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公子》第 2 部分阅读

    作吊李陵文!早已决心自献矣!”果然,则讽劝陈其年于试后归隐,岂非违心之论。
    其时同试者有杭州吴农祥,题《沁园春》三首,其第三首,即记紫云。
    吴农祥的词,末有小跋:“陈髯旧(fqxs)有小史,惊艳时,又作沁园春以恼之。”此“小史”,自是紫云。词并不佳,但有本事在内,不妨读:
    柳底吹笙,尘尾乌丝,争侍宾筵,见题诗欲倦,徐留帐下。宿酲微解,恒立床前,掷果丰姿,馀桃憨态,任打金铺拥被眠。即君誓,定今生与汝,不罢相怜。
    只今追忆蹁跹好,初日容仪比少年。记笑颜抬眼,花难解语。歌喉按指,珠亦羞圆。金乌初开,璧人何在?翡翠帘寒易惘然,秋怀苦,似长河不息,膏火同煎。
    “填词图”中,后辈题识,多道“云郎”,蒋苕生为题北曲套,其中有句:“中间吴市学吹箫,拥着个小云郎,天涯流落不多时,燕子归巢。”吴市吹箫之语,为其年同时人所不便提,于此可知,当时人用“歌板旗亭”“歌尘到处”等字样,以及拟之为柳屯田,皆有微意。原来其年其时,家已中落,晚年不免以新词干谒豪贵,冀得馈赠,如后来乾嘉时游士食客之惯技,是亦可悲之至。
    图中又有孙枝蔚《过秦楼》词,最堪玩味。孙枝蔚字敬人,陕西三原人。少遭李闯之乱,与同里少年奋起击贼,几度不死。入清后在扬州经商,又几度富而复贫,贫而复富。中年方折节读书,与王渔洋以诗定交,竟成莫逆。此时被荐入都,自道既老且病,不愿应试,礼部不许。试后落第,康熙为示笼络,特旨应试不取而年迈者,给予内阁中书衔,回籍。孙枝蔚不愿受官,自道过老,四十岁时,须眉便已全白。官又不许,将受空衔而归。此人是奇士,亦是高士。诗文不事摹拟,真气流行,而微嫌粗率。赠陈词,开口便知是辛稼轩的路数:
    使尔填词,何人草檄?此最不平之事。须长似戟,手快如风,故作麻姑狡狯,也觉流宕无聊。且对蛾眉,消人愁思,况方回近日断肠,是儿能记。
    这是上半阕,老气横秋,俨然前辈口吻。其实,孙枝蔚比陈其年还小六岁,这时不过四十八而已。
    赠陈之词,所以作老气横秋之状,乃因孙枝蔚自居为其年直谅之友,有所褒贬规箴,则语气不得不然。“使尔填词,何人草檄?此最不平之事”三句,极道其年捷才,草檄须快手,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方为合格。填词则引商刻角,逐字推敲,尽不妨下水磨功夫。以至捷之才作不必急之文字。而至急之文反不得至捷之才执笔,是为两失,所以说:“此最不平之事。”
    “须长似戟,手快如风,故作麻姑狡狯,也觉流宕无聊”四句,直道其词,虽快不好。“麻姑狡狯”典出《神仙传》:“麻姑索少许米,掷之堕地,皆成真珠。方平曰:‘吾老矣!不喜复作此狡猾变化。’”这就是说,其年自恃快手,有意贪多。看似真珠,其实“少许米”而已。“流宕”与流荡同,意谓其年频年游食,当筵填词,人惊捷才。其实丽句清词,言之无物,自己也觉得无聊。“须长似戟”并非为“手快如风”觅形容仪态的对句,乃指其年已逾五十,应以王方平为鉴,已老不必再作此狡狯变化。以下“且对”四句,承无聊而来,写图中女郎,兼写其年傺的心情。“是儿能记”下自注:“宋贤诗:‘能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其年词风,近乎苏辛,此为公论。而孙枝蔚独拟之为贺鬼头,可谓别具双眼。
