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第33章 和外国同事一起吃饭聊点什么

    和外国同事一起吃饭,聊点什么好呢?一是可以用场景化的方式和他聊,比如要不要用刀叉,或者要不要吃素,或者天气好不好;二是可以聊点有共同点的话题,比如聊聊共同的熟人,或者共同的爱好。
    和外国人吃饭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留过学、没有在国外长时间生活过的人来说,餐桌上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礼仪真的是不熟,没有办法做到脱口而出,每次都挺尴尬的,而且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后来,我专门琢磨过这件事,并找到了一些方法。
    用场景化的方式和他聊
    和外国同事去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这家饭店有特色。其实,哪家饭店没特色?只要不去麦当劳、肯德基,每家店总是有自己的特点。走进饭店,坐下来,先看菜谱。我一般带他们去的餐厅都是有带照片的菜谱的。这样就能省很多事。否则的话,我就变成“人肉翻译器”了,得逐条解释这个菜是什么,那个菜是什么,那是要疯掉的。
    选完菜,开始等着菜过来,我会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不要用刀叉;第二个问题,要不要吃素。用刀叉这件事特别有意思,因为大部分外国人都会说“我会用筷子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欧美国家,中餐馆价格比较高,而且格调装饰也不错,很多当地人把能够进中餐馆吃饭当成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把会用筷子当成有身份、有地位的表现。很多来中国工作的人基本上都会用筷子,而且还特别愿意用。
    话题都是一环套着一环的。只要他说到筷子这个话题上,我马上就会提到:“你知道不知道中国、韩国、日本都是亚洲国家,但是它们的筷子是不一样的,你能看得出来。比如,韩国的筷子是空心的,日本的筷子是筷子头特别尖、特别细,知道为什么吗?”
    关于是否吃素的问题,我会问他:“你是不是素食主义者?”刚开始听到“素食主义者”这个词的时候,我总是忍俊不禁,因为这个词的英语发音特别像“歪嘴的人”,当时就一下子记住了。我就问他是不是“素食主义者”,他说是或不是,我就知道到底要给他推荐什么菜了。在饭前问是不是素食者,我觉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在这件事上面吃过亏。
    有一次,我请一家跨国公司亚太区的老总吃饭。一桌子七八个人都在大快朵颐,结果发现这位老总不怎么动筷子,只吃餐前的素菜。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位老总是素食主义者,真是好尴尬。我们吃掉了那一桌子菜,而在他面前只放了一根香蕉和一小碟沙拉,他就吃这么点东西。所以,吃不吃素这件事,最好事先问好。
    除了筷子和吃素的问题,还可以跟他聊的就是天气。天气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一上来,我会问他:“这边(上海)的天气和你老家的天气差别大不大?”如果当天天气很好,我就会跟他讲:“这是上海最好的季节。”如果天气不好,就和他说:“已经下过好几天雨了,恰好你来,云开雾散,把好运气带给我们。”这些年关于天气又多了一个大话题,就是雾霾,尤其北京的朋友,可以和外国同事聊天气,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吐槽雾霾这件事。
    聊有共同点的话题
    关于共同话题,一可以聊聊共同的熟人,二可以聊聊共同爱好。比如,我在工作里和他的团队中一位同事有交集,我就会问:“皮特最近怎么样,那个项目怎么样了?”这时候,双方会有话聊。还有,我一般会注意吃饭的时候同事放在桌上的手机。我会看他的手机型号,是不是一款最新的iPhone或者是一款新的安卓手机。我就会问他是不是“果粉”(即苹果手机的粉丝)。他会回答是或者不是。这又展开了一个新的话题。
    现在,还有好多外国人都喜欢带着运动手环。运动手环同样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其实,外国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很紧张,也会很新鲜,他也是会主动和你找话题的。
    学会对同事说“不”
    从技巧上来讲,你不要急着回答,想完之后,你再告诉他:“不好意思,我做不到。”这就是“NotNow”。还有一个办法,即所谓部分答应,我可以做到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NotAll”。
    前段时间,苹果公司推出了iOS10系统。坦率地讲,我非常不喜欢这种扁平化设计,但是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不喜欢的原因,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原来是因为它失去了质感。现在,很多高档的东西都是用皮革、金属或木头制作的。制作这些东西的是材质,但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质感。而扁平化的设计把质感丢掉了,只剩下了色彩。
