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郎》82、暗渠

    想来平原王为了说服皇后,费了一番功夫。
    隔日, 宫中没有动静。
    第二日, 也没有动静。
    不过皇后的消息一直都有。年节将至宫中从前有各色游乐, 如今皇后虽以皇帝在病中为由, 免去了许多寻欢作乐之事,但相比起前面人心惶惶的数月来说,宫中还是有了些热闹。初雪之后,皇后亲自领着后宫嫔妃和一种皇子皇女到族陵祭拜, 又从古制行郊祭之礼, 祈望丰年。
    无论是宫城还是雒阳, 皆一派平和的景象,除了宫里时而传出太后身体又不好了的消息, 一切仿佛都在回归平和。虽然那彗星依旧每晚可见, 但关心它的不过是些沉迷玄学和笃信命理的无聊之人,大多数人则不再提起, 似乎淡忘了此事。
    直到第三日,终于有消息传来。
    皇后以到雒水为皇帝祈福为名, 第二日,摆着仪仗, 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宫城, 往明秀宫而去。不仅她在中宫中的心腹, 连庾茂等殿中将军及中郎等内卫,亦跟随皇后而去。还有庞氏的庞圭、庞宽、庞逢等人。
    当然。自皇后掌权以来,她提拔了一批独立于原有体制之外的心腹朝臣, 以协助皇后把持朝政之事。她自然不会因为自己去了离宫而放下朝政,所以这些人连同属官,也暂且跟随皇后去了离宫。
    皇后到底是皇后,她虽然离开了宫城,但一应之事安排得十分妥当。
    比如北军,她派了平原王往营中巡视,据说颇为大方,给了许多人赏赐,得到了一片赞誉。她令北军分拨出数营兵马,随她一道驻扎到了离宫。
    不过当我知道那些兵马都是右卫将军许秀的手下时,心中知晓,梁王亦在等待着时机。
    而与此同时,另又有别处消息说,皇后令平原王妃坐镇中宫,替她打理宫中一应之事。据说这让平原王妃很是扬眉吐气,她之前与平原王翻脸回了母家,一直不曾回王府。得了皇后诏令之后,她直接入了宫去,尽职尽责地预习后宫主人的事。
    这消息还未传开,长公主就立即召见了我。
    “皇后竟真的去了明秀宫。”她惊喜不已,看着我,“是你所为?”
    我说:“自不是奴婢。皇后在宫中,奴婢就算想去游说,也不得其门而入。”
    长公主疑惑道:“那皇后怎会如此巧合去了明秀宫?看那架势,似乎还要去许久。”
    我做高深莫测状:“如此,便是天意。所见奴婢先人所示之策,皆顺应天意而为,公主倒皇后,便是替天行道。”
    长公主了然,露出欣喜之色:“言之有理。”说罢,她走到神龛前,恭敬地拜了三拜,而后,再看向我:“我等下一步应当如何?”
    我说:“皇后既然已经离开宫中,事不宜迟,当速速动手。不知蔡太医和豫章王准备得如何了?”
    长公主道:“蔡允元的药已经备好,只待为圣上用药。豫章王的人马亦已准备妥当,只待发令,便可前往护驾。”
    我颔首:“梁王还未动手,宫中仍有皇后耳目,为免打草惊蛇,豫章王那边可暂且按兵不动。当务之急,乃是让蔡太医带药入宫。不知子泉公子那边安排得如何?”
    长公主道:“那边已是妥当。明日,轮值的是太医余昉。此人是桓氏远房表亲,平日与昌邑侯有来往,可信得过。殿中轮值的卫士,亦是原右卫殿中将军程斐手下,宫正潘寔与子泉已一一定下,保证不会出差错。”
    原右卫殿中将军程斐,在倒荀时是桓府内应,在皇后掌权之后,被撤换下来,替上了陈复。只是皇后不知道,陈复已经成了梁王的人,不知明秀宫那边又会是如何一般风波。
    “还有圣上身边的内侍和宫人,不知安排得如何?”
