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 116 部分阅读

    第十七卷 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放权
    《大明崇正律》经宣布,可谓石破天惊,皇上竟然要约束自己的权力范围,而且还要把朝廷中枢的大部分权力下放给内阁,这简直是千古奇谈,骇人听闻!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还真没人能想明白,不过,满朝文武,却没有个上奏折劝阻的。
    这倒不是因为朱慈炅实行高压政策,把所有不服的声音全压下去了,也不是因为所有文人都趋炎附势,失去了铮铮傲骨,主要原因是他们没理由反对啊!
    文人本来就有治理国家,展露抱负的梦想,这点在明朝尤甚,文官集团和皇帝争权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直到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朝,将近三百年时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知道多少文人因此而丢了性命,甚至还出现了皇帝培养宦官集团对付文官集团的怪现象,以致有明朝也是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出的最多的年代,甚至比历朝历代加起来都多。
    当然,明朝这些文官并不是想推翻皇上,谋朝篡位,他们大多是代表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也有的纯粹就是为了理想,为了抱负。
    现在,皇上已经把治国的权力几乎全部下放了,正是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还去劝阻,不说皇上会不高兴,绝大部分文人都会不高兴,这种既得罪皇上又得罪天下文人的事情,谁干谁就是二百五,所以,《大明崇正律》宣布以后,朱慈炅封反对的奏折都没收到!
    不过,还是有人来劝阻他了,倒不是说这人是个二百五,主要他不是属于文官集团的,而是属于皇室集团的,这位自然就是皇五叔信王朱由检。
    正当整个京城,甚至是各部衙门都议论纷纷的时候,他默(zhaishuyuan.cc)默(zhaishuyuan.cc)的拿着沓奏折向皇上的私人书房走去,貌似是有重要的奏折请皇上批阅。
    说实在的,他还真没这么谨慎小心过,平常的时候他去找皇上都无需准备什么,有奏折就顺便捎上,没奏折那就空着手,从没有这样刻意掩饰过。
    他并不是什么愣头青,他也知道这个时候去劝阻皇上会得罪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去,绝对会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他刻意掩饰了下,尽量避免别人的猜疑。
    这个时候朱慈炅正在筹划组建新的部门呢,实施《大明崇正律》只是他改进治国方略的部分,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听闻皇叔来了,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毛笔,直接站起来,向门口迎去。
    叔侄俩的关系自不必说,甚至还很有番明君贤臣的味道,双方见礼过后,朱慈炅便拉着信王朱由检来到会议桌旁,将他引到左首位,这才在主位上坐下来。
    朱由检将奏折往跟前放,恭敬的坐下来,尚未来的及开口,朱慈炅却是兴致勃勃的道:”五叔,你来得正好,朕正想和你说说内阁改组之后的施政方略呢。“
    朱由检闻言,不由尴尬的道:”皇上,这个,请恕微臣多嘴,您为什么要将治国之权下放到内阁呢?“
    朱慈炅也知道,这个时候应该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放权,不过他并不担心有人会反对,如果把权力给他们,让他们施展,他们还反对,那就是有毛病了。
    倒是这个五叔朱由检他忽略了,从皇室的角度出发,这样做,的确是吃亏了,但是这个亏他却不得不吃,因为随着大明的发展,各种利益集团也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点话语权都不给他们,他们势必会想尽办法来争夺这个话语权,到时候争到亡国都有可能!
