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 40 部分阅读

    人才订了千多把,就是给炮兵和军官护身用的;左轮半自动步枪的威力他们倒是很喜欢,奈何他们步枪已经配备齐全了,所以没人也只订了千把,就当加强火力用;接下来他们很长段时间估计都是以守城为主了,所以他们还人订购了万颗手雷和万颗地雷;另外他们弹药用的也差不多了,顺便还订购了批弹药。
    这趟下来,左轮手枪将近两万把,左轮半自动步枪千把,再加上两万人的弹药,还有两万颗手雷,两万颗地雷,总共就是将近千万两,这军火生意简直就跟抢钱样!
    当然这还只是个开始,当这帮冒险者跑到葡萄牙其他总督的领地,订单将会更多!
    第七卷 第二十三章 整顿吏治
    前文就提到过杨嗣昌是个毁誉参半人,在崇祯朝,他以首辅之尊督师兵败身死后,虽然崇祯帝不予追究,但士大夫普遍(fanwai.org)唾骂,可谓谤满天下,直到后世史学家客观的研究明末这段历史,对他的正面评价才逐渐增多。
    杨嗣昌这个人之所以被当时的士大夫唾骂,甚至被人诬陷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对外妥协的投降派,主要就是他做事太负责,太忠于崇祯皇帝了,在崇祯朝那种绝境中,人心大都散了,他想力挽狂澜,唯有用重典,贪生怕死的,结党营私的,贪赃枉法的,甚至不听指挥的他可以说是见着个收拾个,要知道崇祯朝那会儿,朝廷几乎烂到根子里了,又有几个官员是没问题的,收拾来收拾去,自然把朝廷官员差不多都得罪光了,于是他悲剧了。
    当然那都是崇祯朝的事情了,在这世,在崇正朝,杨嗣昌这种性格会不会吃亏还真不好说,但是什么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对外妥协的投降派这个锅他至少不用背了,因为现在农民军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压根就不需要他去杀了,后金也已经被打得屁滚尿流,压根就不存在要不要和谈的问题,而且,他也只是吏部尚书,并不是内阁首辅,很多‘错误’他想犯都犯不上了。
    他做事到底有多认真呢?按大明这些年来的‘习俗’,京察大计如果不是为了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那么最多也就罢免几个无关紧要的官员而已,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不会怎么动。大家都想着在皇上面前意思下,糊弄过去就算了,何必平白无故去得罪人呢,但杨嗣昌偏不!
    皇上都让他好好查了,以他的性格,怎么可能敷衍了事呢,他给各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的命令是,不管什么官员,不管好事坏事,只要风闻到的事都要查,查完都记录下来,作为品评的依据。
    这些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基本上都是崇正朝第科的进士,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fuguodu.pro),有当朝皇上撑着,他们怕个鸟,所以,在京的官员基本上被查了个底朝天,通查结果那叫个详尽啊,连左都御史李邦华这么刚正不阿看了都有点心里发毛,杨大人,你这是要把人往死里得罪啊!
    当然,通查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吏部和都察院只是排查遍(fanwai.org),把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把面审和自陈的结果起交给皇上,至于皇上会怎么处置,按理说他们是左右不了的,但皇上也没那么多功夫去核查,所以只要不是太过离谱,皇上基本上都会参照他们呈上去的结果进行处置。
    杨嗣昌整理出来的奏陈当然不会太离谱,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都有事实依据,没点水分,靠谱的很。但很多时候太靠谱反而更惊人,当奏陈交到朱慈炅手里时,朱慈炅都被吓了跳,好家伙,这就是大明朝廷的核心,京城的官员?太离谱了吧!
    按杨嗣昌通查的结果,在京官员真正表现优异的不到半成,称职的也不到成,有六成多都存在懒政和怠政,更有将近两成的官员存在严重的问题!
    没这么夸张吧?朱慈炅有点怀疑的将划为问题官员的那大沓子奏陈搬到跟前,打开第份,认真看起来。
    温体仁,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现任礼部左侍郎。
    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表面廉洁勤勉和善,实则阴险狡诈寡廉鲜耻六亲不认。
    据查,温体仁罪状如下:
    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户部郎中闵洪学礼部郎中唐世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皆为其党羽,其伙同党羽诬陷同僚,提拔乡党,以致礼部户部遍(fanwai.org)地庸才,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
    其二,收受贿赂买官卖官
    其三,暗娶娼妓,罔顾人伦
    其四,夺人家产,无法无天
    光这第个朱慈炅看着就冷汗直冒,桩桩件件,这哪里是什么官员啊,简直就是土匪强盗,表面上这个温体仁的确是个谦谦君子,他都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好官,没想到暗地里却是这样个人!