    “潘寔与内侍杜良已安排好,在场者皆可靠之人。”
    我颔首:“如此甚好。”
    “宫中之事已经理顺,只不知梁王那边何时动手?”长公主道。
    我说:“须得皇后动手。”
    “皇后何时动手?”
    我说:“公主放心,皇后动手之日,已在近前。”
    其实,皇后什么时候动手,我全然不知道,不过猜测。
    而给皇帝治病的事,却是不能再拖。我知道长公主为了试药,干了些缺德之事,让人在民间绑了好些中风病人,让蔡允元一一喂下。有些人恢复了康健,而有些人则一命呜呼。蔡允元根据医治的状况,悉心调整了药方,直到近日,方才试得了可靠的方子。但即便如此,按照他的说法,亦不可大意。
    因为按各人身上的疗效解析,中风越早的人,越是见效,而皇帝这样卧病了好几个月的人,则处于可治和不可治之间,故而不可再拖。
    此事,长公主做得比上次还隐蔽,连沈延都不曾知晓。故而公子和沈冲亦不知晓。
    当然,他们二人也在为别的事操心,那就是保皇太孙。
    桓府和沈府对皇太孙漠不关心,有一次长公主找我议事时,我问起了她对皇太孙和太子妃有何想法。
    她淡然一笑,反问:“不是说皇后向皇太孙动手,梁王与我等方可动手么?既如此,为何要救?”
    我想起公子的话,心想,果然知母莫过子。
    对于皇后去了明秀宫的事,我想公子和沈冲必也会察觉出异样。
    可惜官署的事情多了起来,公子每日回来,都比从前要晚。而沈冲自不必言语,自从他回了东宫之后,有时接连两三日也看不到他。
    就在我想着公子何时回来的时候,他回来了。
    看看天色,还不到申时。
    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沈冲。
    “皇后去了明秀宫,据说要去许久。”摒退旁人之后,公子对我道。
    我颔首:“我亦有所耳闻。”
    沈冲道:“皇后行事,素不会无缘无故,依你所见,这是为何?”
    长公主那边的事仍是秘密,我自然不好透露,道:“我今日都在府中,所知甚少,无法断言。不知朝中和宫中可还有其余之事。”
    公子看了看沈冲,摇头:“我在散骑省也并未听到许多。”
    沈冲却皱了皱眉,道:“东宫倒是有一事,与往日身为不同。”
    “何事?”我问。
    “明日,皇太孙要去太极宫探望圣上。”
    我和公子皆诧异。
    “明日?”公子问,“何时定下的?”
    “就在今日午后。”沈冲道,“是皇后那边的旨意。”
    我看了看公子,只见他亦微微皱起了眉。
    自宫变以来,皇后一直有意淡化皇太孙的正统之名,且不让皇太孙接近皇帝。皇太孙数次请见,皆被皇后以皇帝身体不好不宜见客或皇太孙应专注学业为名,加以推拒。也不知今日吹了什么风,竟是这般大度起来。
    “可说了缘由?”公子问。
    “皇太孙前两日才又请见,中宫一直不曾答复。今日中宫那边的人过来,说是将近年节,皇太孙身为储君,自当前往问安。”
    我说:“表公子也去么?”
    “异样的便是此处。”沈冲道,“我吉褒午后来告知我,说皇太孙平日所读的多有谬误,让我明日去太学抄录。”
    我和公子又是一讶。
    “东宫典籍乃经太学博士及诸大家勘正,何来谬误之说。”公子道,“且你是太子冼马,抄录典籍之事,怎会分派到了你身上?”
    沈冲讽刺一笑:“他说是我出身太学,比旁人通晓典籍。”说罢,他看向我,“霓生,你如何想?”
    我说:“想来这是怕表公子跟在皇太孙身旁会妨碍些什么事,借故将表公子打发。”
    沈冲目光微变:“哦?”
    “你是说,我等须得阻止皇太孙去太极宫?”公子问。
    我摇头:“此事,只怕非公子之力可及。”
    “那该如何?”
    我看着他们二人,不答却道:“皇太孙这般人物,皇后要下手,必先毁其名誉。如此,便定然先罗织罪名,予以囚禁,定罪之后可杀。若以此论,不知皇太孙会囚在何处?”
