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清》103-108

    第一百零二章 老熟人
    刚进县衙,李克青屁股还没有坐热,齐林就来报称,城里有很多地痞无赖趁乱打劫,甚至还有不少无赖、地痞打着光复军的名义祸害百姓。【..】
    不管什么时代,每当有灾害的时候,必定少不了趁乱打劫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些市井无赖、流氓地痞,平日里也多行欺压百姓之举,这会儿城破大乱,这样的发财好机会他们怎么会放过。而且还敢打着光复军的名义,更是罪无可赦。
    想到这里,李克青立即就吩咐齐林带第二营的士兵立即着手镇压。并分兵在城中各处紧要位置驻守,维持治安。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齐林就带人砍了五六十个趁火打劫的地痞无赖的脑袋,然后将这些脑袋悬挂在街道城楼之,借以威慑宵小之辈。
    还是人头的效果好,在光复军铁血手段和一颗颗狰狞的人头之下,整个谷城县的治安立刻就恢复了平静。
    到了正午时分,整个谷城县的大火基本都已经熄灭,无家可归的灾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张贴了安民告示之后,谷城县的秩序暂时恢复平静。
    县衙中,李克青看着大堂里被光复军看押的一帮书办小吏,并无甚好感,这些小吏大多都是谷城本地人,家都在谷城县,也根本算不朝廷“编制”,顶多算是“临时工”,家中也无甚钱财,因此在光复军攻打谷城县之前,并没有像一些大户或是一些在清廷有官职的人一样,避居襄阳府。
    李克青一时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人,而张元松见到这些书吏却很高兴,于是李克青便将这些书吏交给张元松处理。
    张元松接手之后,立即安排这些小吏去清点县里的钱粮、人口等等这些城中事务,这些小吏本就熟门熟路,因此办起来也很熟悉,很快就将整个谷城县的人丁、钱粮等账册给理的清清楚楚,放在张元松的案头,一个临时的县衙运转机构就这么诞生了。
    没想到小小的一个谷城县藩库还有近五六万两银子和好几千石粮食,这倒使得李克青大为惊讶,在将这些银子和粮食统统充入公库之后,李克青便开始着手处理开府设衙、任命官职、整编军队等一应事物。
    这时,守门的士兵来报,说有军士在谷城县大牢里发现几个自称是李克青相识的囚犯,为了谨慎起见,于是便他们全都押到县衙外等候大帅发落。<script>s3();</script>
    “相识?”
    李克青闻言一愣,想不起来这谷城县大牢里竟然还有自己的熟人,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思,便吩咐士兵将那些熟人给带来。
    不一会儿,几个身穿囚衣的男子被带进大堂,定睛看清楚那几名男子的相貌,李克青不由楞住。这几人还真是李克青的老熟人,正是谷城县的户房师爷范富学、南河钞关的巡检刘必雄,还有衙门里的衙役黄会与翁鹏。
    “李兄呀!你可来啦!你要是再晚来一步,咱们可都要没命啦!”
    刘必雄一见到李克青便坐到地,眼泪鼻涕一齐下,那样子简直凄惨万分,比死了爹妈还难过。
    范富学也苦着一张脸,叹道:“唉!李兄啊李兄,好端端的舒服日子你不过,非要要造朝廷的反呢!这下倒好,连累我和刘兄都被牵连,被孙惟中那个混蛋认为是你李克青的党羽,抓进大牢被判了个斩监侯。”
    范富学本来只有四十来岁,但此刻却头发乱蓬蓬的,一根老鼠尾巴披散在脑后就像拖把布似的,应该是许久没有打理过来了,额头的皱纹也显的更深了些,就像秋天里的核桃。
    其他几人的模样也都差不多,看来在监狱里吃了不少苦头。
    “范兄、刘兄还有翁兄弟和黄兄弟,因为李某的原因导致几位无故坐监,还差点丢了性命,是在对不住,不过抓你们进大牢的孙惟中已经死了,倒是替你们出了一口怨气,要是几位往后真没个去处,就留在我军中效力如何?”
    李克青此言一出,几人顿时就炸开了锅。
    范富学惊叫道:“什么?孙知县、孙大人被你们给杀了?”
    刘必雄询问道:“李兄的意思是让咱们几人跟你一起造反?”
    “孙惟中作恶多端,的确已经被我杀了,人头现在还悬挂在城门之。”
    对于杀死知县孙惟中,李克青大大方方的就揽在自己身。
    “哎呀!大清朝廷的命官可是你说杀就杀的,这可如何是好,这杀官扯旗造反的罪过你可是坐实了呀!”
    得知将其抓进大牢的知县孙惟中被杀,范富学不仅没有想象中的拍手称快,反而一脸的悲鸣。
    辛亏李克青没告诉他,连襄阳镇总兵官达色都被自己给杀了,要不然范富学那还不吓个半死。
    “以几位的才干,到我军中来效力,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来世走一遭,再说到我军中来,难道还亏待了你们不成!”
    由于现在光复军刚起事,真是用人之际,李克青对待这几个老熟人的态度还是想以招降为主。
    “这?”
    面对李克青的招揽,冷静下来的范富学显得有些犹豫:“李兄,不是我多嘴,如今大清国势鼎盛,四方安定,李兄想根本就是不大可能。再说,我范某人自幼饱读圣贤之言,深知君子在世当以忠君爱国为重,你这不是让咱们都做个不忠不义的反贼吗?”