    慢着,他好像记起来某个电视剧里崇祯朝有两个大臣,个姓温,个姓周,那个姓温的不会就是这个温体仁吧,还有个姓周的呢?他立马在奏陈里翻起来,结果只翻了下,第二份就是姓周的!
    周延儒,字玉绳,万历四十年公元1614年进士,甲第名。历任翰林院修撰,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现任礼部右侍郎。
    竟然是个状元,但对他的评价却是,尸位素餐,无德无能,结党营私,而且,最为可怕的是,他结的党是那些被贬斥的东林党人!
    他再翻下个,竟然还是个侍郎。
    陈演,字发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后靠巴结阉党升至户部郎中,现任户部右侍郎,毫无功绩,却以贪污受贿而闻名!
    朱慈炅不敢再看下去了,这些可都是当朝三品大员,早朝的时候是可以参与议政的,这些人他都很熟,没想到自己竟然眼瞎到这种程度,让这些贪官污吏在自己面前晃荡了几年还没发现!
    看着那大沓子奏陈,他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那可是将近两百份啊,京城的官员总共才多少,如果这些人真的都有问题,那他简直就是个无能昏君了!
    太可怕了,难怪大明这几年直停滞不前,光京城官员就有两成有问题的,还有六成懒政和怠政的,光靠剩下的两成,怎么可能把大明发展起来。
    朱慈炅越想越气,直接大喝声:“曹化淳。”
    曹化淳疾步走进来,恭敬的行了礼,然后便垂手低头恭立,等候他的吩咐。
    他指着那堆奏陈道:“去,给朕好好查查,看看是不是真的。”
    曹化淳道了声遵旨,然后抱着那沓奏陈恭敬的告退了。
    朱慈炅头都气晕了,他这几年来可谓殚精竭虑,拼命发展军工,拼命赚钱,拼命扩充军队,好不容易把后金给打退了,原本以为大明自此就可以崛起了,没想到眼底下却养着这么多蛀虫,让他们这样蛀下去,大明怎么可能发展的起来,看样子这吏治不整顿是不行了。
    连续几天,朱慈炅都没心情做其他的事情,就等着曹化淳的调查结果。所谓无风不起浪,曹化淳通调查的结果,奏陈上写的基本上都是真的,甚至还有些更隐秘的事情都被他查出来了,这些人比奏陈上写的还要过分!
    都是真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全部革职查办,至于顶替的人选,朱慈炅直接把分为优异的沓奏折摆到面前,份份看起来。
    钱士升,字抑之,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殿试第。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左中允,现任礼部郎中。清正廉明,尊师重道,至诚至孝。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提拔为礼部左侍郎。
    范景文,字梦章,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进士,历任东昌府推官,吏部稽功司主事,文选员外郎,现任验封郎中,勤政廉洁,操行恬雅
    没什么说的,直接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吴甡,字鹿友,明万历四十年进士,历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升为御史。曾巡按河南陕西,又曾出任山西巡抚。现任户部郎中,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也没什么说的,直接提拔为户部右侍郎
    还有,程国祥,字仲若,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士。历任确山和光山知县大理寺右丞太常卿南京通政使,现任户部左侍郎,为官清廉,以侍郎之尊家中竟无点余财,过的日子相当清苦。奏陈中还特别记述他幼年的经历,他自幼无父,家极贫寒,十数岁时,做牛角牛骨簪子卖钱养母。后饱学盛儒关爵怜其才,免费授之,他日夜用功,寒暑无间,不数年,读了满腹文章,而后连连捷中,直至进士及第!