    换句话说,如果他现在不吃这个亏,他的子孙后代绝对会吃更大的亏。
    信王朱由检不理解也很正常,因为他不知道当社会发展到定的程度,封建王朝是必将灭亡的,不想灭亡,就必须改变。
    当然,这些朱慈炅现在说出来也没用,因为没人能理解,他只能先看看这位五叔到底是怎么想的,再用现在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跟他解释了。
    想到这里,他直接问道:”五叔,你认为这样做不妥吗?“
    朱由检其实也有执拗的面,只是他直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这次,他认为自己是为了皇室的利益,脑袋里那根筋终于搭上了,他竟然学着黄道周以前那倔驴样,犯颜直谏道:”皇上,岂止是不妥啊,您这简直是太阿倒置,授人以柄啊!“
    要是别人这么说,朱慈炅估计不发飙也得生气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当皇帝言九鼎,谁敢这么直接的顶撞他,他不生气才怪。
    不过,他五叔倒是可以例外,他闻言并未生气,而是饶有兴致的问道:”噢,有这么严重吗?“
    朱由检苦口婆心的道:”皇上,您是不知道啊,那些文官权力欲太强了,您不放手,他们都想夺权,我大明从太祖开始就直在防范,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才将他们压下去,您怎么能直接把大权全交给他们呢?“
    有明朝杀文官的确是出了名了,尤其是太祖皇帝,杀起来那叫个狠啊,动不动就是血流成河,整个洪武朝,文官被杀了半还不止,可以说在大明当官,那是相当高危的职业。
    文官集团和皇上争权直贯穿了明朝的始终,只是有时候争的厉害,有时候被压制的厉害而已,争来争去,有什么意义呢,反倒把个盛极时的大明朝争的越来越虚弱,明朝那是典型的前强后弱,太祖成祖时期简直是天下无敌,到了天启和崇祯这两兄弟这里,简直是任人欺凌,这与内斗严重是脱不了干系的。
    斗来斗去其实就是个社会发展的问题,因为社会是向民主和文明方向发展的,除非开倒车,压制社会发展,不然封建帝制迟早会被淘汰,这个朱慈炅自然知道,但现在却不能这么跟朱由检解释,他只能从现在的形势出发,引导道:”五叔,你认为在大家都不是傻子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力能超过十个人甚至是成百上千的人吗?“
    这个自然是不可能的,朱由检也不知道皇上问这个是什么意思,他只能摇头道:”当然不可能。“
    第十七卷 第二十八章 内阁怎么管
    朱慈炅其实也没别的意思,既然说什么社会发展又或者什么民主自由这个时代的人听不懂,那就只有说点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了,他之所以会跟朱由检说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超过成百上千的人自然是有目的的。
    他知道,朱由检肯定会回答不能,如果回答能,那这个人不是有毛病,就是狂妄的没边了,既然知道不能那就好办了,他继续引导道:”五叔,那你感觉现在批阅奏折累不累?“
    这真是说到朱由检心坎上了,他感觉自己每天真的很忙,从上完早朝直到晚上酉时甚至是戌时,他基本上都闷头在那里批阅奏折,说不累那是假的。
    大明的疆域是越来越大了,行省也越来越多了,现在的奏折量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要不是他已经批了十多年奏折,练就了惊人的批阅速度,恐怕他每天不睡觉都批不完!
    这个时候皇上问起,他不由感叹道:”累的确是有点累,不过习惯了就好了。“
    朱慈炅闻言,关切道:”五叔辛苦了,朕也知道现在每天的奏折有多少,不过,现在西伯利亚平原也快拿下来了,整个西伯利亚那么大的疆域起码要组建十来个行省,以后大明还要开拓海外殖民地,最少也能开拓出相当于几十个行省的疆域吧,那时候不知五叔你还忙不忙的过来?“
    朱由检闻言,好悬没口血喷出来,再来几十个行省,那奏折数量岂不是还要多倍,要是那样的话,他每天不睡觉都批阅不完啊,这不要人命吗!
    想到这里,他略微有点惶恐的道:”这个,微臣肯定是批阅不过来的。“
    朱慈炅又继续引导道:”那如果奏折批阅不完,是不是会越堆越多,是不是会耽误很多事?“
    朱由检想了想,后果真的很严重,现在每天的奏折都快上千份了,已经快接近他的极限了,就算他每天不睡觉,也只能批阅千五百份左右,如果再添倍,那么每天就会有五百份奏折批阅不完,十天就是五千份,年那是多少,那得耽误多少事!
