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873章 卡氏来会

    杨明志得到了自己的新任务,他不禁感慨,果然这趟莫斯科之行真是不虚此行。
    看看这几份文件把,对于自己真是那么的重要。
    斯大林给杨明志下达了“竭尽所能量产新式突击步枪”的命令,生产时的经费与物资成本,这都是由新西伯利亚当局供应,因为文件是斯大林亲自签署的,是一道不可违抗的死命令,杨明志知道乌莫夫必须无条件供应。
    杨明志还注意到,这份文件本身就有一个重大漏洞。
    斯大林命令中的一些措辞是不严谨的,甚至非常简单。例如本该是重中之重的经费问题,斯大林的意思就是简单的“不够管乌莫夫要钱”。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经费不够呢?谁说了算了?
    杨明志拿到文件后扫视到这一段,很快就想到这一模棱两可的问题。
    斯大林究竟是什么意思?问问他就好了,若是其疏忽当立刻指正出来。
    但是且慢!也许,这就是斯大林的目的?
    很快,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下属的兵工厂就开始投产,按照这份命令,兵工厂的所需用度都又新西伯利亚当局供应,究竟需要多少,它根本就没有一个数字。杨明志意识到,工厂需要多少物资,全凭自己的一张嘴。
    这就是所谓的乙方办事要加钱,甲方就不得不给钱,资金用多用少居然乙方说了算。
    如果甲方信任乙方而乙方也认真工作,这种情况双方是可以接受的,就是这里极易造成。
    斯大林是个精明善用权术的人,杨明志可不傻,他不得不在此问题上多想一些。毕竟,战争时期敢于贪污的人,简直就是死刑起步。
    对于工厂的建成于投入生产一事,杨明志目前还没有更多想法。
    他乐观的估摸着,工厂最早也是在十月中旬建成,至于分配过来的工人,他们很可能在十月底才能陆续抵达。
    现实一点吧!不能指望工厂一正式落成,就指望它一天产出数百支突击步枪。
    杨明志最乐观的估计,工厂能顺利又稳定的生产,时间必然在本月底了。届时就开始拼命生产。工厂能有多大产能,杨明志不清楚。不过,若是许多工厂代工零件,自己的工厂成为巨大的总装车间,产量将是惊人的。
    杨明志把斯大林盖章署名的文件放进自己的包里,快到凌晨十二点了,这才回到阔别已久的地面。
    他刚一抵达地面,慵懒的精神瞬间被户外的寒风冻得浑身清醒。
    此时,仅有他一人在两位内务部干员的陪同下抵达地面,普尔卡耶夫和科涅夫,他们两人都还在地下,包括斯大林和朱可夫也是如此。
    与会人员里唯有自己回到地面,也许他们还在开个小会?
    杨明志没有多想,毕竟地下有三个将军,一个做出了战役规划,另外两位是战役的直接执行者。这是干系到二百万军人生死的事,为了战役再谋划一下再探讨一番,就是再开一天的会也不为过。只不过,新的会议必然是纯粹针对战略战术的讨论与修正,那和自己都再无关系。
    到了地面的杨明志迅速清醒过来,不一会儿,他就在建筑不大的厅堂里见到了自己的警卫格里申科。
    “啊!格里申科同志,你就从下午一直静候到现在?”杨明志关心的问。
    “没有,长官。我一直在卢比扬卡大楼里休息,两个小时前我才回来。”
    “也好。现在走吧,我很疲倦,我们回旅馆睡觉。”
    “遵命,车就在外面停着。”
    深夜的莫斯科,路面上已经没有闲逛的市民,唯有一些巡逻队无谓寒冷继续巡逻,所以城内路面上晃荡的只能是一种人——军人。
    杨明志坐上吉普,并紧紧攥着自己的公文包。
    格里申科就一门心思的开车,他什么都没问,仿佛长官深入地下这件事和他毫无关系。实际上那确实与格里申科毫无关系,毕竟归根结底他就是担任警卫员的工作,仅此而已了,反而问些不该问的,那就是找死。
    故而聪明的格里申科懂得“不该知道的不要问”原则,省的被怀疑是德国间谍。
    这番低调的举动倒是让杨明志非常好奇。
    “格里申科,我是信得过你的。”
    “啊?是!是……”长官突然的话让格里申科莫名其妙,细品一下又让人担心。
    杨明志继续道“领袖给了我一些任务,现在车里就你我两人,我直白的告诉你,文件包里的文件对我非常重要。你的工作是保卫我的安全,现在也必须保证这些文件的安全。”
    格里申科心里咯噔一下,接着连忙称是“遵命!长官!我会用生命还保护。”
    “很好,明天我还有些重要性活动,也许还会有非重要活动,届时你都要陪着我。”
    “遵命!”