    .,
    陈贞慧4
    下片专叙陈其年应征来赴博学鸿词之试。其时孙枝蔚虽亦同在被征之列,却似乎有把握可称病不与试,所以是局外人的口吻:
    看从此宫禁闻名,新成乐府,便付神仙行缀。红云捧处,紫袖垂时,召赋蓬莱祥瑞;天上闻歌归来,旧(fqxs)日秦娥,巧相嘲戏:道先生遇似青莲;妄与屯田无异?自注:柳耆卿进《醉蓬莱》词,仁宗读至“太液波翻”二字,愤然掷之地。
    词只十句,却从应试直写到被黜还乡。其时尚未召试,故知此十句皆为想像中的情况。不预贺其年春风得意,扶摇直上;而预料其将如柳永之见恶于宋仁宗。自来赠人之作,无此写法,可知必有深意在内,试为释之。
    过片三句,谓其年应词科,必获高第。“行缀”即“缀行”,此二字不可忽!《唐抚言》:“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谓康熙特举词科,意在牢笼士林。而规箴的主旨,即在提醒陈其年,勿受牢笼。而用柳永的故事作暗喻,以为警惕。
    柳永与宋仁宗的故事,据宋人笔记所载如此: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滛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能改斋漫录》
    “永为屯田员外郎,会太史奏:老人星现。时秋霁,宴禁中,仁宗命左右词臣为乐章;内侍属柳应制。柳方冀进用,作此词进指《醉蓬莱》词。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惮。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投之于地。自此不复擢用。”黄花庵
    按:真宗崩时,仁宗方在冲龄,何得有“御制挽词”?果有其事,柳永不当存稿,至少亦应删改。今《乐章集》所收《醉蓬莱》词,系题:“废老人呈现”,依然是“渐”字领起,依然是“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及“太液波翻”的字样。孙枝蔚不应不明此典不实,而仍引用,预料陈其年将来会“召赋蓬莱祥端”,会被黜,会被“旧(fqxs)日秦娥”相嘲。“先生遇似青莲,妄与屯田无异!”岂非过于武断无礼?
    其实,这是孙枝蔚心所谓危的激切忠告。他要为陈其年提醒者有二:第,康熙与顺治不同,并不好“浮艳虚华之文”。在宋仁宗时,“填词柳三变”,早达宸听。而陈其年当时,虽词名满天下,康熙并不知其人。此由“看从此宫禁闻名”语可知。“从此”者,指应试之后,其前固不曾名传宫禁。既然如此,其年如希冀以词臣进用,诚为大谬。
    而最主要的是,满清入关,忌讳甚多。不识忌讳,则“妄与屯田无异!”孙枝蔚特作小注:“柳耆卿进醉蓬莱词”云云,自有深意。假使柳永生于康熙,而“太液波翻”被认为四海不宁之喻,则震怒(shubaojie)之下,祸且不免,绝非“愤然掷之地”而已。
    孙枝蔚作此忠告,自是有见而发,不同危言耸听。稽诸清初文录,诚为信而有征。施愚山本取在上上卷中,因诗句中有“清彝”字样,读卷四大臣,除李慰以外,皆主摒斥。因为“清彝”典“清夷”同音。忌讳之深之可笑如此!