    想到这里,他冷汗都冒出来了,的确啊,再这样下去后果会相当的严重,他不由点头道:”皇上说的对,的确会耽误很多事。“
    朱慈炅微笑道:”这就对了嘛,随着大明的发展,不但行省会增多,京城的衙门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那事情可不是多倍两倍的问题,朕知道五叔你个人肯定忙不过来,所以才决定将内阁改组,将权力下放,让他们都能批阅奏折或者说公文,处理朝廷日常事务,这样的话,五叔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以后事情再多也不会耽误了。“
    这个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有点勉强,朱由检想了想,终于想出来毛病在哪里了,想要多几个批阅奏折的人还不容易吗,貌似他皇兄天启帝的奏折可都是别人批阅的,他不由提醒道:”皇上,不是还有司礼监秉笔太监吗,叫几个来批阅奏折就行了,何必把权力给那些文官呢?“
    朱慈炅坚决的摇头道:”不行,太监常处深宫,怎么能处理好国事,再说了如果他们跟魏忠贤样,蒙蔽圣听,拉帮结派,打压异己,贪污腐化,那大明岂不乱套了。“
    朱由检还是不依不饶的道:”那文官也有可能拉帮结派,贪污腐化啊。“
    朱慈炅摇头道:”不样的,朕不是将都察院独立出来了吗,谁拉帮结派,贪污腐化都察院可以去查啊,都察院查不了还有东厂和锦衣卫啊,谁敢拉帮结派,贪污腐化,朕立马就让他下台。司礼监秉笔太监可就不样了,东厂般都是归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的,他们可是朕的耳目,让耳目掌权,朕很容易就被蒙蔽了。“
    朱由检还不是很理解,他坚持道:”皇上,这样还是阻止不了文官拉帮结派,贪污腐化啊,贪官是抓不完的,大明朝都抓了几百年了,还不是照样有贪官。“
    朱慈炅闻言,点头道:”对,贪官是抓不完的,只有立下规矩,防微杜渐才行,朕要跟你说的就是这个。“
    朱由检更不理解了,他不由问道:”立规矩,立什么规矩?“
    朱慈炅不答反问道:”五叔,你有没有想过内阁改组之后怎么处理政务啊?“
    这个朱由检还真没想过,他这不正要劝阻朱慈炅改组内阁,下放权力吗,怎么会去想内阁改组以后的事情呢,他不由尴尬的摇头道:”这个,微臣还没想过。“
    朱慈炅点头道:”嗯,没想过正好,朕先给你说说,你好好想想,再立个章程出来。“
    朱由检这会儿还真不知道怎么带头去治理个国家,他这十多年来说白了就是个批阅奏折的机器,看别人的施政方案看的多,但是自己却没有负责过什么具体的事情,总得来说就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几乎没有。
    这会儿皇上肯提点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在他眼里,自己这个侄儿简直就是个神,无所不能!
    他不由诚恳的道:”还请皇上教诲。“
    朱慈炅想了想,解释道:”其实这个也不难,日常小事的话你可以交给下面各部尚书处理,比如说哪里要小额拨款你可以交给户部,那里要给犯人定罪你可以交给刑部,那里缺五品以下的官员你可以交给吏部,大点的事情你可以组织大家开会商议,比如五品以上官员的提拔,你可以让他们提名,把提拔的理由讲清楚,大家举手,谁赞成的人多,就提拔谁。“
    如果这样的话,他好像是轻松了,但问题每天那么多奏折,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不还得先区分出来,那跟批阅奏折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是没有批示而已,看不还是每个奏折都要看。
    他不由提醒道:”皇上这个大事和小事区分起来也很费时间的,跟批阅奏折的时间差不多啊。“
    朱慈炅摇头道:”这个不用你去区分,不是还有副总理大臣吗,你可以让他们去区分啊,两个不行可以再提拔几个嘛,三个,四个,五个都没问题,你这个提醒的好,回头我把《大明崇正律》改下,内阁副总理大臣改成若干个。“
    《大明崇正律》不能随意修改那是说他的子孙后代不能随意修改,在他崇正皇帝手里,还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他也不能保证闷头阵编就能编出个完全问题的法典,他的想法就是慢慢实行,慢慢修改,到完全没有问题了再定稿
    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门
    朱慈炅对内阁的管理十分上心,因为内阁负责制就是《大明崇正律》的核心,内阁也将是未来大明的行政中枢,可以说内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大明崇正律》的成败。
