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 12 部分阅读

    担心他会不认账,也不用担心他兑付不了,更不用担心他会跑了。这叫造势,目标就个,那就是让所有人都放心大胆的使用日兴隆发行的银票。
    这势是造好了,京城八卦人士的的八卦之火也被成功引爆了,这常威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牛逼,总是要拉出来溜溜的。敢胡吹自己是皇上的奶舅舅,又或是骆大人的妾岳父,又或是曹公公的干儿子,这些背景倒是每个都人吓死堆人。但,那得是真的,要是假的,可就得小心了,京城风大,敢在这里胡咧咧小心把自己的舌头都吹没了。
    常威自然是不用担心风大闪了舌头,他压根就没吹,这些都不是他干的,他就傀儡而已,什么奶舅妾岳干儿跟他毛钱关系都没有。
    常威是不担心露馅,但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不能让他露馅啊,这日兴隆要汇通天下,大掌柜的背景自然是越大越好,那么怎么让他不露馅呢?
    崇正三年正月十六,日兴隆商号京城总号正式开业。
    这天京城简直炸锅了,比那回崇正皇帝去王恭厂视察还热闹,无数京城八卦人士几乎把西长安街西半段给挤满了。
    能来这里看热闹的八卦人士不得不承认,这日兴隆商号的确有点背景。起码他这总号的门面就很牛逼,西长安街在大时雍坊和小时雍坊中间这段可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日兴隆的总号就设在这里,而且还占了当街的三个大府邸,那可是原阉党显贵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和锦衣卫同知崔应元的府邸!
    前来道贺的人更是印证了传闻,随便拉出个都能吓死堆人。
    传闻的主人公之,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竟然真的来了!
    传闻的另个主人公,东厂提督曹化淳竟然也来了!
    还有个传闻的主人公崇正皇帝朱慈炅没有出现,但是他的叔叔信王朱由检竟然也来了!
    还有京营提督秦良玉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尚书毕懋康。
    京城的高官几乎来了半,四品五品六品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几乎在京所有三品以下的官吏都来道了声贺。
    逼是样的逼,装出来分高低,看样子这日兴隆商号是真牛逼啊!
    其实朱慈炅只是让他的亲信到场,其他官员他都没打过招呼,如果他下道口谕,自然是没人敢不来,但那样的话谁都知道日兴隆是他开的了,弹劾的奏章估计能堆满御书房,明朝的言官们可是出了名的皇上都敢骂!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四品五品六品官员来道贺呢?
    有部分是给骆养性和徐光启等人面子自动来的,其他的可以说都是被强迫来的,因为日兴隆给在京所有官员都发了请帖,而送请帖清色全是锦衣卫!
    有人要说了,锦衣卫这不是摆明了参与经商吗?在那个年代官员明目张胆的参与经商那不是找死吗?
    其他衙门的官员在那个年代明目张胆的参与经商的确是找死,但锦衣卫例外,你敢去说锦衣卫参与经商才是找死,他们可是有杀人执照的,除了皇上,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可以不经审讯,直接把人咔嚓了,而且管杀不管埋!
    这话有点像在开玩笑,这么随意,要是杀错了怎么办?史料上有很多相关记载,锦衣卫的确错杀了很多忠良,结果怎么样呢?
    杀错了?那就杀错了呗,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谁还能不犯个错啊?这是太祖皇帝给的特权,宁可杀错,不可放过!太祖皇帝那会儿锦衣卫受命办胡惟庸案,口气杀了四万多人,又有几个是真该杀的,大部分不都是杀错了!但太祖皇帝没有句指责,还夸他们办事得力!
    因此,自太祖朝开始,锦衣卫就养成了滥杀无辜的毛病,可谓臭名昭著凶残无比。
    现在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虽然看上去吊儿郎当人畜无害,但谁又能保证他不突然发狂,变成滥杀无辜的屠夫呢?
    所以,就算是锦衣卫这么明目张胆的参与日兴隆的经商活动,也没人敢弹劾他们。参与经商只是名声不好而已,锦衣卫的名声好过吗?随他们去吧,只要不跑出来胡乱杀人就行了。
    其实,这骆养性还真不是个凶残的人,史料记载,整个崇祯朝也就惩治阉党那次骆养性开了回杀戒,其他时候他都默(zhaishuyuan.cc)默(zhaishuyuan.cc)无闻,仿佛消失了样,从来没做过什么滥杀无辜的事情。
    骆养性就是这么个得过且过的官二代,杀阉党那是替父报仇,天经地义,其他时候他还真懒得去管那些当官的闲事。
    但是这次不样了,朱慈炅给了他五十万两的干股,而且其他从普通锦衣卫到锦衣卫指挥同知都根据职位分了五十两到五万两不等的干股,骆养性虽然不爱杀人,但他爱钱啊!这五十万两虽然不是真的钱,但是到年底可以分红啊!所以他表现的特别积极,下面的锦衣卫更是比他还积极,谁不想多分点钱啊!
    东厂也是样的,除了提督曹化淳分了五十万两干股,其他从普通番子到大小档头都都根据职位分了五十两到五万两不等的干股,东厂的番子们也积极的不行了。
    朱慈炅就是要让他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赚钱上,与其让他们天到晚没事找事去盯着朝廷官员,搞的人心惶惶,还不如让他们门心思为大明去赚钱。
    朱慈炅当了这么久的皇帝,终于明白了件事情,大明最后亡国不是亡在农民起义军手里,也不是亡在后金铁骑手里,更不是亡在锦衣卫和东厂手里,而是亡在个“钱”字上。
    西北的农民为什么起义?因为朝廷没钱赈灾,不起义就要饿死啊!