    这样的人自然要重用,户部尚书来道宗不是直因年事已高请辞吗,这次直接允了,让程国祥接任户部尚书。
    还有,蔡国用,字正甫,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浙江道御史应天学政太仆正卿,现任工部右侍郎,素以谨慎勤劳清正著称。曾负责督修京城城墙,他日夜监守在工地。有次需急用石料,时又运不进来,有关人员束手无策,他果敢地建议取崇文宣武门所备牙石应用,仅五日即完工。
    这样的人自然也要重用,刑部尚书乔允升也到了高老还乡的年纪了,现在基本上是尸位素餐,直接让他请辞,回家养老去吧,让蔡国用接任刑部尚书。
    朱慈炅通大刀阔斧的调整,将结党营私的贪污腐化的行贿受贿的贪赃枉法的全部清理出京官队伍,提拔了大批清正廉明勤政奉公的官员。
    在他的授意下,《新京报》也开始连篇累牍的宣传优秀官员的事迹,同时还公布了革职查办的官员名单,以及他们所犯的罪行。时之间京城的官场为之清,各地方官员有的喜出望外,有的战战兢兢,更有的惶惶不可终日,京察完了就是大计了,地方官员同样跑不了!
    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发展经济
    京察大计结束以后大明的官场可谓焕然新,不是说从此以后大明就再也没有个贪官污吏,这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这次整顿大明官员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都知道要勤政爱民了,要发展经济了。
    这不是所有官员脑子都突然开窍了,而是皇上把他们逼的,这次各地方可都做了报表,不说准不准确,至少各地大概的经济状况朝廷都知道了,皇上可是下了御旨了,三年以后的外察直接就察老百姓的收入,如果没有点增长,直接革职查办;如果翻不到倍,也要自动请辞;当然,如果能翻到两倍以上,奖励也是很恐怖的,多翻倍就多升级!
    要说这些地方官员里面谁最急,当属顺天府的知府了,要知道顺天府可是京城所在地,别的地方还可以掺那么点假,差不多也就过去了,反正只要有点增长就行了。他这可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就在这里生活呢,想掺假,那真的是门都没有。
    怎么办呢?原来他点都不曾关注的经济问题他开始关注了,农民怎么增加收入,这个他知道,《新京报》上都说过了,首辅徐光启大人整理出套《农政全书》,只要按上面的来,农民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两倍,没得说,赶紧让下面的县令人买套吧,算办公经费里面。
    京城里的百姓怎么增加收入呢?这个问题就比较的头疼了,还好《新京报》又救了他,这两天《新京报》就报道了则轰动性的消息,盟国葡萄牙竟然次向大明订购了将近千万两的军火,而且后续还将有更多订单,为了赶制军火,王恭厂特意分出了批‘劳模’让他们自己建厂,组织人生产枪械零件,听说利润高的吓人。
    这帮人呢?顺天府知府很快就找到了他们,而且开始主动帮他们解决问题:
    没厂房?简单啊,所有坊正里正都给本官过来,那里有空置的大宅院出租都给本官报上人,带人家去挑;
    人员不够?好办啊,招人的告示会写不,不会写就口述,本官让人帮你们写好,贴的京城到处都是,还怕招不到人吗;
    没多久,王恭厂的外协加工厂就纷纷建成投产了,这批建成的十个加工厂都是给王恭厂生产枪管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枪管的毛胚他们自己从王恭厂拉过来,做好以后又自己送到王恭厂去,工部也只提供机床,每家都可以配几台钻床几台车床几台拉膛线床和个小锅炉。
    至于机床的具体数量则由他们自己考虑,人员也由他们自己招,感觉自己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就多装几台机床,感觉自己能力有限的就少装几台机床,只要能生产出合格的枪管就行了,至于产量,也由他们自己把握,反正做的多就赚的多,这些可都是劳模,不信他们不拼命干。
    经过几天试生产之后,宋应星统计了下,天就算是产量最少的厂子也能加工出最少百根合格的步枪枪管,产量最高的天差不多能加工出两百跟合格的步枪枪管,这样算下来,王恭厂的火枪产量最少可以提升到月产四万把,加班加点的话,月产五万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利润高的吓人也不是假的,根步枪枪管加工费就是二两,根手枪枪管的加工费也有两,也就是说他们每家天最少也能有二百两的毛收入,最多的天甚至有五百两的毛收入,平均下来每家个月差不多能收入万两!顺天府知府可不管他们花多少成本,又要发多少工钱,这毛收入就是纯经济增长,不管他们发给谁,反正最后是要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
    不过这点收入平均到京城上百万百姓身上好像也没多少,还离收入翻倍还差的远呢,还好,这外协加工厂的事情刚忙完《新京报》又出新消息了,工部研制了批民用机械,有什么飞梭织布机蒸汽印刷机蒸汽制粉机蒸汽纺纱机,各种机械能生产什么东西也做了详细的描述,而且这些东西日兴隆商号都以高于成本价两倍以上收购,自己有钱的可以马上向工部去订购机器,自己没钱的也可以向日兴隆商号借钱订购机器,只要有人担保就行了,工部产能有限,欲购从速!
