见肘。”
    “我授命在十日内筹集二十万两银子,如今已过去九日,却还有十六万两没有找落,不得不来叨扰五爷给想想办法。”
    苏湛道:“南方灾情吃紧,我在那边的产业也多遭了秧,如今也是苦不堪言,看来今年注定是个瘦年。”
    这话就算是回绝了吗?
    “不过……”
    苏湛又接着道:“我这里倒是还有些积蓄的家底银子,满打满算应该也够给你补缺子,只是利钱恐怕是不能让了。”
    与他对坐的人忙拱手给他作了一揖。
    “五爷肯把家底银子放出来给我周转,我又怎得让五爷吃亏。”
    “只是不知这利钱要怎么算?”
    苏湛略微思忖,道:“涉及赈灾,也是行善积德的事,我也不跟风价同你抬,只收二分利便好。”
    通常朝廷出面借的利银,都是照一分利算的。
    可这二分利却并不是话里的重点。
    “听五爷的意思,如今的风价要比这高出不少是吗?”
    苏湛也不避讳。
    “如今那边都攀长到了四分,有些地方甚至高到了五分,借了银子买一碗米,层层扣下去,到肚子里的恐怕只有一口。”
    “连京城的风利也被带高了,基本也都上了三分。”
    “岂有此理!”
    对坐的人闻言坐不住了。
    如今灾情吃紧,朝廷把国库都搬空了,有人还在借着天灾发死人财。
    那些个炒利的钱银从哪里来?又是谁放出去的?当地的官员隐瞒不报,是真不知晓还是与人勾结其中?
    无论哪个查下去都会牵扯出一堆的脏事。
    但更难的是背后的利益纷扰。
    一层层的攀扯庇护,若是找不准一根脉络直切而下,只怕会越查越难,最后无疾而终。
    可若真能查出来,那功劳可远比筹齐二十万两赈灾银子要大……
    那日心中有些痒痒,不禁看向透露此风讯的苏湛。
    苏湛依旧闲适地品着杯中茶。
    可他又好像知道什么似的。
    那人直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对苏湛作了个大揖。
    苏湛偏身避开,问他这是做什么。
    那人道:“话到这个份上,想必五爷也是知情人,可否给在下一点指引,在下必定感激不尽,定不会忘了你今日的仗义。”
    苏湛却对他许下的来日不怎么感兴趣。
    “您知道的,这些事我从不问,否则在京中早就没有我的容身之处。”
    京中人尽皆知,无论豪门贵府还是达官贵人,有银子上的事可以找五爷,其余的,五爷一概不知。
    规矩早就立在那里,来的人不是不知道。
    他也不过是试着一说,对于结果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不过能得来十六万两银子并这样一条消息,他今日也不虚此行。
    主账的先生来,带着那人去账房签字画押兑取银票。
    苏湛靠在大迎枕上,吹着夜风闭目养神。
    “噗通——”
    巨大的水花声激起了了一阵波澜。
    “快来人,有人落水了——”
    ……
    栖凤山下的章家梅园,今日又是一番热闹光景。
    章大太太邀了几位太太并小姐一起来品新酿的梅子饮,陆陆续续的已经来了几位,她便到厅里去待客。
    冯玉颜站在院子里看下人从梅树下起酒。
    她母亲冯大太太正跟章大太太抱怨着自己的儿子。
    “……如今已经十九了,却还不着急终身大事。”
    “还非说要找个像书中西子那样纤弱娇柔的才行。”
    “若真是西子那样的,就算再美也不能娶进门来啊,病恹恹的还怎么开枝散叶。”
    “再说谁家娶妻不是求淑娶贤的,哪能随着他胡闹。”
    “这可真是我把他给惯坏了,旁人家像他这样年岁的都有儿子了,他却还是自己一个,倒也不操心终身大事。”
    章大太太闻言也是笑。
    “男儿家不似女儿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何况又是娶正妻,挑挑拣拣的也理所应当。”
    “那病西子肯定是要不得的,但京中女儿中也不乏身体康健体态纤细的,能娶个这样的,不比那中看不中用的病西子强?”
    冯大太太听着有戏,忙道:“那可得麻烦太太给我们长长眼,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良配。”
    章大太太连声称要得。
    冯玉颜站在院里,老远便看见孙姨娘母女进了门。
    她不认得这两人,但却忍不住盯着齐寰瞧了好几眼。
    瘦瘦弱弱,身五四两肉,风吹就能飘起来似的。
    这不就是她那位好哥哥梦寐以求的良配吗?
    她不由在心中嗤笑:天下竟然还真有这样的巧事。
    章大太太也瞧见了那母女俩。
    她笑着示意冯大太太往门口看。
    冯大太太一瞧,眼珠子都要凸出来了。
    “这……这是哪家的姑娘?”
    年华尚好,身量纤细苗条,难得的是面色红润,跟那些体态消瘦的姑娘病恹恹的苍白完全不一样。
    章大太太看她的表情猜她恐怕是看中了。
    她心中得意自己的安排,一边小声与冯大太太道:“这是都察院左脸都御史齐大人家的长女,如今已经十四岁了,正是说婆家的时候。”
    十四岁,年级也相当。
    更难得的是齐大人的官职可比自家老爷的高多了。
    冯大太太担忧道:“那我们岂不是高攀了?”
    章大太太听冯大太太这话就知道她动心了。
    她笑着道:“是长女不假,却不是嫡女,她旁边的那位是齐府的姨奶奶。”
    她又道:“不过这位孙姨奶奶很得齐大人看重,还让她管着家事,除了名分外同当家主母也没什么分别了。”
    冯大太太讶然。
    没想到齐府还有这样的事。
    这位姨太太能当起齐府的家,想必不是个简单的。
    她的女儿会不会也像母亲一样心眼多不好管教,日后进了门同她打擂台?
    冯大太太有些矛盾,还是决定再看一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