    二人皆是愕然。
    公子率先反应过来,想了想,道:“按从前之例,当囚在慎思宫。”
    我说:“那么皇太孙想必会与太子妃囚在一处。”
    沈冲讶然:“怎讲?”
    “分开而囚,下手不便。”
    二人没有言语。就算是再迟钝的人,也知道到了这一步,皇后必然不会将太子妃和皇太孙的性命留住。
    公子似想起什么,道:“可那时在慎思宫,你在平原王面前作下了谶,他们不顾忌了么?”
    我说:“自是会顾忌。故而现在还不曾动手,不过等到皇太孙也进去,便不会再等了。”
    “那是何时?”沈冲紧问道。
    我说:“此事并非要紧,要紧的乃是救人。当太子妃和皇太孙囚在一处之时,便是我等之机。”
    “怎讲?”沈冲道。
    我不答却道:“慎思宫的守卫之中,二位可有熟识可靠之人?”
    公子和沈冲互相看了看,片刻,沈冲摇头:“识得之人确有,不过论熟识可靠,只怕无人可当。”
    我说:“如此,便唯有强取了。”
    二人皆露出惊异之色。
    公子道:“如何强取?”
    我看着他,道:“公子可知,慎思宫原来是做来何用的?”
    公子:“……”
    我心里叹口气,忽而有些得意。
    他每每被问到学识之外的事,总是一副茫然又强作镇定的表情,甚为有趣。
    慎思宫的历史,其实比现在这雒阳宫城还要早得多。它距今已有数百年,是前朝的前朝的末帝所建。当时的那个朝廷,比高祖登基之前的朝廷好不到哪里去,天下已临近崩坏,匪患四起,甚至有流民组成了大军来雒阳劫掠。为抵御侵扰,末帝特在宫城一角修筑堡垒,以为皇家避乱之所,这便是慎思宫前身。那时的宫城比现在大许多,慎思宫之外还有三重城墙,可谓固若金汤。
    虽然后来,那位末帝还是为乱军所掳,不过据无名书里说,那末帝乃懦弱之人,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
    当然,这是后话。
    在慎思宫修筑之时,工匠才挖开地基,便遇到了一件难事。那里有一处泉水,甚为汹涌,才挖出坑,便被水灌满。工匠向末帝禀报,但末帝甚为执拗,不肯改往别处。工匠只得令想办法,在地下开挖了一处暗渠,将泉水引走,方得继续修筑宫室。而因得那泉水水量甚大,且此事直接关系地基稳固,工匠们为了防止再发生水患,将暗渠修得很大,可供人躬身同行。
    “你是说,由那暗渠进去?”公子听得我这般说完,目光微亮,问道。
    我颔首:“正是。”
    公子向沈冲,沈冲亦目光不定,片刻,道:“可就算有暗渠,里面必已为泉水淹没,我等如何进入?”
    我说:“就在慎思宫修好后不久,雒阳毁于大火,这宫室亦崩坏。后来虽又重建,但那泉水早已干涸,只有暗渠因藏于地下,得以保全,如今当可通行。”
    许是这话说得太笃定,公子看着我,满脸疑惑:“此事当真?”
    我笑了笑:“我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夜里若能去看一看,当可知晓。”
    这话出来,二人看着我,好一会也没说话。
    “我等三人?”沈冲茫然。
    我无奈道:“表公子,此事若被人得知,我等皆要下狱。若要安稳,自是不可交与他人。”
    公子却目光炯炯,即刻道:“霓生此言甚是,我看此计可行。”说罢,他想了想,又道,“可慎思宫离此地甚远,夜里又有京兆府巡逻军士,往返恐怕不便。”
    我颔首:“故而我等须得先在慎思宫附近落脚。”
    “落脚?”公子问,“何处?”
    沈冲却回过味来:“你是说,昌邑侯府?”
    我莞尔,道:“正是。昌邑侯府在那边正好有一处别院,离慎思宫不过百丈,正是合适。”
    沈冲却皱眉:“可如何与昌邑侯说?”