    工部暂且不去说他,日兴隆商号那名气,他说收购那绝对是真的,人家本来就是做生意的,收购廉价产品再卖出去,再正常不过了,这事绝对能赚钱。
    这下顺天府知府又下命令了,每个里正至少担保家,每个坊正最少担保两家,个月内必须帮忙把厂子办起来,没地方就帮他们找地方,没人就帮他们招人,总之必须把厂子办起来,谁办不起来谁滚蛋,这么简单个事情都办不好,要你何用!
    这下整个京城又掀起了股建厂的狂潮,整个京城可有二十多个街坊,里正不下百,不算本身就想建厂的,光顺天府下的指标就有将近百五十家,顺天府知府为了保住乌纱也是拼了,谁敢偷懒让他保不住乌纱,他就先摘了谁的乌纱,反正就是个字,给本官使劲建厂!
    建厂建厂,不光京城在建厂,整个大明各地都在建厂,工部更是在东大营建了个巨大的机械厂,专门生产民用机械,由工部左侍郎王徵亲自挂帅,带着百多名火器学院的学生,招了几千工人可劲的造,个月起码能造出民用机械上万台,就按每台百两算,那个月也是上十万两,正好东大营也属于顺天府,白得这么巨大个经济增长点,把个顺天府知府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
    上千台机械看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并不多,相反还远远不够,大明两京十三省,光州府就有上百个,县城更是不止千,也就是说,就算个月造上前台每个县城才能分到十来台,十来台对于个县城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光个小织布厂最少就要二三十台飞梭织布机,不然烧个小锅炉都不划算,要知道锅炉也要算钱的,个锅炉最少能带四五十台民用机械,整太少利润就低了。
    各地不光是买机器建厂,农业生产更是红火,要知道大明现在还是个纯农业大国,工业可以说刚起步,光耕地就是上十亿亩,农业人口几乎占了大明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各地的知县知府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抓农业的重要性,只要把农业抓上来了,不说升官,至少官位是保住了。
    要说这经济发展,不管哪个行业,其实都是有关联效应的,就拿这个农业发展来说,各地的知县知府不可能都是全能型人才,大多都是不懂农业的,怎么办呢?向顺天府知府学习,买《农政全书》啊,这样来,《农政全书》的销量就上来了,《农政全书》可不便宜,套六十卷呢,这样不说徐光启赚版权费赚到手软,光是那些印刷作坊都要大赚笔,这样印刷行业跟着就发展了,印刷行业发展了以后,就会买更多的印刷机,这样工部的机械厂又跟着得利了。
    这还只是需求方面,从销售方面来说,那就更加不得了了,农业的产量上来了,粮食和各种原材料就丰富了,日兴隆能赚大笔不说,各种加工行业跟着也起来了,加工行业起来,他们的消费能力也跟着上来了,又能消费更多的商品了,这样又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了。这就是个不断扩大的循环,就像滚雪球样,只要这个雪球滚动起来,就会越滚越大。
    这切都在朱慈炅的引导下慢慢的发展起来,见效最快的就是纺织行业,蒸汽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的效率是相当恐怖的,大明的布匹产量可以说是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飞速增长,布匹的产量很快就将超过大明百姓的总体消费量,这切如果发生在现代的话,那简直就是场灾难,布匹价格必将飞快的贬值贬值再贬值,生产布匹的厂家也将逐渐倒闭。
    但是发生在明朝就不样了,这个时代是个殖民地时代,很多国家都处在殖民统治之下,被殖民者狠狠的压制着,别说发展工业了,就连自己地里种什么都要由殖民者说了算,这就造成了被殖民国家工业的空白期,这段空白期直要维持到各殖民国家本土的工业发展到瓶颈不得不向外扩散的时候。
    这段时间有多长呢,准确的说直要延续到第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说有将近三百年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列强利用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和原料疯狂发展本土工业的时期,后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也正是这段时期积累起来的。
    原本这段时期是被率先发明出蒸汽机的欧(shubao.info)洲列强给垄断了,但是现在,率先发明出蒸汽机的是大明,也就是说,现在能填补全世界殖民国家空白期的唯有大明,这是多大的利润,所以,朱慈炅不但不怕布匹产量增加的太快,他还嫌布匹产量增长的不够快,全世界的市场啊,那需要多少布匹,人总是要穿衣服的吧!