    至于康熙并不喜词臣,则朱竹的故事,最可说明切。当时鸿博取中者,“俱令纂修明史”,史馆中尤负盛名者为“三布衣”。
    “三布衣”除朱彝尊以外,另二人为无锡严绳孙吴江潘耒。严绳孙被征时,年已五十七,不愿出山而不可。应试之日,托辞目疾,“省耕诗二十韵”只赋八韵,希望以不完卷而被黜。结果因为“史局不可无此人”而仍被授为检讨。《明史遣逸传》即出此公手笔。
    潘耒字稼堂,吴江人。顾炎武的入室弟子。生有奇慧,于书无所不谈,音韵之道,能传师学。对明史的纂修,颇有贡献。
    三布衣中的朱潘二人,在京中很出风头。但到康熙二十三年,同叹嗟跌。潘耒以“浮躁轻率”为翰院掌院学士牛钮所劾,奉旨降调,于是辞官而归。朱彝尊则以私带书手到史馆,抄录各方所进之书,亦为牛钮所劾,降级逐出内廷。
    潘朱被黜,均因得罪权贵之故。潘耒应诏陈言,以为“建言古无专责,人人得上书言事”,主张大开言路,正触权臣李额图明珠之忌,所谓“浮躁轻率”,如此而已。
    朱彝尊的被逐,是“文字之祸”。先引孟心史先生《己未词科录外录》:
    “竹以《咏史》二绝,为人所嫉,此自是当时事实,然未明言嫉者何人?今按诗中所指,乃高士奇耳。士奇与励杜讷,先以善书直南斋。鸿博试后,明年,高励俱以同博学鸿儒试,士奇由中书超授翰林侍讲,杜讷由州同超授编修。杜讷不以著作名,得此殊遇,盖非竹所指及。竹诗自谓以文字享盛名者耳。其诗言:‘汉室将将出群雄,心许淮阴国士风。不分后来输降灌,名高十八元功。’此谓鸿博之外,复有同鸿博。学问不足道,而知遇特隆也。
    “又云:‘片石韩陵有定称,南来庾信北徐陵。谁知著作修文殿,物论翻归祖孝征。’此尤可知其为士奇发矣。以士奇之人品空疏寡学,实不是四大雅之林。”
    据周弃子先生见告,孟引朱诗有误,“汉室将将出群雄”应作“屈群雄”,“片石韩陵”应作“海内文章”。第首咏汉初大封功臣事,品后定十八侯位次,萧何为首,降及丁复虫逢之流,竟不知功勋何在。“绛”者绛侯周勃,“灌”者,颍阴侯灌婴,皆为从高祖定天下的大功臣。“后来不分”,无名小卒亦在“十八元功”之列,此所以谓之“屈群雄”,亦是朱彝尊为其“同年”叫屈。
    这首讥刺鸿博冒滥的诗,凡未应十八年三月初之试,而赐鸿博出身者,多在被骂之列。至于第二首则专骂高士奇,拟之为祖孝征,后先继步,奇切无比,难怪高士奇恨之刺骨。
    按:孝征为祖之字,北齐范阳人,后主时官至尚书左仆射,豪纵滛逸。本传说他“不能廉慎守道,大有受纳,丰于财产”,此与高士奇的情况,大致相同。尤为巧合的是,祖孝征有《修文殿御览》书,而高士奇恰好亦有《天禄识余》书,皆为士林笑谈。
    《修文殿御览》是部类书,共三百六十卷,据说是《太平御览》的祖本。《己未词科录外录》引《文献通考》云:
    “通考经籍考‘御览’下云:‘之行事,小人之尤,言之污口。其所编集独至今传世。当盗《编略》论众,今书毋乃盗以为己功耶?’遍(fanwai.org)略,梁徐僧权所为也。”
    《天禄识余》是部读书笔记。高士奇自以为获读禁中秘笈,心得殊多,其资了无足观。孟心史先生指出:“稍阅岁时,遂为艺林笑柄,发之者杭堇浦,述之者《四库提要》,而士奇著书之声价定矣!”