    “不必与他说。”公子忽而道,淡淡一笑,“现下不过申时,我即入宫一趟,想是还来得及。”
    计议定下,三人也不耽搁。
    公子入宫,沈冲则回府准备,我亦然。
    公子要去找桓瓖,而我原本并不想让桓瓖加入,只是想让公子和沈冲去跟桓鉴借那宅院。但公子思索了一番,说平白无故要借那宅院,只怕一时难寻借口,且那宅院中也有仆人,我等三人毕竟是外人,极容易被窥破,到时圆谎封口则更是麻烦。而有桓瓖在则不一样,他熟门熟路,可安排得滴水不漏。
    我想了想,亦是此理。毕竟这也算刀尖舔血的事,如何谨慎都不为过。
    不过,在公子入宫之前,我曾再三叮嘱他,必须要让桓瓖保密,连长公主也不能说。
    公子疑惑地看我:“他要泄密,自是去与昌邑侯说,为何要告诉我母亲?”
    我自不好说桓瓖与长公主另外有事勾结,道:“不过是为了防那万一起见,公子切记便是。”
    公子答应下来,自去了。
    公子说到做到,出去之后,不到一个时辰,他就回到了桓府。
    走进院子时,他步伐轻快,回到房中便摒退左右,把门关上。
    “我去见了子泉。”他说。
    “他如何说?”我问。
    “他应允了。”公子道,“且他要与我等一道去探。”
    我并不意外。桓瓖那般好事之人,立功做大事的机会从来不嫌多。我生病时他还我眼前晃来晃去,等的就是今日。
    “不知子泉公子对皇太孙和太子妃如何看?”我问公子,“公子与他议事之时,他如何说。”
    “他自是乐意。”公子说罢,却看着我,“你以为他参与不妥?”
    我说:“只不过觉得子泉公子从前不曾知晓此事,亦不曾谈论,不知他心中如何想。”
    “子泉是知晓大局之人,且桓氏与沈氏同气连枝,他至少不会讲我等卖了。”
    这倒是。
    我笑了笑,不再多言,又问:“公子可与他定下了碰面的时辰?”
    “酉时在那别院中碰面。”公子道,“我回来时,先去了淮阴侯府一趟告知了逸之,方才也去堂上禀明了母亲,今夜与子泉逸之聚宴,不会回来。”
    “公主可信?”我问。
    “有甚不信。”公子一脸坦然,“子泉又与家中吵了,我说我和逸之去劝劝他。”
    我笑了笑。
    公子也有些偷鸡摸狗的天资,至少筹划起事情来颇为周全,连怎么糊弄长公主都想到了。
    夜里行走的衣裳,我都已经准备好。公子的玄色衣裳不多,不过还是能找到些,能凑得合适。公子看了看他的,并无异议,而后,目光却落在了我的衣裳上面。
    “你这衣裳甚是眼生。”他拿起来看了看,“似从未见你穿过。”
    那是我夜里偷溜出去干见不得人的事的时候用的,他当然没见过。
    不过我早有准备,脸不红心不跳:“我穿过,只是公子不曾留意罢了。”
    “是么。”公子淡淡道,放下,却饶有兴味地看了看一边的鞋和玄色面巾等物。那些自然也是我备下的,专挑便于潜行样式。
    “你对这潜行之事倒是周到。”公子道,“怎想到了这许多?”
    我不以为然:“公子忘了?云氏乃杂家,何事不晓。”
    “是么。”公子瞥我一眼,“那暗渠之事,亦是你家中所传?”
    那是我那些无聊先祖在无名书里记的。
    我看着他,不答反问:“公子以为呢?”