    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狮已醒
    不知不觉辽东收复已经过去年多了,现在的辽东怎么样了呢?
    辽东这年并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广宁到宁远线能看见点人烟,其他地方仍旧(fqxs)荒野千里。并不是朱慈炅不想开发辽东,而是因为建奴未灭,辽东腹地并不是很安全。
    建奴在遭遇去年的大败以后,可能不敢组织大规模的反扑,但是,如果把辽东腹地开发起来,到处都是粮食,到处都是平民百姓,建奴不来打秋风是不可能的。毕竟辽东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建奴要从建州到辽东腹地劫掠并不定要走抚顺关,从抚顺关到定辽右卫上千里的区域并没有什么天险,只是路不怎么好走而已,他们想从哪里窜出来就从哪里窜出来,抢把就跑,你能奈他何?
    所以,朱慈炅干脆给他们来了个荒野千里,让他们粒粮食都抢不到,直接断了他们的念想。至于辽东的开发,那就要等到孙承宗将建州拿下之后再说了。
    话说这都过去年多时间了,孙承宗的‘堡垒推进’搞的怎么样了呢?
    其实年前孙承宗并没有搞堡垒推进,因为那时候离大雪封路也就两个来月时间了,要在两个月之内从抚顺卫推进到建州,基本上很难,到时候大雪封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那就麻烦了,所以他干脆在关宁到抚顺卫线修整队伍,准备工具,等到开春冰雪融化了,才开始向建州推进。
    孙承宗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尽管他手下有四十万大军,尽管抚顺关到建州才两百来里地,他并不着急,而是稳打稳扎,慢慢推进。
    要说当初明军之所以会在萨尔浒大败,其实主要还是败在萨尔浒附近的地形上,因为过了抚顺卫往西就不是平原地形了,而是丘陵地形,这丘陵地形你要不熟悉的话,跑进去等于就是钻进了迷(xinbanzhu)宫样,到处都是山林沟壑,到处都是羊肠小道,不在里面迷(xinbanzhu)路就算不错了,明军当时的主将杨镐竟然来了个分进合击,最终自然是被熟悉地形的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打的大败而逃。
    孙承宗不是杨镐,他当然不会搞什么分进合击,他已经稳到了定的水平,稳到了定的境界,丘陵是吧,迷(xinbanzhu)宫是吧,没关系,直接挖过去,他准备了半年多的时间可不光是在那里等,准备的东西多着呢。
    比如说士兵的装备,现在每个士兵不但手里拿着武器,那背上还背着把锄头,什么板锄条锄鹤嘴锄应有尽有,大军从抚顺关开始,直接就挖开了。
    他只留下定辽军守关宁铁岭辽海线,其余三十万大军全部集结在抚顺关附近,轮流派出人马,直接向萨尔浒挖了过去。
    抚顺关到萨尔浒也就三四十里地,三十万大军那挖路的速度是恐怖的,什么小山包,直接挖个缺;什么小山沟,直接填平;什么密林疏林,只要是挡道的,全部砍光,只能容两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硬是被他们挖成了能容十多二十人并排前行的康庄大道!
    所谓堡垒推进自然不是光挖路,挖个二十里左右,他就把大军全部移过去,然后开始修城池,也不修多大,就能容纳个两万人就行,反正现在明军火枪火炮手雷地雷样样齐全,就建奴那十来万兵力,万人守着他们也休想在两天内攻破,只要大路修通,明军哪怕是从抚顺关跑到郝图阿拉也不用天,他们要是敢来围攻堡垒,直接让他们有来无回!
