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第299章 给观澜儒生加点料

    对于上院这帮二世祖,唐奕早就看不顺眼了。
    ***,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拉帮结派不说,还成天牛不行。
    关键是,程颢、程颐这两个货还公开传道,让唐奕更是十分不爽。
    你自己想当圣人就算了,还鼓动别人,还特么在观澜书院里鼓动,必须灭掉!
    而且,范仲淹担心那些什么攀比啊,扎堆啊问题,也太好解决了。
    贫富不一?奢靡成风?
    好办!
    统一标准,统一配给,吃一样,用一样,谁也别带书童、使女,谁也别搞特殊化,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不就得了吗!
    老子连**都让你们穿一个料子,看你还怎么比?
    拉帮结派,相互挤兑?
    更好办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抱成团儿,都来恨一个啊!
    好吧,其实这里面唐奕是有私心,或者说,有他自己考虑。
    观澜这批学子,就算唐奕不了解历史,用眼睛去看,也看得出,这都是大宋未来希望之星。
    不说别,这里面能当上宰相就不下十个,能开派立说也是一片一片,更有可以挥军千里,封疆阔m.~1~土,可以奠定古华夏千年科学基础。
    不论你穿越到哪个时代,不论你怎么使劲,都很难聚拢像这样一群人才了。
    这些学生,不但是大宋今后几十年顶梁柱,更是唐奕实现他终极目标一大助力。
    唐奕十分庆幸可以聚拢这样一群人,十分庆幸在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价值观之前,把他们改造成最好样子。
    那如何改造呢?
    任由他们自行展吗?
    那肯定是不行。
    先不说二程理学比原杀伤力还大,按原来历史:
    章惇会把苏轼往死里弄;张载会被王安王送回老家当教书匠;沈括混成了贪污犯;王韶打下千里江山让司马光还了回去。
    一场熙宁变法,让这些学子之中绝大多数人站了队,成了党争中坚力量。
    说不好听点,一个个都成了只会吵骂、构陷,没篮子伪君子。
    当然,如今有了唐奕,这一切可能都不会生。但是,唐奕觉得还不够。
    将来,他要干事情,不是依附于原本历史轨迹,而是要脱历史,把华夏民族推上一个全新高度!
    文人、君子之臣,是玩不转。
    唐奕想趁着他们还年轻,趁着还处在“被灌输”年纪,在他们生命中添点料。
    在不失本心同时,添一点血性,加一点儿狼性。
    所以,唐奕现在需要曹满江!
    唐奕把他想法一说,欧(shubao.info)阳修直接就炸了。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这怎么能行!?大宋第一书院、文教圣地之中,怎么能把武人粗鄙沾染进来!?”
    杜衍和尹洙此时也沉默(zhaishuyuan.cc)了。
    他们知道唐奕本心在哪儿,但是,这种法子,做为学儒尊礼了一辈子他们,也有些无法接受。
    只是范仲淹!
    范希文盯着唐奕眼睛,一字一顿道:
    “大郎可知,若稍有不慎,书院百多号学子前程和命运就都毁了。”
    为人师者,这是他不得不去担负责任!
    唐奕闻言,冷然一笑,“与大宋前程和命运相比,百多人命运又算得了什么呢?”!!!
    “好!”范仲淹猛一拍桌子。
    “你放手为之!老夫挡在你前面!”
    有范仲淹这一句话,唐奕心里就有了底。
    只不过,想招曹满江来回山,不是说说就行。
    毕竟观澜书院是民学,曹满江就算再不得志也是官身。让他放弃军籍,以武人之身到一个民学来,听着就不靠谱.
    所以,基于朋友之间尊重,唐奕不能直接让赵祯退了曹满江军籍。他礼貌性地给曹营头写了一封信,先征求一下他意见。
    只是,让他没想到是,正是这番犹豫,让他晚了一步
    九月,侬智高叛乱进一步扩大。
    在围困广州五十七天久攻不下之后,侬军暂时退去,转攻贺州、昭州,连下两城。
    广西钤辖王正伦以身殉国,王从政、徐守一等一批文武官员也相继战死。
    短短四个月时间,广西南路诸州战死战死,出逃出逃,竟无一人可阻侬人兵锋。
    赵祯一面令许余靖引交趾军兵入境一同平乱,一面从庆兴军路调兵南下。
    关键时刻,狄青终于站了出来,上表请战。
    他说:“臣行伍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头砍下送回京城。”
    赵祯自是高兴。
    但却仍有不放心,便把王德用和庞籍两位精通战事重臣叫到身边,让他们说一说,狄青南下平叛可行与否?
    庞籍道:“值此危局,非汉臣不可!”
    这是在肯定狄青能力。
    “但是”好吧,王德用和赵祯让他这个但是弄直腻歪。
    文人说话就是不痛快,总带着个恼人“但是”
    “但是,仍需派一文臣辅佐。”
    赵祯闻言点头,“卿家所言极是。”
    不废话吗?大宋军人出去,什么时候不都得跟个文官监视着。
    但是,王德用却不干了。
    妈了个巴子,都火燎腚毛了,还特么想防着俺们?
    遂语出声,“若派监军,不如不用狄青!”
    王德用言下之意,信不过就不要用。
    赵祯一窘,自觉有点过份了,都这个时候了,还监什么军?
    “那就不派。”
    第二天早朝,赵祯便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
    赵祯也算够意思,既然都不派监军了,那干脆彻底放权,把将荆湖两路、广南诸路军政大权全交给了狄汉臣。
    不过,朝臣们不干了。
    本来,狄青以军功入西府参与论政之事,就是大宋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现在赵祯又要把整个西南军政两务交于狄汉臣一人手中。
    这怎么能行!?让们文官去给一个武将行下属之礼?
    坚决不能干!
    但是,赵祯心意已决,谁说也没用。
    最后,只得在用兵上给狄青打了个折扣。
    原来是让他带两万西军、一厢禁军南下,现在只给了三千西军,一营禁军护卫,余者各地厢勇丁补,以此来安抚朝臣。
    王德用气差点没归了天。
    ***!这真是又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三千西军你特么折腾什么去?
    厢勇丁补!?
    各地厢军连军械都配不全,除了搬石头,就是扛土包,基本上就没拿过刀。
    让他们去干嘛!?
    (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