    “你们几个也是这样觉得吗?”
    李克青看了刘必雄等人一眼,问道。
    李必雄等人低着头,不敢抬头看李克青,算是默认范富学的说法。
    “先不说能不能成事,你们被抓进大牢的那一天,就已经被打了李党的标记,就算今天我没有占领谷城县城,你们也迟早是个死字。”
    扫视了一眼范富学等人,李克青不急不慢的说道:“今日,原本已经在狱中等死的你们更因为我的原因获救,你觉得你们除了跟我一起干,拼出个活路来还有其他去处吗?当然你们也可以选择离去,找个地方躲藏起来,我李克青绝不阻拦。”
    李克青一席话说完,堂中众人顿时沉默了,范富学和刘必雄二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其实他们心里也清楚李克青的话说的没错,天下虽大,可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要不就跟着李克青一起干,要不就找个荒郊野外苟延残喘,每日担惊受怕的躲避清兵的追捕,从此过颠沛流离、与世隔绝的日子。
    “娘的!反正都是个死字,不如就跟李兄弟干了,要是真成事了,咱们还能像说书先生说的那样,当个侯爷、伯爷啥的,要是没成死了也值,先前做衙役被人呼来喝去的穷酸、窝囊日子咱也过够了,死了也值!”
    原谷城县衙役翁鹏和黄会二人站出来,一抱拳沉声道。
    见黄会和翁鹏站出来表明立场,刘必雄一咬牙也跟着站出来道:“李兄弟,别的话不说了,俺刘必雄这条性命就交给你了!”
    看到其他三人都下定决心跟李克青造反,只有饱读圣贤书的秀才范富学心里还有些包袱,像是做了一番天人交战,悲天悯人道:“唉!没想到我范某人这几十年的书都白读了,枉我一向以忠孝仁义自诩,可最终还是落了个目无君父的名声!”
    顿了顿,范富学长叹一口气道:“李兄,范某人愿归顺于你!”
    “好!既然几位都愿与我共举大事,我也不会亏待你们,只是还有一事需要你们完成,完成之后才能正式属于咱们大汉光复军的一员。”
    “何事?”
    众人惊疑问道。
    李克青嘿嘿笑了笑,指着他那刚刚露出一丝青桩的头皮道:“剪辫子!”
    “啊!剪辫子?”
    几人中范富学反应最大,听到要剪辫子,失声叫道:“这可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万万剪不得呀!”李克青也懒得和范富学解释辫子的事,面带愠怒道:“范兄,你到底剪还是不剪!”
    见李克青面露不悦,范富学顿时心气儿为之一泄,颔首道:“这,唉!剪吧!反正都已经反了,留这辫子还有何用!”
    须臾间,县衙大堂的地又多了四条新鲜的老鼠尾巴,剪辫之后,范富学面露难色的摸了摸那蹭亮的脑门,自嘲笑道:“这辫子没了,倒也挺好,省的俺家的那个母老虎动不动就抓我这跟小辫子不放。”
    “哈哈”
    范富学的话顿时引得满堂哄笑。
    这时,门外侍卫入内禀报:“大帅,门外有一老者求见,说是要来投军。”
    “投军?”
    第一百零三章 口号
    不消片刻,一名老者被带堂,老者大约五十来岁,胡须皆白。【阅读..】
    李克青仔细一看,发现这老者不就是午在粥棚处和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儒生吗?记得这老头的孙女还曾问过他是不是和尚。
    为此,李克青还当众宣讲了关于辫子含义所在。
    令人诧异的是这位老者现在也和李克青一样变成了光头,原本脑后的那根老鼠尾巴没了影子,应该是新剃。
    “老先生这是要投军?”
    惊疑之下,李克青当即问道。
    老头点点头,对李克青激动拱手道:“正是,老朽张茂桢不才,少时在广东曾在澳门与西夷处学得一些西洋火器之法,今见大帅起兵复我汉家江山,军纪严明,士气高昂,老朽愿以平生所学助大帅反清,望大帅明鉴。”
    “西夷火器之法?助我反清?”
    听到张茂桢自报家门,李克青马就来了兴趣,现在光复军最需要的就是懂的火器铸造方法的工匠,宋典父子虽然也懂一些火器铸造方法,可是却局限于所学。
    而眼下这个张茂桢自称曾在澳门西夷,也就是葡萄牙人那里学了火器的铸造方法,倒是使李克青大为惊讶,不过震惊之余更多的却是兴奋,要是这个张茂桢真的懂得西方火器制造技术,那么对于现在的光复军来说,正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
    “没想到小小的谷城县还有王老先生这样的大才,失敬失敬!”
    粥棚外的一次偶然,竟然偶遇了一位反清同僚志士,而且还是一名火器专家,不管是否真实,这一切令李克青高兴之余也大为意外。
    “将军客气了,老朽可算不什么大才,相比起将军振臂一呼,不顾身家性命,扯旗反清来说,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老朽在风烛残年之际,能遇到将军实在是老朽的福分,原本以为此生再也看不到大明复兴,汉家光复,今日见到将军,才知大明复兴有望啊!”
    说着说着,张茂桢眼角噙着泪花,激动万分,见李克青身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