    面对孙承宗这种流氓手段,皇太极直接气的喷血,这个喷血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真喷,史料就记载皇太极后期有流鼻血的毛病,有时候边打仗还要边拿个碗接血。不知道历史上他这个毛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过这次他直接被孙承宗气的喷出来了。
    他之所以主动退到建州,就是想利用建州的地形拖住明军的脚步。经过辽东的惨败,他不得不承认,现在不管是在平原上,还是在城池里他都已经打不过装备新式火枪和火炮的明军了,但跑到他女真起家的建州就说不好了。
    说实话,在建州,就算是明军六十万大军全冲过来他也不怎么怕,这里可不是辽东平原,明军来再多也只能淹没在茫茫的丘陵沟壑里,只要明军冲进来,他的机会就来了。
    如果明军分进合击,他就可以学习他的父汗努尔哈赤,利用熟悉的地形各个击破。如果明军抱团推进也没关系,在建州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五六十万大军怎么也集结不到块,最少也要拉出上百里的长的队伍,到那时,不管是伏击马蚤扰还是断后劫粮,都够明军头疼的。
    或许,运气好的话,他还能重现萨尔浒大战的辉煌,举击败明军,再次占据辽东,继续威逼关内!
    但是,现在,孙承宗这种搞法,他可以说点机会都没了。
    怎么打?人家这抱团推进可是真抱团,三十万大军集结在起,压根就不上羊肠小道,直接挖路前进,挖到眼看有点机会要拉长战线的时候,人家又直接抱团移过去,修个堡垒!
    伏击吗?山都快被他们挖平了,树也被他们砍光了,怎么伏击!
    偷袭吗?人家三十万大军抱团在那里等着呢,过去找死啊!
    皇太极唯有喷血后退,而且退再退,从萨尔浒退到界凡寨,再从界凡寨退到古勒寨,然后又从古勒寨退到马儿墩寨,退到这里他就没法退了,后面就是郝图阿拉了,再退,他后金最后座城池,他女真的起家的都城都要被明军占领了!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能冒险去抄明军的后路,偷袭劫粮。
    孙承宗会给他机会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每次运粮派出四五万人不说,而且还在四周布满了斥候,皇太极的大军靠近,运粮的队伍直接就往最近的堡垒跑。每隔二十来里个堡垒,也就是说明军最多个时辰就能跑进最近的堡垒,等他追上去的时候,人家已经躲进堡垒了,看着堡垒上密密麻麻的火枪火炮,皇太极唯有乖乖退走。
    眼看着这堡垒就要修道郝图阿拉了,皇太极就这样完蛋了吗?当然不会!代枭雄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完蛋了,他还有最后招,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用而已。
    皇太极的最后招是什么呢?当孙承宗辛辛苦苦耗费了半年时间将堡垒修到郝图阿拉附近,然后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捣郝图阿拉时,他看到的不是建奴垂死挣扎,满带仇恨和恐惧的脸,而是座冒烟的城市!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皇太极的最后招就是跑路,建州呆不下去了就赶紧跑呗,难道要他死守孤城,引颈待戮?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好不好!
    眼见事不可为,皇太极便让多尔衮和多铎带着百多万女真族人先行向北迁移,而他则带着十万大军在赫图阿拉虚张声势。当孙承宗的大军集结二十万大军准备进攻赫图阿拉时,他直接把城烧,率领大军赶上先行出发的族人,带着他们翻过茫茫的丘陵,绕过铁岭卫和辽海卫,跨过辽河,直接跑到漠南蒙古草原去了!
    当孙承宗派人查探到他们的踪迹的时候,皇太极带着族人都快到察哈尔部了!
    辛辛苦苦场,好不容易把堡垒修到赫图阿拉,竟然个建奴都没逮到,孙承宗唯有仰天长叹:“小子,算你跑的快!”
    消息传回京城,朱慈炅气的直骂娘,这帮建奴简直太无耻了,难怪他们以百万人的小部落打下大明的万里江山八旗子弟总共才死了不到二十万,这他吗纯粹就是群狐狸和恶狼的结合体,打的过就穷凶极恶,打不过就逃之夭夭,你能奈他何!