    其实,在这方面,他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他所推行的君主制宪是后世没有出现过的种政体,他只能结合自己的设想和后世些相关的管理方法来引导自己的五叔朱由检,让他慢慢去摸索,去实践。
    反正他还年轻,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来实践,来改进,他相信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摸索,总能整理出套适合现在大明形势的管理模式。
    他是讲的津津有味,会儿个想法,会儿个新鲜名词,什么岗位责任制,什么少数服从多数,什么施政纲领,什么工作总结报告,什么监督机制等等等等,讲的不亦乐乎。
    朱由检就难受了,因为这些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让他下就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囫囵吞枣,先记住再说。
    好不容易挨了将近个时辰,在他脑袋都快要记炸的时候,皇上终于说完了,他连忙告辞道:”皇上,微臣先行告退了,今天的奏折微臣还没开始批阅呢。“
    朱慈炅闻言,意犹未尽的道:”嗯,那就先到这里吧,五叔以后经常来啊,我们好好商议下改组后的内阁该怎么管。“
    朱由检差点没下摔桌子底下,还来啊,这奏折还要不要批阅了,他天可忙的很,像今天这样耽误个时辰,晚上还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把奏折批阅完呢,次两次还可以,要天天这样搞,非得把人累垮了。
    他略带为难的道:”皇上,这个,您也知道微臣每天都要批阅那么多奏折,实在是没时间来听您的教诲啊!“
    这个简单啊,朱慈炅提议道:”要不这样吧,朕明天召集内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开个会,以后内阁票拟的时候直接将奏折分成两半,比较重要的由你和恩师批红,般的就让孟侯和文弱批红,这样你不就有空了?反正以后也要分权,正好实验下!“
    朱由检这会儿正云里雾里呢,他本来是来劝阻皇上改制的,却反被皇上给劝服了,再加上皇上通教诲,他只感觉晕的厉害,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他忙不迭拱手道:”但凭皇上做主。“
    说罢,恭身退了出去,溜烟走了。
    第二天,早朝过后,朱慈炅准备了下,便命人通知各部尚书和相关人员,开会。
    这次与会人员比较多,他特意让太监把乾清宫专门开会的偏殿收拾了下,让众官员在那里就坐。
    很快,各部尚书和相关人员便齐聚会议室,就坐。
    左首坐的是内阁总理大臣信王朱由检;
    接下来是吏部尚书杨嗣昌;
    兵部尚书孙元化;
    教育部尚书黄道周;
    通政使司通政使吴建业;
    右首坐的是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徐光启;
    接下来是工部尚书毕懋康;
    户部尚书程国祥;
    刑部尚书蔡国用;
    商务部尚书张采。
    这里面最莫名其妙的当属通政使司通政吴建业,在座的可都是二品以上的衙门大佬,而且《大明崇正律》开始实施之后,这些大佬都将升至正品,而他只是个正三品的小衙门负责人,皇上为什么要将他也招过来呢,这里也没见其他什么大理寺鸿胪寺詹事府等小衙门的负责人啊。
    吴建业正疑惑不解呢,外面太监通传,皇上驾到,他连忙随众大佬起站起来,恭候皇上大驾。
    朱慈炅龙行虎(fuguodu.pro)步的走进会议室,来到主位。
    众人连忙拱手齐声道:”微臣参见皇上。“
    朱慈炅点了点头,抬手道:”众位爱卿免礼,坐,都坐。“
    说罢,他率先坐下来,众人这才跟着他坐下来。
    朱慈炅也不啰嗦,直接开门见山道:”《大明崇正律》明年就要正式实施了,作为未来施政核心的内阁必须早做准备,所以,朕决定,从现在开始慢慢改组内阁,第步,先从奏折批阅开始。“
    众人闻言,激动迷(xinbanzhu)茫彷徨皆有之,新政实施的后果暂时还无法预料,但是,伴随着新政的实施,他们必将有更大的权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朱慈炅停了停继续道:”朕决定,从今天开始,内阁票拟后的奏折直接分成两半,般日常事务,交由工部尚书毕懋康和吏部尚书杨嗣昌批红,较重要的事务交由内阁总理大臣朱由检和内阁首辅徐光启批红。“
    这下可是来真的了,皇上是真要放权了,以前奏折全部由信王朱由检批示还不能说是放权,因为信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而且还是皇上的亲叔叔,他肯定是站在皇室那边的,现在直接把徐光启毕懋康杨嗣昌加上就不样了,虽说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信,但他们也是文官的代表啊!
