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明唐卫轩李纹月》京城-24

    望着那人忙不迭地结了茶钱,略带慌张、头也不回地快步出了茶馆,一边抹着额头上的冷汗,三步并作两步地快速消失在了茶馆外大街上的人群中,唐卫轩忍不住摇了摇头,暗自叹了口气。
    同时,又在心里盘算了一遍刚才那人所说的每一句话,第一次认真地去想一个问题:
    这大明朝,有朝一日,真的会亡吗?
    看着茶馆外风和日丽的朗朗乾坤,以及大街上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的往来行人,耳畔还时不时地传来些走街串巷的叫卖之声,纵使不敢称如今这世道为盛世,但至少,这的确应该还称得上是一副太平之世的景象。
    五十年……五十年……五十年后,大明真的会亡?
    唐卫轩笑着摇了摇头,原本看转世教那人说得煞有其事的样子,心中还多少有些动摇。毕竟,五十年后会是怎样的情景,的确不太好说。即便有如偌大的大明朝,也不敢说绝对可以享国数百年之久。只是,对方慌里慌张离开茶馆的那最后一幕,再次浮现在眼前时,之前的些许动摇也都烟消云散了。甚至,唐卫轩为自己刚才居然会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感到一丝可笑。
    我堂堂大明,西平宁夏之乱,东定倭军入寇,以此之势,国祚至少还应有个……有个……
    ……
    想到这里,唐卫轩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平心而论,这大明朝究竟还能延绵多少年,认真去估算的话,自己其实心里也实在没底。如果是在远征之前,唐卫轩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坚定认为,至少也应还有个数百年之久,甚至绵绵不绝、直到永远。不过,到得前线之后,这原本雾里看花的模糊印象便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李如松所统率的大明军主力,以及各种威力骇人的火炮武器,都让唐卫轩对大明的军力更加刮目相看、信心倍增,但是,通过一次次和倭军,还有朝鲜义军的近距离接触,唐卫轩愈发地感觉到,其实,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单纯……
    且不说,大明的军力虽然也足以称雄,但倭国的战力也绝没有最初京城之中传言的那样不堪一击,像是一群由松懈的贼寇所组成的乌合之众。而通过幸州山城一战,更是让唐卫轩有了全新的认识: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数万倭军,居然硬是攻不下仅有数千义军把守的小小德阳山……除了一些巧合、士气、指挥协调的偶然因素外,唐卫轩开始清楚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心,有多么的重要!
    武器、训练、指挥,这些都可以慢慢地积累与学习,在某一场短时间内的特定战斗中,这些因素或许会发生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却并非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实际上,人心,且只有人心,才能一次又一次获得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才能无需财富功名的激励、便具备气势如虹的高昂士气,才能有一次次败北后卷土重来、再战一合又一合的翻身本钱……
    而这,正是拥兵十余万兵力、看似强大的倭军所最为欠缺的。
    唐卫轩不知道倭军之中有怎样的军功奖励之策,但也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不少武士在拼杀之时,的确勇气可嘉,甚至其中不乏悍不畏死之徒。而对于其他绝大多数的杂兵来说,似乎战场上的拼杀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正如当初和皇上坦诚相告得一样,形势顺利的时候,这些杂兵便也一起叫嚷着掩杀过来,而一旦出现胶着之势却也很快便会畏缩不前、不断观察着形势变化……
    尽管不清楚倭军是如何奖励军功的,但就当时的情形看,或许武士们对战争还有些热情,杂兵们的确就缺乏一些积极性了。
    现在回想一下,从最初的势如破竹、到后来的一溃千里,除了明军参战、义军蜂起、天气转寒等外在因素外,倭军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只不过,在一帆风顺之时,这些情形就都被胜利的光芒掩盖了起来,但当大潮退去之时,一个个礁石便明显地露出了水面。
    思索到这里,坐在茶馆之中、一边喝着茶,一边就着点心的唐卫轩,回想着朝鲜战场上的一幕幕,忽然又有些担心起来。因为,不止是倭军,在明军的内部,其实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在争立军功的这一点上,明军广大底层士卒的士气,在印象中,好像也并没有比倭军高出多少……
    说起来,大多数的士兵从军,作战的目的无非是吃皇粮、混口饭,而且不少人都是因为生来便是军户,即便本身生性胆小怕血,也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出现什么死战不退的情况。当然,大明官军之中,也不是没有例外。李如松麾下的明军主力,就表现得更为生猛一些。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各军之中,记功赏罚之法,是否深得士卒之心。如果带军的将领奖罚分明、有功必赏,自然会激发出不少士卒心底建功立业的雄心,战斗力也必然会更加强悍。只可惜……
    唐卫轩默默叹了口气,赏罚分明的事情,在整个大明,又能有多少呢?