    按:纪晓岚所作《四库提要》,述《天禄识余》;“是书杂采宋明人说部,缀缉成篇,辗转裨贩,了无新解,舛误之处尤多。”以下全录杭堇浦所作此书的跋语,“纠缪多处,如不观《地理通释》,妄分两函谷关为秦汉”;如“银八两为‘流’本《汉书食货志》,乃引《集韵》以为创获”;如“‘青云’二字有四解,乃遽以隐逸当之”,以为“采撷若此,可以征其造诣”。提要则作评断:“取此书复勘之,竟不能谓世骏杭堇浦轻诋。”
    高士奇的其他著作,如《左传纪事本末》,“因袭前人成书,稍稍变其面目,为尽人所能为”,“春秋地名考略,乃倩秀水徐胜代作”等等,经孟先生所指出者,亦即为当时士林的公评。其行径与“小人之尤”的祖孝征何异?不过他人知不言,朱彝尊以精警之语,标而出之,使士奇之学,不待盖棺,便可论定,其为致憾于朱,必欲去之而后快,是可以想像得之的。
    朱潘之被黜,以及同年亦为朱潘榜的无锡秦松龄,因顺天乡试磨勘而革职,都是高士奇捣的鬼。但如康熙好文爱才,重视词臣,必不因小故作重谴,亦必不使朱潘秦等,受辱于牛钮高士奇之流。则陈其年果真持着柳屯田的那种想法,希冀以词臣进用,实为大谬。康熙朝自亦有词臣而得重用者,但于其学问才气无关,如李光地徐乾学高士奇等辈。无非布耳目驱鹰犬,是种政治技巧上的高度运用。
    当朱潘被黜时,陈其年已下世两年。自鸿博试后,他在史馆两年有余,看花饮酒填词,依然度其名士生涯。其年早岁颇得龚芝麓的照应,所以与龚辈的高年大臣如李慰冯溥等,亦都另眼相看。李冯又为鸿博的读卷官,于陈新结师生之谊,情分更觉不同。史馆的俸给无几,陈其年常得这两位老师的接济,可想而知。至如高士奇者,有心结纳,而其年意思落落,并无往还。《湖海楼》词中有《贺新郎》首,题作“赠高内翰澹人”可证:
    ..。//。
    陈贞慧5
    “家傍红墙里,羡薇郎桃花绶带,翩何清绮?白玉阑干黄金钥,别殿秋晴似水;频宣召采毫才子。尘世那知天上景?但微闻奏赋天颜喜,眉子砚,澄心纸。鄙人琐琐吴蒙耳!怅生平潜踪屠钓,埋名井里,头绿蓑三弄笛,伎俩如斯而已。只合向江南闲睡。深感云霄凭问讯:算人生几度逢知己,燕市上,浩歌起。”
    高士奇其时方为内阁中书,故称“内翰”。按:《清朝翰詹源流编年》,康熙十六年冬十月“敕选翰林官供奉内廷”条,录上谕:“书写之事,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内务府拨房居住。”此即起句“家傍红墙里”的由来。上片盛道高士奇得恃天颜,为罕有之荣。“微闻奏赋天颜喜”本为恭维之语,紧接“眉子砚,澄心纸”两样文房名物,虽可解释为蒙颁文绮之赐,但亦明明道出,高士奇不过供奉的书手而已。
    下片自陈无所长,只合与渔樵共老。“深感云霄凭问讯”,可以想见高士奇深致殷勤,而句中绝无曾见面,或受愧遗之意。以下“算人生几度逢知己”是客气话。结句“燕市上,浩歌起”,与过片数句相呼应。“浩歌”指白居易《浩歌行》,借古人成句,自道:“未死有酒且酣歌,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乃以旷达语作辞谢。高士奇向善于招摇,以“门路独真”,大概曾托人向陈其年致意,谓可以荐其才学,径达天听,富贵可期。而陈其年耻于如此进身,而又不便直言拒绝,因此作词,自陈志趣,兼以酬答“知遇”之意。