    朱慈炅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耗费太多的时间,要详述,那天都讲不完,他只能通过朱由检慢慢去改组内阁,以达到他心目中的要求,紧接着,他继续道:”内阁改组只是新政的部分,还有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随着大明的发展,各种事务不断增多,原有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事务了,所以,必须增添新的衙门,上次就增添了教育部和商务部,这次朕决定再改组和增添三个衙门。“
    众人还没从皇上开始放权的震撼中清醒过来,这又来了颗重磅炸弹,三个衙门啊,听皇上的口气,应该都是相当于六部的大衙门,这下又要多出多少职位啊!
    很多人都开始考虑怎么让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熟人搭上这趟顺风车,这是人之常情,倒跟贪腐没多大关系。
    朱慈炅停下来,让众人消化了下,然后又继续道:”第个,是将原来的通政使司改组,成立通信部,下设邮政报纸电报宣传四个清吏司,通信部尚书就由通政使吴建业担任。“
    吴建业这个时候才搞明白,原来皇上招他来是要将通政使司升级成与六部平级的大衙门,而他,也跟着水涨船高,直接成为通信部尚书,现在的正二品,将来的正品大员!
    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他的官途真的跟坐火箭样,崇正四年他还只是个新科状元,紧接着便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左通政使,然后又直接晋级正三品的通政使,现在直接就被提拔为正二品的尚书,明年他就将成为正品的尚书,短短十二年,从个官场新丁,直接官居品,这升官速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啊!
    皇上为什么会这么宠信他呢?他想不明白,在座的大佬也想不明白。
    其实,朱慈炅重用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叫吴梅村啊!
    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选尚书
    吴建业的火速提拔有点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但却在清理之中。
    论功名,他可是状元出身,在座的没人能比的过他;
    论能力,他也相当的出色,《新京报》和新邮局在他手里都办的有声有色;
    他唯欠缺的就是资历,毕竟他为官才十余载,年纪甚至都不到四十岁,官居品的确有点夸张,不过有皇上的赏识,这资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硬要说起来,皇上哪怕提拔个县令来当尚书,在场也没人敢说什么,更何况吴建业已经是个正三品的通政使了。
    这头筹已被吴建业拔去,那么接下来两个尚书又会花落谁家呢?
    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朱慈炅继续道:”恩师上次曾提到过,要把外事接待各国使节等事务从礼部分离出来,朕觉得很有道理,而且,从这次沙俄波斯萨法维帝国和瓦刺无故寇边也能看出对外交往的重要性。现在正处于欧(shubao.info)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海上交通的便利已经使得各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你不去主动跟人交往,那么很有可能,人家都打上门来了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朕觉得必须成立个专门的衙门,不但负责接待各国使节,还要主动走出去和各国交往,这样起码能避免大明无缘无故挨打是吧?“
    他最后这句又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的,在座的众人连忙很配合的含笑点了点头,大明现在还怕人来打吗?当然不怕,瓦刺已经被灭了,波斯萨法维帝国也被打得割地求和了,现在就剩下沙俄还在顽抗,无缘无故的打大明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然,能不被人围殴是最好的,毕竟大明还没有强到天下无敌,个两个列强围殴可能还顶的住,如果来四五个列强,大明也顶不住。
    朱慈炅紧接着继续道:”这第二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对外事务的,朕就给它定名为外务部,至于这个外务部尚书人选,朕还没找到合适的,正好,《大明崇正律》里面不是有条,到五品的官员由内阁提名吗,这次就按这个来,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把他们的履历好好整理下,十天后,内阁组织会议,进行推选,你们确定了最终人选,再交给朕,如果没什么问题,朕给你们批!“
    皇上还真是说到做到啊,个未来的正品大员,真的由内阁来决定!
    在座的众人无不兴奋不已,即将到手的权力并不是他们兴奋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皇上对他们的这种信任,这种尊重。
    不过,在座的十位大佬里面,有个人兴奋感并不是很强烈,众人都喜笑颜开的时候,他却皱起了眉头,不用问,这人又是内阁总理大臣朱由检,因为他压根就见过皇上所说的这种推选啊,让他来主持,压力山大啊!