    “啊~”杨明志深深打了个哈欠,慵懒的说“按照计划,咱们要坐上八日下午的军列返程,我们还有两天的时间在莫斯科逛逛。”
    “长官,您难道需要导游?”
    “你之前在莫斯科工作生活许久了,你担任这个导游如何?哦对了,你这个车从哪儿搞的?”
    “是内务部的公车,我把您带回酒店,还要把它送回去。”
    “好吧。看来贝利亚对我还是非常照顾的。”
    杨明志说话时带有一丝苦笑,可格里申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格里申科自诩如今跟着传奇别列科夫将军,真是承蒙了组织内的上司贝利亚的栽培。格里申科非常清楚,将军待在地下近乎十二个小时,他们就是在谋划一场战役,关于是怎样的战役,格里申科已经猜得颇为清楚。作为聪明人,他一句话都没扯。
    他可以更加明确一件事,一介孤儿格里申科,跟着别列科夫好好干,未来很有可能担任一个比较高级的军官。
    所以能够作为别列科夫的部下,这算是贝利亚的恩惠。格里申科认为这就是一种恩惠。
    其实不然,完全是因为他格里申科不是组织内的重要人物,某种意义上,他是被排挤走的。
    临返程前的两天该怎样度过?杨明志已经规划好了形成安排。
    基于斯大林的一道命令,即在新的一天联络彼尔姆的留守部队的指挥部,接着电话转接到老部下那里。
    回到酒店的杨明志,他没有和静候许久的多布洛夫再唠上两句,甚至关于会议的所有相关话题都是禁忌的。
    毕竟多布洛夫也不是傻瓜,高度军事机密的事若是让自己这种小角色知道,怕是要被逮捕枪毙吧。
    两人都不曾提及这将是,通过眼神的交换,两人心照不宣。
    只有待在酒店里,杨明志复杂的内心才终于安定下来。
    而朱可夫呢?他的时间极为宝贵。按照他的形成安排,会议开完后他再多休息一个上午,到了傍晚时分就乘坐专机紧急飞回斯大林格勒继续指挥。朱可夫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处理的确实惊人的战略事宜。
    其实到现在,杨明志已经没有继续在莫斯科逗留的需要了,他可以立刻回到新西伯利亚,贯彻落实斯大林给予的任务。
    在那之前,他还有些私事要做。不管怎么说莫斯科毕竟是大城市,总是现在的城市变作打军营,总是苏联的物资匮乏,杨明志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城里再买到些珍奇的东西。他不为自己使用,也要完成对那两个姑娘的约定。
    再者,返回新西伯利亚之际,也不是就带着多布洛夫、格里申科,以及一些私人物品就撤了。这一次还要带上费德洛夫的歹徒卡拉什尼科夫。
    没错,就是这位极其年轻又有惊人才华的卡拉什尼科夫,这个年轻人目前暂与费德洛夫住在同一个别墅中。
    按照杨明志自己的计划,他要在十月八日下午左右坐上返程的专列,他还觉得自己要在小城奥切尔逗留一下,甚至还要继续在彼尔姆逗留一下,故而这段返程之旅绝不枯燥。
    对于疲惫的人,他的时间仿佛过得很快。
    精神一度高度紧张的杨明志可算放松下来,这一觉就睡到了中午。
    当他苏醒的时候,发现格里申科早已归来,甚至就是安静坐在房间内长椅上,就那么安静的坐着。
    “哦?我睡得时间太长了?”杨明志揉揉自己的太阳穴,缓慢做起身子。
    “是的,长官。”
    “你应该早早的叫醒我,今日还要要事。”
    “可是……”
    “算了,我不怪你。”杨明志左看右看,又问“多布洛夫呢?”
    “他……他在一楼的会客厅。上午的时候,有一位自称费德洛夫学生的人来拜访您,介于您在休息。多布洛夫正与其交谈。”
    “那么现在离开了吗?”