    不过他们跑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整个辽东现在算是安全了,终于可以搞大开发了。
    辽东可有几千万亩肥沃的土地,而且并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可以说是个天然的大粮仓,如果经营的好了,整个大明北方就不会再缺少粮食了。
    要知道西北连年大旱,朱慈炅虽然把大部分灾民都迁徙到四周没有受灾的省份了,而且还给他们引进了土豆和红薯这种高产作物,但是,周围省份的耕地就这么多,原本当地的百姓也就能混个温饱而已,现在猛然间迁徙倍的人口进去,他们能保证自身的口粮就算不错了。
    所以这几年北方各省直都没有什么粮食盈余,辽东和京师近几年可是集结了将近百万大军,粮草从哪里来?全部是从南方运过来的!
    百万大军的粮草有多恐怖?个月就要消耗粮百万石,草料将近千万斤,明朝那会儿转运粮食靠的可都是马车,人吃马嚼的,从南方运过来多少粮草,途中就要消耗多少粮草,也就是说这个转运费用个月都要百多万两,如果辽东能保证百万大军的军粮消耗,这运费就算是省下来了,光这项,年就是上千万两。
    这个人口迁徙当然不是说迁就能迁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再加上辽东那边过两个月就是冰天雪地了,把人迁过去也没事干,朱慈炅干脆下令北方各省这几个月先统计人口和耕地,计算迁徙人口数量,准备迁徙物资,等来年辽东冰雪融化了再把人迁徙过去。
    正当朱慈炅忙着安排人口迁徙的事宜时,东大营那边传来消息,第批级风帆战列舰已经建造完工,只等他去主持仪式,开闸放水,将战舰拉出船坞,开进大海了!
    战列舰终于造好了,现在辽东已经平定,西北也尽在掌握,大明各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可以说,大明这头雄师已然惊醒,接下来。
    本卷终,接下来会如何,且看下卷分解。
    第八卷 第章 海外贸易
    胡显宗是京城的个读书人,今年三十有二,说他是个读书人或者有点笼统,准确的说他是个童生,童生不是说他年纪小,三十多岁的人了跟儿童的‘童’自然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他这个童生的意思就是没有功名。
    他从十岁开始读书,十年寒窗,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连考了三次,结果院试都没过了,依旧(fqxs)是个童生,他心灰意冷之下告别了金榜提名的梦想,开始接手家里生意。
    他家是开布庄的,在时雍坊高坡胡同有个很大的门面,也算是个小富之家,但‘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父母开始是想他能考个功名光宗耀祖的,奈何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连挂三次之后,他父母也死心了,得得得,不是那当官的命那就继续来操持贱业吧,好歹能谋个富贵生。
    这布庄准确的说是卖布兼营订做衣服的,别看着胡显宗读书不行,做起生意来却是天赋惊人,在他的经营下布庄生意日渐红火,不到三年老胡家布庄在整个京城都闯出了点名气,京城般小富之家都愿意跑他布庄里来买布订做衣服,老胡家的胡显宗也成了时雍坊的名人。
    这人出名有些事情就会不经意的找上门来,这不,今年八月份的天,他正坐在布庄里端着份《新京报》悠哉悠哉的看着呢,坊正大人突然找上门来了。
    平时这老头脸不拘言笑,今天却跟脸抽筋样,笑个不停:“呵呵呵,胡掌柜,看报纸呢?”
    人家大小也是个官,胡显宗自然不敢怠慢,赶紧请他在主位坐下,又命人泡上热茶,这才好奇的问道:“不知坊正大人找在下有何贵干啊?”
    老坊正撇了眼他放茶几上的报纸,满脸堆笑的指着上面的篇文章问道:“胡掌柜,这篇看了吗?”
    他打眼瞅,看过了啊,好像是工部研制了批什么机器来着,他连忙点头道:“看了,看了,写得蛮不错的。”
    老坊正却没接口来评价这篇文章的文笔,而是笑眯眯的引诱道:“胡掌柜没有什么想法吗?”
    想法?胡显宗有点迷(xinbanzhu)糊了,工部造的东西好是好,但里面又没有制衣的机器,他能有什么想法。
    老坊正见他那迷(xinbanzhu)糊样,继续引诱道:“飞梭织布机和蒸汽纺纱机你知道不,那速度,啧啧。”
    胡显宗更迷(xinbanzhu)糊了,我做衣服的又不是做布的,你跟我说织布机是几个意思啊?