    朱慈炅倒是注意到了他的窘迫,不过,他并没有出言安慰,因为接下来他就将示范下,这推选是怎么回事。
    他紧接着继续道:”这第三个部门是关于铁路运输方面的,大家也知道,大明的铁路是越修越多了,不但各行省,各藩属国都陆续通了铁路,现在欧(shubao.info)亚铁路也开建了,也就是说,大明的铁路即将直通欧(shubao.info)陆!“
    这的确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铁路的方便和快捷在座的人都深有体会,正是由于有了铁路大明发展才会这么迅猛,甚至在最近几次的大战中,铁路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铁路已经成为大明腾飞的最大动力之。
    朱慈炅看了看众人振奋的表情,紧接着瓢冷水泼下去道:”但是,现在,大明的铁路管理的很混乱,根本就没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众人闻言,无不露出错愕的表情,尤其是工部尚书毕懋康,闻言先是愣,然后便羞愧的低下了头,的确,铁路的管理很乱很乱,光是商务部尚书张采就不止找他抱怨次了。
    朱慈炅也注意到了毕懋康的表情,这次他倒是出言安慰道:”当然,这个不能怪工部,更不能怪孟侯,主要还是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铁路的管理,也没有专门的衙门来管理铁路,所以,朕准备成立个运输部,专门管理铁路马路和水路的运输。“
    毕懋康闻言,不由感激的看向皇上,他真是没空来管这个铁路运输,光技术上的事情他都忙不过来呢。
    说到这里,朱慈炅又将目光转向信王朱由检,微笑道:”刚朕不是让你们推选外务部尚书吗,这个推选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个章程,朕这里就给大家示范下。“
    说罢,他从怀里掏出张公文纸,煞有其事的道:”这推选首先当然要有候选人,朕这里就有个候选人,大家如果有什么候选人也可以提出来啊,朕先将这个候选人的履历念下,大家看看怎么样。“
    说罢,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候选人张溥,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现年四十二岁,崇正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孝义县令,汾州知州,在任期间将个旱灾严重而且刚经匪患的落后州府治理得商业发达,人兴财旺;而后升为太原知府,太原府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就有了起色,不出几年就差不多都要赶上奉天府了;而后他又被提拔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的左布政使,现在整个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繁华程度都快赶上南直隶了!大家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啊?“
    山西的旱灾和匪患在崇正初期那都是出了名的,能把这么个地方治理的堪比繁华的南直隶,的确是个人才,众人无不连连点头称赞。
    朱慈炅紧接着又问道:”那各位还有什么人选没?有的话都可以提出来。“
    这是典型的突然袭击,时半会儿这些人又哪里想的到合适的人选,他们只能纷纷无奈的摇了摇头。
    朱慈炅心中暗笑,他当然知道众人下子找不出比张溥更合适的人选,他早就属意张溥了,之所以还煞有其事的拿出来评议,只是想给在座的众人做个推选的示范而已。
    见众人果然没有什么人选,他本正经的继续道:”推选的章程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把自己推选的人的履历念出来,然后开始举手表决,谁的得票最多,就由谁当选。下面开始举手表决,同意张溥担任运输部尚书的人请举手。“
    说罢,他第个示范着将右手举起来,紧接着商务部尚书张采便学着他的样子将右手举起来,然后是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最后,所有人都把手举起来了。
    朱慈炅微笑道:”很好,张溥获得十票,相信没人能比他票数更多了,朕宣布,张溥当选运输部尚书。“
    这个貌似有点草率,却将整个推选过程演练了遍(fanwai.org),在座众人无不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推选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尤其是朱由检,那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了,这推选貌似不是很难主持吗!