    于此可知,以后高士奇由书手变为“词臣”,旦得意,思舆士林之列。而如陈其年不死,恐终不免为朱潘之续。
    陈其年半生漂泊,佳节不归,作《望江南》词,追忆端阳做客,即有金陵南徐扬州吴门西湖嘉兴如皋前门京师南阳等地。而客游或携姬人,或携娈童,似乎绝少偕妻出游,其实伉俪感情甚深。陈夫人殁于康熙十九年。第二年自立秋起,其年陆续有八首“矣”字韵的《贺新郎》,皆为悼亡之作。穷愁潦倒,忆妇思乡,因而恹恹成病。第七首题作:“腊月初六日是余生日,即亡妇忌辰也。词以志痛,仍用前韵”。
    嫁与黔娄矣!忆糟糠稳他不住,两眸清水。为我悬弧梵夹,下列瑶签第几?直絮得鹦哥流涕。今日莲幢余转拜,原相怜,再世休如此!花簌簌,堕成雨。安排果系干支耳?记当年代占鸡卜,偏央邻里;更唤街南盲妇到,弹动香蛇子,推测尽五行生死。磨蝎早知真见祟,便长贫忍客京华里?朝飞雉,寒难起。
    上片言每逢生日,妻子必为之诵经祈福。“梵夹”者佛经。“今日莲幢余转拜,愿相怜,再世休如此!”沉痛语中,正见深情。下片起句,以命运果真在八字注定自问,转入当年妻子为之卜卦算命的回忆,而失悔于果真富贵无分,又何必徒客京华?不如栖守故里,虽贫犹得骨肉团聚?于此可知,其年之应鸿博,实以“饥来驱我”,无可奈何。而词臣清苦,大失所望之情,亦宛然如见。
    至除夜又作词:“辛酉除夕恭遇两宫徽号覃恩,臣妻亦沾命。感怀纪事,仍用前韵”:
    岁将阑矣!怅年华挽他不住;滔滔似水。五十余番婪尾酒,愁类今番有几?蜡烛也替人流涕。愁绝客冬逢是节,盼征轺尚冀人来此;浑不道,竟成雨。
    栖迟只为君恩耳,宁不念茶香荀滑,铜官故里?今日五花沾命,波及臣之妻子;敢尚诉臣饥欲死?倘比黄花人尚在,制翟衣寄到深闺里,虽病也,定然起!
    这样的词,最见其年的才气,也最见其年的深情。百十六字中,包含许多情事,他人需刻意经营者,其年随笔而道,毫不费力,而靡不尽意,真为杰构。
    上片除夕,追念平生,自伤老境,而归结于去年此日,犹盼征轺。当是有接春之事,而妻子已殁于十二月初六。江南路遥,噩耗犹未到京。下片喃喃自道,似向亡妻诉委屈,实乃自诉委屈,而归结于五花诰封之颁,妻不及见。“翟衣”不知出于何典,望文生义,当指霞帔。此词与前词合看,可以明显地看出,陈夫人对其年之出仕,期望至为殷切。则应征鸿博,或者出于妻子敦促,并非本心,亦未可知。
    其年壮岁凡自叙之词,类皆豪迈,如“被酒与客语,调寄水调歌头”:
    老子半生事,慷慨喜交游。过江王谢子弟,填巷哄华驺。曾记兽肥草浅,正值风毛雨血,大猎北冈头;日暮不归去,霜色冷吴钩。今老大,嗟落拓,转沉浮。畴昔博徒酒侣,半葬荒丘。闭置车中新妇,羞缩严家饿隶,说着亦堪愁。我为若起舞,若定解此不!
    虽嗟落拓,犹自酒酣起舞,豪情不减。自悼亡后,出语萧索,刻意言愁,令人不忍卒读。此为生之意志衰退的迹象,所谓不祥之兆,非尽无稽。其绝笔词,作为康熙二十年四月十三,调名“愁春未醒”,题为《墙外丁香花盛开感赋》:
    攀来尚隔,望处偏清。算开到此花,阑珊春已在长亭!滴粉搓酥,小红墙角倍分明。年年此际,笼归马上,递偏春城。
    昨岁看花,有人秃袖,擘阮捱筝;怅新来梁间燕去,往事星星。只有邻花,依依不作路旁情。夜深难睡,缤纷花影,筛满空庭。