    “反正不是你从鬼神那里问来的。”公子说罢,将那些物什收起,道,“时候不早,该出门了。”
    黄昏的太阳在西边落下红霞。酉时,公子、沈冲和桓瓖各自乘着车马,如约到了昌邑侯府的别院里。
    这个地方,比起昌邑侯府来说,不算大。不过它是当年桓鉴刚刚为官之时住的地方,对它甚有感情,故而就算不住也一直留着,有家仆常年打理。
    进门的时候,桓瓖已经等在了院子。府中的仆从已经被他打发走,见了面之后,三人皆不多言,进屋关上门。
    “你们说的那个地方,我已经打探清楚了。”桓瓖甚有干劲,对公子和沈冲道,“那去处甚为僻静,附近亦是官宦人家,且挨着后园,不会有什么人察觉。夜里就算有京兆府的人会在附近巡视,但也不会走到那里。”
    “慎思宫的人呢?”公子问。
    “慎思宫的人就更是了,他们只管看好宫内,谁会无事到墙外巡查?”
    公子颔首。
    “只是那暗渠之事,我从未听说。”桓瓖道,“你们如何得知?”
    沈冲笑了笑:“这要问霓生。”
    桓瓖看向我,神色似不意外,却是深远。
    “我就知道。”他笑了笑。
    我不理会,问他和沈冲:“今夜我等须得前行,衣裳可曾备好?”
    先前分头准备时,我曾经将要领告知了沈冲。沈冲果然是细致之人,备下的衣裳并无差错。
    桓瓖则不一样,虽然我也曾让公子转告他,但看他备下的物什,还是无语至极。衣服都是玄色的不错,然而件件看上去华贵无比。不是镶金就是绣银,蹭破一块就须得花费许多钱去补,就算有玄底也能把人亮花眼。还有那鞋,一看就是金枝玉叶穿的,底缝得颇厚实颇硬,走在地上带响。
    “这平日都是侍婢做的,何须我动手。”桓瓖不屑道。
    我自然不依他,让他在这府里再翻一身出来。幸好桓鉴从前还有些旧衣方才此处。桓瓖以桓鉴让他来找些旧衣回去为理由,让仆人去找,果然找了一身来。
    “接下来便是那暗渠之事。”我说,“那暗渠多年无人打理,只怕入口有淤塞。”
    公子颔首:“如此,可有清淤之法?”
    我说:“自然是有。这府中,可有铁锹?”
    “铁锹?”三人愕然。
    “要铁锹做甚?”桓瓖问。
    “自是由我等自己将那道口清开。”我理所当然道,“不然要这么多人去何用?”
    “……”
    三人看着我,如同看一个怪物。
    动手的时辰定在子时。
    月明星稀,府里的仆人早已睡去。我早已换上了玄衣,走到他们三人的屋前,挨个敲了敲。
    未几,门轻轻打开,几乎全无声息。
    三人也早已换好了衣裳,从里面走出来,一人手上拿着一把铁锹。
    桓瓖熟门熟路地走到一处侧门前,将门闩抬起,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领着我们走出门去。
    因得有月光,我们走路不须点灯也能看得见。夜色下,慎思宫的宫墙就立在前方,显得颇为高大。待得都出来之后,桓瓖把门关上,四人不约而同地蒙上玄巾,往我指路的防线而去。
    这个地方,我来过两三回,那暗渠的入口也已经打探清楚,就在一处屋舍残垣里。从前先帝初定都之时,雒阳颇为混乱,这个地方曾是不少流民的居所,挨着结实的宫墙,到处盖着简陋的居所。不巧,那暗渠口因得是现成的窟窿,被一户人家用作了地窖。后来此地被贵胄们圈占,流民被赶走,那些屋舍也就被拆除了,只有挨着宫墙下的地方有些残垣。
    贵胄们自然不可能像流民们那样不讲究,贪图宫墙结实,也挨着建造屋舍,故而这暗渠口的地窖也就一直不曾被人发现,连着残垣一直保留着。
    “就在此处?”公子有些疑惑。
    “嗯。”我应一声,用脚在地上各处踩了踩,未几,一个地方传来中空的声音。
    我随即用铁锹将上面的浮土刮去,未几,一块木板露了出来。
    这木板很是厚实,然而经过许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快要朽坏了,幸而上面覆了土,还生了草,无人留意。
    桓瓖站在一边八方,公子和沈冲过来,帮我将木板移开,地窖入口豁然在眼前,月光下,黑洞洞的。
    我将一根在庖厨引火用的松树枝点燃,遮着光,待烧得稳了,丢到地窖里去。光瞬间将里面照亮,只见这地窖倒是做得甚好,四壁平整,也无积水,大小可容数人。从前地窖主人还挖好了简陋的阶梯,可沿着走下去。
    公子正要下去,我将他拉住。
    等了一会,只见火苗仍烧着,并无熄灭之势。
    “这是做甚?”公子似终于忍不住,轻声问道。
    “若地窖常年不透风,则易使人憋窒,若可烧火则无妨。”我答道,“现下无妨了,下去吧。”
    说着,我便要往下走,公子却将我拦住。
    “你在上面把风便是。”说罢,他向桓瓖道,“子泉,你随我等下去。”
    桓瓖亦无多言,三人顺着阶梯,一路下到了里面。
    地上甚为安静,如桓瓖所言,并无人来打扰。我往下面递了一根蜡烛,问,“如何?”