    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张溥进京
    张溥在明末历史上也是个名人,在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
    年轻的张溥在阉党权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呼吁文人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义的勇气,也曾歆动天下。
    但是,他救国救民的方法却有失偏颇,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资历升官,却想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
    这无异于在空中搭建楼阁,看上去富丽堂皇,却没有任何基础,就算奇迹般的建成了,垮塌也只在分秒之间。
    不过,不得不说张溥的能力还是很惊人的,他度以复社领袖这个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民间组织领袖之名,遥控操纵朝堂决策,决定官员任免,连当朝首辅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从。
    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这是很多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他这份泼天的狂傲和能耐,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据说张溥最后也是因为太过嚣张,才被忍无可忍的周延儒或者其他某位大佬派人暗杀了。
    当然,这些都是崇祯朝的事情,在那种绝望的形势下,他或许是迫于无奈才想出那种天方夜谭般的救国方式,在崇正朝,大明已在朱慈炅的治理下兴旺发达,盛极时,这国自然是不需要他来救了,所以,他还没冒头便被先知先觉的朱慈炅把按住,发配到西北去了。
    很多时候,环境也能决定个人的命运,张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强的有点离谱,崇祯朝那种绝望的环境,造就了个狂傲不羁的文人领袖,崇正朝兴盛无比的大明却造就出个政绩惊人的干吏。
    崇祯朝这个时候张溥已经被朝廷大佬害死,驾鹤西去,崇正朝这个时候,张溥却仕途通达,扶摇直上,成为大明政坛冉冉升起的颗明星。
    时也命也,张溥进京途中直在感叹,当初和复社成员起被皇上发配到西北的时候,他以为,他这辈子已经完了,个县令之位将坐到终老,却不曾想,皇上并不是要碾死他,各级官吏对他也没有什么偏见,做出的功绩点不落全被记下来了,该升迁时,照样给他升迁,没有丝拖沓。
    有大能耐的人,成事,有时候是要借助气运,但更多时候,他们却是靠的自己敏锐的眼光,或者独特的嗅觉,张溥刚获得升迁便立刻明白了,皇上并不是反感他的为人,而是不希望他结党干预朝政。
    想明白这点,他立马将复社骨干召集到起,分析得失,讲明形势,然后当众宣布复社解散。
    他这样做,果然得到了皇上的赏识,皇上派来的三省总督陈子龙立刻开始提拔他,他那升官速度简直就跟坐了火箭样,短短几年间就提拔为正二品的左布政使!
    当然,他不知道,陈子龙并不是受了朱慈炅的指示来提拔他的,而是看重他的能力,正常提拔而已。
    而后,他的同乡好友右布政使张采又被调到京城,担任商务部尚书,而且还经常写信来勉励他,皇上对他很器重,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旦有合适的位置,也会将他调到京城。
    果然,这才年多时间,他就接到调令,赴京城出任新组建的运输部尚书!
    终于进入朝廷中枢了,张溥不知道皇上为什么器重他,但是,他知道,只有勤勉任仕,做出成绩才会得到提拔,要是他当初在孝义的时候庸碌无为,估计他这辈子就真的个县令做到头了。
    所以,在接到调令之后他没有丝毫拖沓,立马找了趟火车,飞速赶往京城,他是想先向张采陈子龙等至交好友请教下京城大衙门的管理经验,然后再着手组建运输部,把铁路马路水路好好管起来。
    却不曾想,他头天晚上刚到,还没来得及跟张采叙旧(fqxs),第二天早,皇上便令人传来口谕,让他去乾清宫开会,商议新衙门的组建事宜!
    他就这么懵懵懂懂被传旨太监领着,出了张采府邸,进了皇宫,来到乾清宫的会议室。
    他走进去看,里面都快坐满了,只留下两个位置,个主位肯定不是留给他的,那是皇上坐的,剩下的就是左首第二个位置了。
    他暗暗观察了下,在场的,他认识的还真不少。
    左首第个是吏部尚书杨嗣昌,这位可是管官员的,他自然认识;
    右首第个是户部尚书程国祥,经常要问这位财神爷要钱,他自然也认识;
    右首第二个是商务部尚书张采,刚从人家府里出来呢,不认识自然是不可能的;
    左首第三个他也认识,是崇正四年,辛未科状元吴建业,他也是辛未科进士,怎么可能不认识状元郎呢;
    接下来几个人就有点奇怪了,貌似并不是在朝官员,因为他们都没有穿官服。
    他仔细看了看,还真有认识的。
    右首第三个是原锦衣卫指挥使,现大明皇家日兴银行的大掌柜骆养性,这位也是大大的名人,大明朝不认识他的官员还真不多;
    左首第四个大明皇家兴隆商号的大掌柜徐尔爵,这位内阁首辅徐光启的孙少爷对他下面的晋商帮助可不小,他自然是认识的;
    接下来几个他就不认识了,很有可能是其他皇家商号的大掌柜,这些人怎么也被招来了呢,他们好像跟新衙门的组建搭不上边吧?