    “不!还在聊。”
    是卡拉什尼科夫!杨明志麻利的换好衣服,简单的洗漱后离开了房间。
    年轻的卡氏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他的成功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
    苏联的军事工业之奇才数量庞大,任何的武器招标,都有一大堆设计局拿出自己的产品参与竞争,最终只会有少数得到上级青睐。这不意味着螺旋的产品就是劣质的,恰恰相反,个别武器的落选,恰是其不合时宜,比如说不能适应战争时期的巨大消耗。
    卡氏对于军械的理解非常干脆,以尽量少的物资和时间投入制造最为精细、性能最好的。这份理念,实际与现在和未来都会长期把持苏联军械研发与制造的乌斯季诺夫不谋而合。
    实际上杨明志对于武器的概念也是一样的,所谓高精尖端的武器必然投入成本巨大,它只适合于小规模局部战争,若是现在的世界大战,武器的产量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次算是杨明志和卡拉什尼科夫第一次共进午餐。
    年轻的卡氏显得非常拘谨,而杨明志,他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餐盘里,几块面包片,几片熏肉,还有一碗红菜汤。非常时期,莫斯科饭点能提供的伙食,其标准也不得不降级了。虽是如此,有面包有熏肉的一餐,不失为简约的丰盛。
    再者,这顿饭是杨明志掏钱,这让一年以来吃了太多土豆的卡拉什尼科夫,深切感受到面前年轻将军的慷慨。
    “您喝酒吗?”杨明志突然问。
    “不……不了。”
    “犹豫就是想要,没关系。”杨明志一记响指招来服务员,就点了一瓶红酒。
    偌大的餐厅里齐聚这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留驻莫斯科工作的英国人、美国人,虽然两国使馆都搬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莫斯科还是要留驻一些人。
    他们几乎都是文官,还有不少记者,一个东方面孔的苏联军官出现,立刻引得他们的注意。当然仅仅是注意罢了。
    今天的杨明志穿着堪称张扬,按理他应该低调一些,只是得知卡拉什尼科夫居然亲自拜访,为了表示尊重,所有勋章岂有不佩戴之理?
    卡拉什尼科夫无法不精神紧张,仿佛将军就是要给自己一记下马威。
    现在,气氛变得非常微妙。
    杨明志深切记得那个位面的卡氏的辉煌的一生,而本位面年轻的卡氏看到的是年轻将军的赫赫战功。
    两人都谨慎的碰杯之后,还是杨明志率先说起关键问题。
    “现在,我莫斯科之行的所有事宜都圆满的完成了。接下来的半年时间,您将成为我设计局的一员,我很欢迎您的加入。”
    “是的……将军同志,所以今天我来拜访您。”
    “哦,费德洛夫同志,看来他已经完全支持了。我听说您上午和多布洛夫同志谈了许久?”
    “是的。”提及这一问题,年轻的卡氏立刻精神抖擞,旋即侃侃而谈。
    他的言语充满了对多布洛夫的佩服,更是幸福的展望“也许我作为您的学生,也会那样出色。”
    “啊?”此言一出,杨明志倍感尴尬,他连忙说“您不是我的学生,我也不是您的老师。我们应该是朋友。”
    “朋友?”现在轮到卡拉什尼科夫不自在了,他不知道为何别列科夫将军会特别看重自己。
    的确,年轻的卡氏发明过一些武器,得到过地方上的表扬,最多就得到了年迈的费德洛夫的肯定,他的成就也就仅此而已了。他估摸着,将军也许是给予老师费德洛夫的关系,要给予自己更多的照顾。
    但是这种被特别照顾的感觉,卡氏并不喜欢。作为年轻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才智立功,而不是因为是某个名人的门客,借助其影响力上升。
    卡氏想了想,谨慎的说“谢谢您把我作为朋友,即便如此,我们也将是实质上的上下级关系。”
    杨明志耸耸肩“确实如此。”
    “那么我到了您的设计局工作,您将怎样安排我的工作?”
    “这个嘛?”杨明志捏起下巴琢磨着,突然间灵光一闪。
    相对于卡拉什尼科夫,杨明志始终觉得自己麾下的多布洛夫没他水平高,这里也有多布洛夫过于年轻缺乏经验的缘故。所以,若是多布洛夫和卡氏去挣,搞不好是要吃亏的。那么,选择转行还来得及。
    “同志,我知晓您已经在亲自着实研发枪械并获得一定成功,干脆这样,我的设计局下属工厂需要技术上的领军人物。将有一个工厂专职生产新式突击步枪,您来担任这个厂长如何?”
    “啊?!”幸福来得太突然,卡氏一时语噎。
    “就这样定了!我信得过您的能力。您也不用担心什么,虽然一个工厂,实际目前就会是一个小作坊放大二十倍规模的样子。您有设计上的才能,又会开各种车床,我听闻您还懂得电焊,您真是联盟罕有的综合人才。”
    听得杨明志的一番夸赞,卡拉十尼克害羞得不好意思。
    卡氏终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好的,我会做一名合格的厂长,我不会辜负您的栽培。”
    “那就干了这杯酒,为了我们最美好的前途!”说罢,杨明志高举起高脚杯……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