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竹叶青叶青青原随风》第66章 朝堂

    午后的太阳照在人身上暖暖的,在这十月的天气里,能够有着这么好的天气已经是实属不易了。但是中原王朝里的人却没有一个人对着难得的艳阳天,提出过感谢的。艳阳天虽好,但是经历过近一年没有下过雨的天气,再好的天气也变得不好了。
    即使是金碧辉煌的皇宫,不论做工多么的精美,材质多么的上乘,亦或是有着多么尊贵的人住在里面。但还不过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四四方方的地,每座宫殿都是四面高墙,连风都不易吹进来,再加上太阳这样没日没夜的炙烤着,着实是闷热的很。
    现在还仅仅只是粮食短缺,还能够用江南的存粮暂时的调剂一下。但是现在灾情扩散的程度,已经不是仅仅靠着调粮接济,就能力挽狂澜的了。只要这雨一直还没有下,地里就不可能再长出新的粮食,这存粮,也终有一天会吃完的。
    这一点,那些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却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全部都知道,虽然心里还抱着侥幸,老天不会一直都不下雨的,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渐渐的,大家都已经开始绝望了起来,再加上在调剂粮草时各地的层层剥削,以及粮价被黑心商贩还不断的抬高。导致除了粮食之外,果蔬,肉食,油盐酱醋茶,统统的开始疯狂的涨价了起来。
    要是再这样无所作为的继续下去,只怕等再过上些时日,就连水,都开始会稀缺了起来。为此,中原王朝的孝康帝,刘庆,已经是心事重重,多日难以入眠了。
    这场旱灾来的毫无征兆,不论是钦天监还是户部的侍郎们,都没有收到下方投来的民情。等到王朝里的大臣们注意到的时候,已经是火烧眉毛,整整半年都没有降过雨了。不论是陛下,还是大臣们,一个个都急白了头发,只是不同的是,陛下担心的是暴民乱起,大臣担心的却是一家老小,没有存粮的事情。
    朝堂上,一群大臣纷纷的的各抒己见,吵得整个朝堂像是一个巨大的菜市场,但是最后提出来的意见,却没有几个是有用的。刘庆耐着性子的听来听去,硬是听不出半天有用的话语之后,气的愤怒的推翻了桌上挤压了不知道多久的奏折。
    “哐当”一声巨响,随着这声巨响,朝堂上,刚开始还吵得脸红脖子粗的那些老臣或者新秀们,一个个都像被突然吓到的鹌鹑一样,哆哆嗦嗦的站回了原位,不敢随意抬头,生怕触怒了龙椅上的皇帝。
    在这样寂静一片的氛围里,刘庆这才强自按捺下了自己心中的怒气,没有再那样直接的发散出来。忍了忍,这才露出了一个堪称‘和蔼可亲’的微笑,向着殿下众位吵吵了半天,却一点办法都拿不出来的朝臣们,‘亲切’的询问,到底什么才是能够彻底解决这场莫名旱灾的办法。
    台下的大臣们,纷纷面面相觑,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正好撞到了刘庆生气的枪口上。只是这样一直安静下去,似乎陛下的怒气也会一直的消散不去,秉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等了片刻,站在一品大臣队伍里的一个老臣拿着玉简站了出来,恭敬的行了一礼之后,这才有点忐忑的开口说:“臣认为,去除旱灾,应当举荐安平王。”
    闻言,朝堂上具是一静,最后便开始小声的窃窃私语起来了。安平王是谁?中原王朝皇帝陛下的亲侄子,世袭了和陛下一母同胞,同为太后所出的已故靖安王的亲王位,堪称中原王朝最年轻的亲王了。至于这位老臣的推荐,也不无道理,因为靖安王,号称在生前,接受过海外高人的指点,学习过什么海外仙山的法术。
    而之后,靖安王就一直沉迷于那些道家法术之中,难以自拔,后来更是直接留下一封书信,直言要出海重新寻找那位点化他的世外高人学习。这之后,便是将近二十年来,渺无音讯了。太后为了这件事情不知道难过了多久,最后,因为失踪多年找不到人影,只能先按照已故的说法,为靖安王立下了一个衣冠冢之后,将他的王位世袭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安平王,刘楠。
    刘庆显然,也是想起了自己哥哥的事情,心中不由的也是暗叹了一口气,他本是最有希望坐上王位的人,谁料到,他能够在那种关头,留书出走。若不是母后以一人之力,定下了自己的根基,强压下了其余大臣的心中腹议,强行推着自己上了这个位置,只怕自己这个王位来的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想到这里,刘庆有点明白朝臣的想法了。看着台下那个颤颤巍巍的老臣,问道:“敢问李尚书,你题安平王的缘由,是想要让安平王去找靖安王吗?”闻言,哗啦啦底下跪了一大排的大臣,直言道:“陛下明鉴,臣绝无此心。只是希望陛下知道,既然当初有海外高人,能够指引靖安王,那未必就不能够有海外高人可以帮我们王朝求得降雨,解决眼下这一大危机啊。”