    他脑海里虽然想的多,其实过去的时间并不长,表面上,他只是刚走进会议室,略微扫了眼,然后就愣在那里了。
    这左首第二个位置很有可能是留给他的,但他却有点犹豫,不敢主动上前去坐。
    因为他品级虽高,说白了以前也只是个地方官员而已,跟眼前这几位京城大佬比起来,压根就不是个档次的。
    好在这些人都是圆滑世故之辈,他这进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开始热情的打招呼,左首的杨嗣昌更是直接站起来招手道:”张大人,快来坐,就差你个了。“
    第十七卷 第三十二章 服务百姓
    吏部尚书杨嗣昌相邀张溥自然不敢怠慢,他连忙抬脚往杨嗣昌身边走去,但是走着走着他却突然意识到个问题,貌似自己坐左首第二的位置有点不合适啊。
    不为别的,就因为左首第三个是吴建业。
    这年头坐位置可不能乱坐,个不好,很有可能就把人得罪了,就算没得罪人,也有可能给人留下不好的映像,让别人认为你太狂妄了。
    他和吴建业同为辛未科进士,但人家吴建业可是状元郎,而自己只是二甲进士出身,于功名上来说,他比人家差的可不是星半点,而且吴建业是京官出身,他是地方官出身,地位本来就不样,就算两人同为尚书他也应当坐吴建业下首啊。
    短短几步路,他想了很多,来到杨嗣昌跟前,他先是拱手道:”杨大人请坐,下官姗姗来迟,抱歉,抱歉。“
    杨嗣昌闻言,笑呵呵的坐下来道:”张大人说笑了,大家同为尚书,杨某可不敢自称大人。“
    张溥再次朝杨嗣昌拱了拱手,然后又转头对这吴建业拱手道:”吴大人,好久不见,不知状元郎可还记得区区在下。“
    吴建业闻言,连忙站起来还礼道:”张大人客气了,同科之中有名的”娄东二张“吴某怎么会不记得,前两天和张采张大人喝酒的时候我们还聊起你呢,张大人在山西做出的政绩真是令人钦佩啊。”
    张溥闻言,连忙谦虚道:”吴大人过誉了,现在天下谁人不知《新京报》,尤其吴大人撰写的文章,篇篇都是难得的佳作,张某每每都看的如醉如痴,不忍释手啊。“
    这通吹捧,吴建业都有点招架不住了,他连忙引开话题道:”张大人过誉了,快,请坐,请坐。“
    张溥却是摇头道:”张某怎么敢坐状元郎上首,还请状元郎上坐。“
    吴建业这个尴尬啊,有时候状元这个头衔还真是把他坑苦了,莫名其妙被人吹捧不说,还老是有人硬要他上坐,他很想说,状元只是个头衔,不是品级好不好!
    正当他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外面突然响起太监的通传声:”皇上驾到。“
    这下好了,不用解释了,换座位也来不及了。
    果然,张溥听皇上来了,连忙尴尬的拱了拱手,随即飞快的拉开左首第二个座位,恭敬的站到会议桌旁。
    这时,其他人也飞快的站起来,满脸恭敬的候着。
    朱慈炅最近心情相当的好,各处战事都以大明获胜而告终,新政推行又异常的顺利,再加上后宫嫔妃又给他添了几个可爱的皇子和公主,这么多好事堆积到起,以致他走路都是满面春风。
    君臣见礼之后,这喜欢搞恶作剧的毛病又犯了,他忍不住微笑道:”诸位,知道朕为什么把大家召集到起吗?“
    在座众人的确都很好奇,不是说商议新衙门组建的问题吗,怎么?br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