    这小子脑子怎么这么不开窍呢?老坊正见引诱不成,干脆直接建议道:“胡掌柜,你就不想开个织布厂吗?”
    开织布厂?那能赚什么钱,又得买机子又得请人,而且那织布机还贼大,在京城这地方开织布厂,能把房租赚回来就算不错了。
    胡显宗正要口回绝了,却突然看见飞梭那两个字,慢着,他见的可是老式织布机,飞梭织布机他还没见过呢,难道织起布来真的跟飞样吗?
    他想了想,犹犹豫豫的问道:“坊正大人,这飞梭织布机织起布来真的跟飞样吗?比普通的人工织布机快多少?”
    见这小子终于上道了,老坊正不由添油加醋道:“啧啧,你是没看到啊,我有幸去内厂看过飞梭织布机的样机,那速度,眼睛都跟不上,至少比人工快十倍!“
    十倍!那利润就恐怖了,胡显宗不由跃跃欲试道:”不知个人可以买多少台,要是能买上十来台的话,那就赚钱了。“
    老坊正眼看着个指标就要完成了,兴奋的胡吹道:”只要你敢买,想买多少台都可以。“
    胡显宗毕竟是个生意场上的老手,并不是那种毛毛糙糙的小伙子,真的想办厂了,那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这会他就想到个很严重的问题,买来机器得有地方摆啊!他不由皱眉道:”可惜我这地方太小,附近也没见哪家有大院出租啊。“
    这事老坊正是最清楚的,他赶紧接口道:”有有有,后面四季胡同就有个大宅院,是原来户部个郎中的,前两年外放当知府去了,直空着呢,他倒是差人问过我几回了,但地方太大直没人接手,你要的话,我给你去讲讲价,保证便宜。“
    这场地解决了,胡显宗继续想了想,又有点为难道:”我想买个百十来台,但这银子有点吃紧啊。“
    老坊正马上拍胸脯道:”找日兴隆商号借,我给你担保。“
    见老坊正这么热心帮忙,胡显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还是说出了最后个问题:”百十号人,我时半会上哪儿找去啊?“
    老坊正咬牙道:”我给你贴告示,到四里八坊去招。“
    那感情好,胡显宗觉得再没有什么问题了,他也是个办大事的人,当即就拍板,干!
    这货胆子也不是般的肥,竟然真的去订了五十台飞梭织布机和五十台蒸汽纺纱机,也算他运气好,去得早,工部准备的飞梭织布机和蒸汽纺纱机也够多,竟然没过几天就给他把货送过来了。
    老坊正也很积极,胡显宗这厂子办起来,他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么大个厂,那什么经济增长还不是嗖嗖的,知府大人这下应该不会再来找他麻烦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他还不拼命帮忙,结果不到半个月时间胡氏织布厂竟然奇迹般的投产了!
    飞梭织布机果然名不虚传,经过王徵和宋应星几次改进之后,那速度比人工快了十倍都不止,般人十来天才能织匹布,用飞梭织布机天就能织差不多匹半,也就是说台飞梭织布机个月就可以织四十多匹布,四十多匹布按市价卖出去大概就是十多两银子,这样算下来个月他最少能赚五百两银子,年多就能回本,三年以后啊就能赚上万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他家人开了四五十年的布庄了总共才赚不到到万两两银子!
    开始那两个月胡显宗简直做梦都要笑醒,但近段时间他有点担忧了,随着织布厂增多,京城的布匹价格正在慢慢下滑,虽然现在他个月还能赚到差不多五百两银子,但是价格这样直滑下去的话,再过两年怕就只能保本了!
    正当他忧心忡忡的时候,《新京报》刊登了则消息,大明的水师最新装备了批超级战舰,正准备出海操练,这次将免费带私营商户前往个叫什么葡萄牙的盟国的什么殖民地去开拓市场,这可不是在大明做买卖,是那什么海外贸易。
    听说那边的土著极其落后,布匹瓷器什么的压根就不怎么会造,匹布在那边能卖半两银子,而那边的米价才相当于半两银子石,也就是说,光去那边卖布大概就是倍的利润,如果再把米带回大明来卖,那就是四倍的利润!
    胡显宗本来就是个胆大之人,有这样的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至于外面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