    据说,苹果系统失去了质感,是因为乔布斯离开之后,苹果的开发团队改变了他们做决策的方法。以前,乔布斯在的时候,他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做决定,如果这个东西他不喜欢,就会被退回去。现在,库克成了CEO,他是职业经理人出身,更习惯于用职业经理人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做决策的时候,是有很多非常顶尖的设计师参与的。遗憾的是,大家很难达成一致。
    所以,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扁平化的设计很有可能就是很多顶尖设计师妥协的产物。因为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设计师,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创意被采用,结果他们吵来吵去,到最后每个人都退了一步,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妥协的结果就是最后出来一个中庸的作品,每个人都不满意。
    苹果公司是公认的知名企业,却因为不懂拒绝让产品丧失了质感,进而失去了不少忠实用户的支持。实际上,无论是在企业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拒绝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却很不容易做到。你可以硬邦邦地直接拒绝,也可以有技巧地拒绝,二者一个是技法,一个是心法。
    只是很多时候不少人碍于情面,不敢拒绝。结果,勉勉强强做,但是做到后面还是做得自己也难受,别人也难受。此外,耳根子软的人也很容易被别人说服。即使没有被说服,还是抹不开面子,到最后勉勉强强、半推半就也就做了。无论是碍于情面,还是耳根子软,我一直觉得,这是心法层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没办法在心里面迈过去这个“坎儿”,知道再多的技法也帮助不大。
    心法说起来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叫作“勇气”,就看你有没有勇气说出你的真实想法。不过,只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技巧。有勇气说出来是第一步,还要让对方能接受,这要靠技巧。
    下面就来说说技巧。想象一下,你的一个好朋友,或者是你的一个亲戚,过来跟你开口借钱,要借的金额不大,你是借还是不借?如果你借了,下一个亲戚再来,你是借还是不借?如果有更多的亲戚来借,借不借?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是这样处理的:凡是开口借钱的,无论亲戚朋友,他都统一对待。怎么做呢?拿一个信封出来,无论对方想借多少钱,信封里面放上5000元人民币,对借钱的人说:“这是给你的,不要借条。以后有钱就还,没有就算了,但是就这一次。”除了借钱,工作里也会碰到别人要你帮帮忙,做点事的情况。从技巧上来讲,你不要急着回答,你说“让我想一想”,想完之后,你再告诉他:“不好意思,我做不到。”这就是“NotNow”。还有一个办法,即所谓部分答应,他让你帮一个忙,你可以跟他讲,我可以做到一部分,有另外一部分力所不能及,或者我建议你找谁,这就是“NotAll”。
    我的同事中,有人话很多,没事就跑过来和我谈事情。我有一个好办法:当我在忙的时候,如果有人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第一时间就站起来,不让他坐下去,然后拿起我的水杯,说“走,咱们俩边走边聊,正好我要去接水”,我们就一起走到饮水机边上。我接完水,他讲完话,然后各自回各自的办公室。类似这样的小技巧,大家平时可以多观察,多积累。
    尝试着说No,从一些小事上开始说No,向别人学习如何说No。观察你身边的人,哪一些人非常善于拒绝别人,拒绝得又不是那么硬邦邦,拒绝得让别人又能接受,看他是怎么做的。你学他的语气,学他的用词,学他的表情,学他的腔调。最开始都是模仿,当你在模仿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你就会在说“不”这件事上有信心了。
    在职场上,有一些人是所谓的“老好人”,大家都说这个人不错,但这位“老好人”的绩效往往很一般,甚至很差。因为他永远是帮这个的忙,帮那个的忙,自己的事情却搞不定。有的时候,“老好人”会被别人利用,有了事情就丢给他,甚至有时候连黑锅也丢给他。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句话:“要做一个好人,但不要做一个‘老好人’。”做一个好人,内心有向善的力量,愿意做好的事情,做对的事情,但是“老好人”则意味着没有原则,没有自己的判断。
    任何人在公司里都有一定的职责,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当和别人判断不同时,要去争取,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判断。如果选择做“老好人”,就会退缩,失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做个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拒绝别人,心法上要有勇气,技法上试试“NotAll”和“NotNow”。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