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第578章 人比人得死

    说起来,还真不是观澜儒生们尾巴翘上天了,实在是,那些啃书啃出来各院仕子与他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没办法,差距太大了
    其实,包拯煳名排次,再揭名录榜时候,也惊得不轻。
    大宋朝。
    别说大宋朝,就是自有科举一途以来,也没有哪家弟子,哪个书院,哪怕包揽前十情况生过啊!
    他比儒生们看得更通透,事实上是,观澜不但是包办了前百,把开封解榜屠了个血流成河。最连观澜考得最差一个,宋庠家老四宋楷,这小子在观澜之中垫底,在整个两百三十一人大榜之中却是第147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前一百四十七名,观澜就给别考生留了十个坑。
    包拯都有点拿不准了,他倒不是不相信观澜学生能考这么好。做为去观澜上过课,任过客讲人,他清楚那些小子是什么水平。
    可这也太好了点,好到会惹祸!
    试问,哪一个号称中正臣子,能容忍这样一份不可能出现榜文昭告于天下?
    可是最后,包拯还是照单了。老包还是老包,只要问心无愧,他怕过什么?
    把榜文贴出去之后,老包知道这事儿肯定不能消停,所性也别等人家闹了,自己先一步,进宫了。
    可是,取解大计,那张几乎就是观澜内考名椿般榜文,立时就引起了朝臣注意。
    包拯以为他是主动出击,哪成想,还是晚了。
    等他到了宫里,整个政事堂,外加贾昌朝、孙沔、吴奎,刚回京余靖,还有七八个御史、十来个六部属官,都挤在福宁殿里了。
    让内侍通传之后,包拯进到殿中。
    赵祯手里拿着两张榜单,不由苦笑,“包卿家来得正好,正要去传你。”
    抖了抖手里两张榜文,“这”
    赵祯手里,不光有开封解榜,还有别头场榜单。
    别头场,不但唐奕拿了别头解元,前五也让观澜包了。
    包拯正要说话,吴奎却是抢选一步,怒(shubaojie)声大喝:
    “包希仁,妄你中正无私,一生清明!怎么还越老越煳涂了?这种榜你也排得出来!?”
    吴奎真气坏了,他倒不是与观澜为难,主要是这榜排得太不像话了。
    就算陛下对观澜多有偏帮,就算你们一帮子人与观澜书院有说不清关系,但也没这么弄吧?
    “朝廷选材大典,岂容你如此儿戏!”
    包拯一叹,“吴相公稍安,且容包拯细说。”
    “有什么可说?”吴奎还没搭话,贾昌朝却是阴阳怪气出声儿了。“陛下信任希仁,你才以御史之职出知开封府。希仁就是这么回报陛下信任吗!?”
    “观澜应举15o人,尽数得中不说,还皆在前列,希仁这次未免有些太明目彰胆了吧?公道何在?”
    包拯横了贾昌朝一眼,本来还想解释一下来龙云脉,让他这么一阵抢白,都懒得与他争辨了。
    “他们皆是凭本事考过解试,怎么?贾相公意思,为了已示公道,让老夫瞎排一通吗!?”
    “你!!”
    包拯冷哼,“贾相公要是觉得老夫不公,大好向陛下上请弹劾。”
    “!!”
    贾昌朝这个气啊,好不容易抓住包拯把柄,可这老货,还是那般硬气。
    “那你倒是说说,这个榜是怎么排出来!?”
    包拯道:“就那么排。”
    “唉!”余靖一叹。“希仁还是欠考虑了!就算观澜学生水平至此,希仁难道就不顾忌一下悠悠众口?适当也得给天下仕子一个面子吧?”
    余靖这话说还算中肯,他本不想掺合到与那个疯子沾边儿事儿上,可是朝廷轮才大典,那是国之根本,确实太大。
    他话也是好心,就算观澜都是有本事,在差不多情况下,你也把别仕子名次适当提一提,最起码别吃相太难看了。
    连宋庠、庞籍这些有亲子应考,且在观澜就读都觉得余靖这话没错儿。
    不说让你少取,起码把太学和各地考生名次提上来几个,也省了不少麻烦不是?
    可是,包拯却是摇头。
    “这个面子,还真给不了”
    向高位上赵祯拱手长揖,“启禀陛下,开封府主薄韩曲正在殿外侯见。在他手中,是此次开封取解两百三十一人考卷。”
    “请陛下准其入殿。”
    赵祯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知道观澜这科会很耀眼,但他也没想到,会是这般耀眼。
    “宣!”
    李秉臣闻旨,立时高声唱和:“宣开封府主薄韩曲,觐见”
    不多时,韩曲进到殿来,与赵祯行过君臣之礼。包拯就把韩曲手上两百多份考卷接了过来,分到在场每一人手中。
    “是非曲直,诸位同僚自行判断吧!”
    吴奎哭笑不得地接过考卷,心道,这有什么可看,都是新嫩仕子,在他们这些施政几十年、作学问几十年老儒眼中,能答出什么花来?
    他也是当过阅卷官人,就算有出彩,也只是略有看点,高下之分也只在审卷人喜好之间罢了。
    包拯就想用这种办法说服大伙儿?
    不太可能。
    而赵祯也接过李秉承递过来一分考卷,卷头已经拆开了,一眼就能看到是谁卷子。
    梁山伯十四岁!?
    原来是解元郎试卷,赵祯一下来了兴致。
    要知道,大宋朝最爱神童,十四岁解元,当真是前所未有了。
    晏殊当年也是十四岁得中,号称大宋第一神童。但是,晏殊也只同进士三甲出身,更没拿到过解元这样殊荣。
    翻开一看,字迹工整、秀立,端是一笔好字。
    再看,经义扎实、诗赋言之有物、平仄相谊、韵声分毫。最难得是,端是一手好文采,应试诗也能写得优美。看来,包拯这个解元给还是有几分道理。
    可是,往后一翻策论
    哗啦一下,赵祯就把卷子合上了,登时汗都下来了。
    不着痕迹地把考卷折了几折,然后,往袖兜里一掖,收起来了。
    “咳咳”清了清嗓子。“众卿,看得如何?可有良材?”
    “众卿家”
    好吧,赵祯还生怕让人看见他把考卷收了起来,哪成想,叫了两声,下面都没人搭理他。
    吴奎,抹着额头,汗都下来了。拿着考卷手都有点抖,这真是新科考生写?
    他手里,正好是前几名考卷。
    第一个,苏轼,苏子瞻,一十九岁经义诗赋不用说了,他老吴是作不出这么大气诗。
    单是策论,就吓了他一跳
    《六国论》!
    特么一个孩芽子,就敢妄言六国?好吧,人家还写真有料。
    再翻第二个,曾巩、曾子固。策论写是《西北盐法之远虑言书》。
    第三个,苏辙、苏子由又是《六国论》!
    第四个,章衡《东南海事进策》
    第五个,曾布《言邓州兴民之后论》。
    吕惠卿《观澜教改案》
    吴奎暗道,这帮孩子是要飞!
    手里十来份考卷,皆是出自观澜书院学生之手。每一个人策论,从例证到实情,再到论点、论证,个个言之有物,而且涵盖了政、经、军、边,几乎是朝廷施政每一个角落。
    不客气地说,就算是当朝实权官员上请皇帝奏本,也没人家这考卷写漂亮,写有东西。
    除非是设身处地地真正研究过,考察过,思考过,不然绝对写不出来这样东西。
    与观澜学生考卷一比,别考生写那些东西就是无病呻吟,根本就没法比
    (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