    闻言,刘庆也是一呆。自己确实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找人降雨的事情。虽然在靖安王失踪前,一直说,这个世道上,是有哪些人力所不可解决的神奇法术。但是作为一直以来都是接受正统帝王教育的刘庆来说,只要自己没有亲眼看过,就绝对不可能会相信的。
    但是反过来想想,想必靖安王也是如此,既然他能够相信,说明他一定也是曾经亲眼见过,或者说自己尝试过的,想到这一层,刘庆顿时有点激动了起来,难道说,那些什么所谓的长生不老的事情是真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自己的哥哥,为了长生不老而随意的丢下这个王位,那也就不会显的不可思议了。
    想通了这一点,刘庆的心中开始按捺不住了自己的激动。不管怎么样,就按照李尚书说的,先把这件差事安排给安平王再说,左右,他是靖安王的子嗣,说不准,也能够和他父亲一样,能够轻易的找到高人,亦或是能够找到学成归来的靖安王也不一定!
    这样一想,李尚书的提议,反而是一个一劳永固的方法,不论是之后再次出现像是这样的天灾人祸或是什么的,自己都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但是这个能人异士,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找的到的啊。
    刘庆有些踌躇,现在的旱灾已经持续了将近快一年了,不说中原王朝内部内乱四起,就连王朝之外的那些藩属小国,都开始对着自己的领土虎视眈眈。自己决不能就这样,把祖上留下的将近四百年的基业,轻易的拱手让人。
    思及此处,刘庆慢慢的坚定下了信念,旱灾这件事情,还是需要做两手准备,自己还是需要靠着调粮赈灾来解决,顺便贴出招收能人异士的告示,广招人才。人才的选拔,就暂时先命令自己的侄子安平王,带着一队羽林军,从各地的人才里挑选。最后出来的十几人或者几人,再带到宫中比试,一决高下。
    能找到能人固然是好,自己也能许诺给出国师的位置,但若是失败了,只怕王朝中的恶战,就变得在所难免了啊。刘庆默默的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这件事,不论成与不成,看来都必须要加紧去办的速度了。
    等到安平王接到圣旨的时候,已经是当天的下午了。接过宫里传来的圣旨,刘楠觉得自己手上的这个圣旨,和以往相比,简直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等谢过了宫里来宣旨的公公之后。刘楠打开圣旨,看着上面的一字一句,默默的开始提心吊胆了起来。不说别的,王朝这么大,要在一个月之内,找出能够求雨的能人异士,是一件多么棘手的事情。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皇上也确实是开出了足够的悬赏,不说那众多的金银财宝,就是那个炙手可热的国师之位,恐怕就已经能够让人趋之若鹜了。但是,江湖术士何其多,谁能保证自己找到的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而是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能人异士呢?
    刘楠开始头疼了起来,心中也不免的对朝堂上推荐自己的李尚书有了几分不满。但是,圣旨已下,就没有什么值得回旋的余地了,再次看了看手上拿着的圣旨,刘楠在心中长呼了一口气。算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没有时间给自己继续在这里磨磨蹭蹭了,赶紧召集了自己豢养的一众幕僚,开始对着这件事情讨论了起来。
    这件事情,陛下既然是要私下里办。就说明,陛下对于告示能不能找来的帮手还是具有几分怀疑的,那么安平王接到的圣旨就显得重要了起来,不论最后能不能找到,在这里的可以操作的性质却一下子大了很多。安平王先于陛下筛选过一轮,剩下的人,自然就可以先和安平王有了先一步的结盟。
    于是最后出来的方案就是,联合各地官员,将那些自己揭榜的人,全部都聚集起来,进行层层的筛选。能够从选拔里脱颖而出的,固然是好的,但是,能够出挑之后,还能被人所拉拢的,那他们双方之间就更有合作的必要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