    远的不说,从此次自朝鲜班师一事上,唐卫轩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大概,此番征伐,除了自己和程本举这样极特别的个例、有幸得到了皇上的赏赐外,其他大多数的参战将领,似乎还都未能得到确切的嘉奖,就连李如松也只是得到了皇上的几句口头褒奖,而对于有功将士理应的大量封赏,则都被轻轻一句“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简单带过,随着朝廷内太子之争的漩涡,被卷得无影无踪……位高权重的李如松都未能获得实际的奖赏,那众多的将领、乃至数万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的士卒,又不知做何感想。也难怪,那位赵首辅当日在武英殿议政后,最后还特意补充了一句:望李提督能和班师而回的将士们解释一下,莫寒了将士之心。虽然那位赵首辅看自己可能不太顺眼,但从这句话上,倒是看得清清楚楚……
    当然,唐卫轩自己也明白,将士们也该理解朝廷和皇上的难处,和倭国的战事的确还有可能并未彻底结束,贸然宣布班师凯旋,来年倭乱再起,岂不等于自扇耳光?但是,将士们的功劳,却无论如何不该一直拖欠;而在大明疆域之外奋战了一年之久的士卒们,难道就不需要皇上和朝廷的理解,对一年的辛苦,得到几句褒奖与奖赏?
    看着眼前安享和平的百姓、与正打茶馆门前走过的几个京城五军都督府的巡逻士卒,作为原本与之相似的一员,唐卫轩本来对这些事情也是懒得去想的。但是,这次自朝鲜归来后,却对边关将士们的疾苦愈加地感同身受。碰到个赏罚分明的将领,还算是走运;若是遇到个只知克扣军饷、压榨十足的头目,又能找谁说理去?只怕稍有怨言,都可能直接被寻个借口、军法从事……
    再想这京中的诸军,无论是神机营、五军都督府、甚至是锦衣卫,虽然也有不少渴望上阵杀敌的同袍,但回来的几天中,唐卫轩感觉更多地,还是大多数京中军士安于坐享俸禄,对于上前线、真刀真枪拼杀的这种事,似乎都是抱着敬而远之的心态。对立功而回的同袍们充满羡慕的同时,目光之中,也不免流露出“好好在京城待着不也挺好、干嘛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风吹日晒、还得去拼命呢”的心态……
    唉——
    一声隐隐的长叹中,回想着刚才和转世教那人一番话的唐卫轩,不禁有些失望。虽然不知道盛世到底具体该是个什么样,但在唐卫轩的理解中,或许至少应该是朝廷内君臣一心、全国斗志昂扬、军士勇于拼杀,甚至是四处开疆拓土之世。而如今,一一数着这几条,唐卫轩愈加地苦恼,如今的大明,除了有几支精锐仍在全国各地镇压叛乱、抵御外寇、捍卫大明之威外,似乎这几条中、一条也没能完全契合得上……
    该不会,真的,只有五十年了吧……
    望着茶馆外浮华喧闹的街市,唐卫轩默默地陷入了深思……
    五十年,五十年……与其说这是一个诅咒,倒更不如说,这是一种警告……
    直到日头西沉,唐卫轩才逐渐回过身来,结了茶钱,开始往家中走去。
    ……
    “将军,您回来了。”
    听到唐卫轩开门之声,李纹月走了出来,然后颇为郑重地朝着唐卫轩行了一礼。与此同时,春山也飞快地从屋里跑了出来,冲到了唐卫轩的腿边,直摇尾巴。
    嗯……?
    看着李纹月低头行礼的样子,唐卫轩有些不太适应,甚至都顾不上去摸一下春山的脑袋。因为,自从自己和李纹月两人逐渐相熟以后,李纹月也慢慢知道自己不太在乎这些礼数,所以慢慢也就省去了这些繁文缛节。但这回,李纹月却突然如此郑重起来,让唐卫轩实在有些不知所措。
    该不会,是出了什么事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