    按:此词是在京中所作,“春城”可证。玩味词意,乃在思念去年此时所昵的歌童。“秃袖”者“秃衿小袖”的略语,“阮”者阮成,与月琴类的乐器;“怅新来梁间燕去”,则知寄巢未几,翩然复去;下文“只有邻花,依依不作路旁情”,正反衬此歌童的绝裾无情。怨而不怒(shubaojie),此老毕竟温柔多情。
    此词之后,有其年四弟宗石的识语:
    “此先兄壬戌年四月十三日作也。先兄即于五月初七日捐馆,读‘算开到此花,阑珊春已在长亭’十二字,竟成词谶此阕已后,‘广凌散’不复弹矣!”是为绝笔之证。其年之死,《清史稿》本传说他“卒于史馆”。而《清诗纪事》说他“以头痈卒于河南”。邓石如不妄言,所记必有所本。以意测度,大概是四月十三以后,头痈疾作,南归养病,卒于途中。
    陈其年殁后第八年,亦即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湖海楼词集》问世。在此以前,其年的词集已刊行者,有与朱竹合刻的《朱陈村词》,自刻的《乌丝词》《迦陵词》,而惟有《湖海楼》为词的全集。
    《湖海楼词集》为其年胞弟宗石所刻。其年昆季五人,居长。宗石行四,是侯方域的女婿,入赘商丘。康熙二十几年,在河北当县官,节俸为其长兄刊诗集文集。而词集则卷帙浩繁,力有未逮,迟至二十八年始得付梓。
    宗石在序文中说,其年“中年始学为诗余,晚岁尤好之不厌,或日得数十首,或韵至十余阕。统计小令中调长调,共得四百十六调,共词千六百二十九阕自唐宋元明以来,从事倚声者,未有如吾伯兄之富且工也。”实际犹不止此数,连逸稿在内,总在千八百首左右。
    《湖海楼词集》共三十卷,计小令五卷共三百九十首;中调六卷共二百九十五首;长调九百四十四首,合为千六百二十九首。这部词集,除了卷帙之富,古今第以外,还有项非常珍贵而权威的特色,即至二十卷,每卷皆由四位至好或好其词者公选,时名家,网罗殆尽。约略而数,有宋琬曹尔堪曹溶汤赋王士禄纳兰成德吴任臣彭孙曹贞吉严绳孙朱彝尊朱实颖杜毛奇龄姜宸英方象瑛宋荦毛骥王士祯徐乾学尤侗吴绮米汉雯王鸿绪徐嘉炎梁佩兰王陆芬邓汉仪梅庚等等,泰半为文苑传中的人物。然而,此可资为谈助,并不足以使《湖海楼词集》增重生色。其年之词,自足千古!
    其年有弟四人。最小的||乳|名阿龙,生于壬辰顺治十年,其时陈贞慧四十九岁。阿龙是庶出。其仲叔季三人,并皆能词。阿龙自小失怙恃,随四哥宗石住商丘,其年有《三姝媚》首,题作“送子万弟携五弟之睢阳。并令二弟三弟四弟同和。他日展齐纨,便成聚首也。”此词为“别”字韵,录仲叔季和作,以见门风雅:
    故园兄弟,正秋冬之际,殊难为别。几阵西风吹雁落,日暮云连天阔。此去平台,梦回水榭,相忆情空切。离筵宴罢,举头霜月初缺。最怜早岁亲亡,零丁孤苦,堪与何人说?潦倒编予渐老,怅望同枝天末;客舍如家,家乡如客,泪也都成血。嘱渠自爱,榜师无奈催发。
    此词为维嵋所作。维嵋字半雪,行二,“豁达多奇计”,而境遇坎坷,四十后即下世。
    溪临罨画,奈聚首几时,又成离别。迢递他乡千里路,纵有音书辽阔。白雁黄花,才过重九,对景增凄切。参差云树,望中谁是伊阙?最是弟北兄南,匆匆判决,辛苦如何说?笑指阿龙年最小,此是吾家谢末。诲育成|人,莫耽嬉戏,不负驹名血。乾坤苍莽,慎旃车揭风发!