    “找到了。”是公子的声音,未几,里面响起来铁锹挖土的声音,低而沉重,在夜里,就算再轻微也能听见。
    我在上面四处观望着,就算在笃定无人在周围,听到这些动静也足以让人不安。
    其实更让我不安的,是这三位贵胄挖土的手艺。无论公子还是沈冲和桓瓖,他们虽然平日里也不避武事,但从小不曾做过粗活。所以这一回,他们大概是生平第一次碰到铁锹,就算知道怎么用也无人尝试过,只怕一个农人半个时辰能挖好的坑,他们三人加起来一个时辰都挖不好。
    公子大概以为我会有别的又省事又快捷的清淤之法,当他听到我说要带铁锹自己去挖的时候,跟另外两人一样露出了诧异之色。
    想想也对。如果我哪天出到大街上对人说,桓皙桓公子、沈冲沈公子和桓瓖桓公子用铁锹挖泥,不但没有人会信我,大概还会嘲笑我是惦念着皇帝会用金扁担的乡下人。
    但事实如此。
    我耐心地在上面待了许久,听着里面传来的那些不太着调的挖掘声,似乎好一阵子,他们还挖得无所适从。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终于又忍不住,想下去问。可才走到那地窖入口,我忽而听到里面“哗”一声闷响,心头一惊。
    “公子!”我压低声音唤着,下了地窖。黯淡的烛光中,却见里面尘土弥漫。潮湿而冷冽的霉味在地窖里飘荡,只见那挖掘之处,一个大洞豁然显现。而大洞前面,三人一边喘着气,一边用袖子捂着口鼻,脸上不掩惊喜之色。
    这暗渠的出口之所以被掩埋,乃是外面的土石崩塌所致。幸而并不厚,公子他们三人齐心挖掘,不久便打通了。我举着拉住靠近那洞口,火苗不停起舞,可见里面通风。待他们将挡路的土石简单大致清理开,我也不再点火相试,带头走了进去。
    这暗渠,果然是曾经精心修筑,四壁皆以砖石砌成,数百年不塌,甚为坚固。如无名书中所言,它并不高,我们四人都须得躬身行走。我还好,公子、沈冲和桓瓖三人看上去走得很是辛苦。
    头顶,时不时有水落下,但地上并无积水,无名书所言不虚,那泉水早已干涸。
    “这暗渠通往何处?”沈冲问。
    我说:“当初设暗渠之时,为了维护之便,地上必有入口。这地道中有风,说明那入口仍在,通往何处却是不可知。”
    公子在我身后低声道:“这地上多有干爽之处,想来就算有入口,也必是不露天,故而无雨雪灌入。”
    我颔首,正待说话,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了窸窣的说话声音。
    他们显然也听到了,即刻停住。
    公子举袖过来,与我一道挡住烛光。
    桓瓖示意我们噤声,轻手轻脚地走到前面去细听。
    未几,那阵说话声过去,周围复又寂静。
    “是夜巡的宫卫。” 桓瓖忽而道。
    “你怎知?”沈冲道。
    桓瓖笑了笑:“我与同僚夜巡时,也爱说那些不三不四之言。”
    公子却皱眉:“如此说来,此地有守卫路过?”
    众人一时安静。
    我说:“他们走远了,且出去看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