    此词为维岳所作。维岳字纬云,行三。除其年外,纬云的诗词,都胜过兄弟。
    蓼莪罢咏,叹哥南弟北,顿成离别。夜西风驱断雁,月冷后湖空阔。千里睢阳,三更梁苑,梦里思乡切。悲来欲语,口中无限卸阙。幸喜故国重来,对床风雨,细把离情说;毁卵破巢多少恨,赢得孤身天末。倏忽春深,无端秋尽,看尽枫成血;扁舟江上,可怜明又将发。
    此词为宗石所作,宗石即子万,行四。他是侯方域的女婿。《壮悔堂文集》中有篇《赠陈郎序》,作于宗石十岁时,序言,缔姻于乙酉,“陈郎方二岁”,则出生于甲申,正思宗殉国之年;又言:“郎名宗石,字万,取万石君之义。”《史记百三万石君传》:“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万石君以恭敬事汉高,子孙繁昌,家门鼎盛,以孝谨著闻于郡国。但万石君出身微贱,亦“无文学”。陈贞慧以贵介公子,为子命名,即以孝谨期许,则古人孝谨者甚多,何以独独责望其以万石君为宗?自有深意在内。大概陈贞慧此时已决心终老于岩壑之间,而又不愿子孙长久贫贱,暗示不妨另投新主,以孝谨起家保富贵,虽弃本姓无碍。宗石后为侯氏赘婿,此为士大夫家所卑视之事,而宗石毅然行之,且携幼弟住于岳家,或亦因父教之故。但身历其境,必有无数委屈,此所以宗石所和词,尤为凄苦。
    ..>
    侯方域1
    侯方域字朝宗,行三。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人。商丘,元朝名为睢阳,春秋时为梁国的都城,陈宗石词中所谓“千里睢阳,三更梁苑”,其实都是指他的岳家。
    侯家先世是“戍籍”。所谓“戍籍”即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至方域的祖父始贵。
    侯方域的祖父名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职祭典。天启年间魏忠贤想代熹宗代行南郊祀天大典,侯执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道奏疏,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是指着和尚骂秃,魏忠贤大怒(shubaojie)。侯执蒲见机,辞官而归。在朝时,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庭,当吏部左侍郎,与东林巨头高攀龙赵南星,并负天下重望,对侯执蒲颇有照应。所以侯陈两家,算起来是三代四辈的交情。
    侯执蒲有子五人,长子即是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以进士为言官。天启四年阉党大攻东林时落职而归。崇祯元年复起,由广西道御史转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过两年。崇祯三年出驻昌平,称为“督治侍郎”。其时正当前年冬天,清兵入关,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兵变之后,各路勤王之师云集近畿达二十余万之多。负守关全责的是明末第流人物孙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挥不灵。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无所表现,真是坐守而已。惟的件得意事,便是识拔了左良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宁南侯传》记左良玉辽东人,投军以战功得为辽东都司。有兵无饷,少不得常干没本钱的买卖。有次抢了大票,不想竟是运到锦州的饷银,论法当斩。而同犯丘姓很够义气,肩担承,左良玉得以不死。当然,官是丢掉了。传云:
    “既失官,久之,无聊,乃走昌平军门,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请罪。司徒公曰:‘若七尺躯,岂任典客哉?吾向误若,非若罪也!’”
    按:司徒公即谓侯恂。昌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职责之,即是守护陵寝。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设宴相待。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命以行酒”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行酒”二字是含蓄的说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贾开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夹注:“宁南出身如此。”观下文失金酒卮以后,左良玉请罪,侯恂答复他的话,情景自见。而孔东塘作《桃花扇》派脚色,左良玉以小生应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红衣大炮。秋天举兵侵明,进围大浚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宁南侯传》记:
    “榆林人尤世威者为总兵官,入见司徒公曰:‘大浚河当天下劲兵处,围不易解。世威当行,今既以护陵不可,公且遣将;谁当往者?中军将王国靖,书生也;左右将军更不可任。”司徒公曰:‘然则谁可?’世威曰:‘独左良玉可耳!顾良玉方为走卒,奈何帅诸将?’司徒公曰:‘良玉初任此,吾独不能重良玉乎?’即夜遣世威前论意。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诣良玉邸舍,请焉。
    “良玉初闻世威往,以为捕之;绕床语曰:‘得非丘磊事露耶?’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引出而论其故,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
    “而司徒公至,乃面与期,诘旦会辕门,大集诸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曰:‘三扈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吾拜官疏,夜即发矣!’“良玉既出,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已而果连战松山杏山下;录捷功第,遂为总兵官。良玉自起谪校至总兵,首尾仅岁余,年三十二。”
    这段记述,稍嫌夸张,而大致皆为事实。自此以后,左良玉成为动关安危的大将。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调升为户部尚书。侯方域进京侍父,即在此时。其时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第二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但此时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加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但以十七岁的少年,能草成这样的大文字,虽说是在侯恂指导之下所完稿,亦是件了不起的事。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颇留意经济政事,有用世之志。却以生不逢辰,英才无由得展。以小见大,侯方域个人的悲剧,亦正是时代的悲剧。
    当侯恂就事个月之后,首辅周延儒为温体仁所排挤而去官。不过温体仁虽取代为首辅,犹不敢彰明较着与东林复社为难,所以侯恂亦得安于其位。
    到了崇祯九年,东林健者文震孟被排挤罢相以后,温体仁羽毛已丰,职掌度支的侯恂乃为体仁唆使言官奏劾糜饷,被捕下狱,直到崇祯十四年方始出狱。
    侯恂明史无传,他的落职获罪,系狱五年之久,始末如何,侯方域诗文中皆未提及。所谓“糜饷”,或非虚诬。
    侯方域初到金陵在崇祯十年。南归的原因是在应乡试。第二年方始结识李香君。侯方域《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韦,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shubaojie),思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李贞丽为陈贞慧所眷,亦见余淡心《板桥杂记》。可以猜想得到,侯方域之结识李香君,是从陈贞慧同游而起。至于阮大铖原与侯家有旧(fqxs),胡介祺撰《侯朝宗公子传》云:
    “大铖佥壬凶险,顾少有俊才,其朱党阉时,司徒公绝爱之。后以身陷大逆,见槟君子,犹欲以世讲之谊,与公子通殷勤,且欲藉公子以解于四公子之徒,公子拒之峻。”
    侯方域本人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作于崇祯十六年左良玉打算由九江移军金陵之前,第段叙述彼此的渊源:
    “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弥日。”
    按:此言侯恂与阮大铖同朝,始而情谊相孚,继而纵迹相违,则因阮大铖投身阉党之故。天启年间,侯恂削职家居,而仍痛惜阮的才具,可知侯阮之间,并无私憾。
    “乃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职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则成公已得罪去,仅见方公,而其子以智者!仆之夙交也,以此晨夕过从,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
    按:成勇天启五年进士。崇祯十年行取为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御史。崇祯十年九月以劾杨嗣昌“入枢两年,筹莫展”而革职充军。于此可知,侯方域初到金陵,在此年九月以后。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其时新奉复起之命,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此时当因长江上游,韦盗狂起,道路阻隔,尚未赴任。
    “晨夕过从”者,是与方以智交游。侯方域获识陈贞慧吴应箕及冒辟疆当均在此时。侯方域不谒父执阮大铖,则以前年方有《留都防乱》之揭,阮大铖为清议所弃,侯方域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词气之间,仍然在强调并无私憾。
    在此书以前,又有《致田中丞景》可补《李姬传》的不足,中云:
    “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张西铭即张溥。所谓“间作小诗赠之”当为《四忆堂诗集》卷二,《赠人》及《金陵题画扇》二首,《赠人》是首七绝,曾为孔东塘记入《桃花扇》中:
    “夹道朱楼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荑树,不及春风桃李花。”
    这首诗之为赠李香君,绝无可疑,但含意殊不可晓。青溪九曲,流经秦淮,见《太平寰宇记》;又有“青溪小姑”为蒋侯第三妹,见《异苑》,此为诗中青溪的来历。而“辛荑”不知是何典故?辛荑即辛夷,开花名迎春,是种高贵的花卉,而又开在春先,故云“不及春风桃李花”。《桃花扇》引此诗,作“不及春风桃李花”,与原句的褒贬之意,完全相反。这不知是孔东塘所改,还是别有所本,尚待考证。
    崇祯十十十二年亦即戊寅己卯庚辰三年,为明朝百毒俱发,势在必亡之时,而南都的繁华,却更胜于昔。“四公子”的名声,即起于此时。十年南闱乡试,王谢子弟,东林孤儿,连翩入场。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皆下第,而不尽关乎文字优劣,如侯方域之被摈,乃第场策论触犯时忌之故。
    ..。
    侯方域2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根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