    后金区区十多万军队为什么打的大明找不着北?因为没钱发饷,没钱制造武器装备,不能征召百万大军去收拾他们啊!
    所以朱慈炅要发动锦衣卫和东厂去赚钱,这些人上战场打仗虽然不行,搞情报却是把好手,而商人最需要的就是情报,比如哪里布匹便宜哪里贵啊,哪里急缺粮食哪里粮食堆积成山啊等等等等。还有商人做买卖必须有人保驾护航,不然那些地痞流氓贪官污吏天到晚的来打秋风,那还怎么赚钱?有了锦衣卫和东厂协助就不样了,派个锦衣卫或者东厂番子往那站,什么地痞流氓贪官污吏上来试试,你们只要钱,我们可要命!
    可以说锦衣卫东厂和商人的组合就是最佳的赚钱机器,只要他们运转起来,赚钱简直不要太轻松。
    只要有了钱,京营五十万大军,招满;手雷,人十颗;新型燧发枪,每人两把;佛郎机炮红夷大炮想造多少造多少,什么农民起义军什么后金铁骑,算个屁啊!
    第三卷 第四章 飞梭织机
    话说日兴隆商号开张这么大的事情,作为幕后大老板的朱慈炅为什么没有出现呢?其实他来了,只是没有明目张胆的来,而是和秦明月混在京营提督秦良玉的队伍里,偷偷跑过来的,人言可畏,他可不想弹劾奏折满天飞。
    这会儿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正被大美女秦明月牵着在女眷区流连呢。
    女眷区是朱慈炅根据前世的大型服装市场的样式设计的个购物区,就是将个几百平的偏殿装修下,正对大门是宽宽的通道,通道两边是用木板隔起来的两排无门小单间,里面分别摆着胭脂水粉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内衣肚兜等女性专用物品。只要在里面逛圈,这个时代女人用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齐了。
    女人天性就爱逛,现代女性就不用说了,你叫她起散步,对不起,点力气都没有;如果你叫她起去逛街,那么更对不起了,她能逛到你脚抽筋。古代的女性也想逛,可问题没街给她们逛啊,那个时候讲究三从四德,大家闺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不准她们去抛头露面。
    现在有了这个女眷区就不样了,偏殿是独立的,不与其他地方相连;轿子可以直接抬门口,杜绝了抛头露面的可能;里面全是女人,连店员都是女的,男人禁止入内,不存在伤风败俗的可能。这下那些大家没话说了,闺秀也可以逛街了,什么官太太,什么三妻四妾也有地方放风了。
    所以,女眷区开张就是爆满状态,里面是香风阵阵美女如云莺莺燕燕热闹非凡,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在里面可谓春风得意,满面潮红。
    至于这脸为什么是潮红的,当然不是因为他发情了,他还没到发情的季节。是因为他长得太俊俏了,时不时就有太太小姐什么的忍不住过来在他脸上捏把,还口花花的道:“哎呦,这是谁家的小公子啊,这么可爱!”
    他是谁家的小公子自然是不能说的,要说出来估计捏他脸最少都会吓瘫在地上。
    每当这个时候,秦明月就会满脸忐忑的看着他,皇上万发飙了那可就不得了了,但她实在是舍不得走,这么好玩的地方,她这辈子都没见过,不把里面的小店全逛遍(fanwai.org),岂不遗憾。
    还好我们的小皇帝是现代人,对尊卑看的不是那么重,捏下就捏下呗,如果是被官太太捏了,他就当是被狗咬了口;如果是美女捏的,他就扑上去咬美女口,咬来咬去,玩的不亦乐乎。
    咬着咬着,他突然看见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长的跟个小仙女样,抱着小块粉红色的布料,跟在她妈妈后面好奇的四处张望。
    好萌萌哒的小女神啊,要不要主动扑上去咬口呢?
    朱慈炅正在犹豫的时候秦明月正好瞄了他眼,见他站那儿发呆,不由顺着他的眼光看了过去。当她看到那个小女孩的时候,终于明白皇上为什么发呆了,她会心的笑了笑,然后低头在朱慈炅耳边道:“皇上,是不是看上这个小姑娘了啊?要不把她招进宫陪你玩?”
    朱慈炅闻言不由翻了个白眼,玩什么,朕现在还什么都玩不了,要不你这么大个美女不早被我吃了!我们的小皇帝为了摆脱窘境,很无耻的引开话题道:“她手上那块布是什么料子的,这么漂亮?”
    秦明月看他这搞怪的样子,不由捂嘴娇笑道:“那是丝绸,自然是漂亮啦,别看那么小小的块,要织好几天才能织出来呢。”
    要织几天?开玩笑的吧!看那小姑娘手里的布,撑死也就米多长,要织几天?有这么夸张吗?朱慈炅不由好奇的问道:“那块布也就三四尺,要织几天吗?”
    秦明月仿佛行家般的品评道:“要是块棉布估计天就能织出来,丝绸的话就不可能了,那么细密,天能织尺就算不错了。”
    棉布天才能织米多,丝绸天半米都织不出来!朱慈炅突然灵光闪,古代织布机的原理他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在书上看到过工业革命划时代的发明:飞梭织布机,正是飞梭织布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从此各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越。
    飞梭织布机其实就是在老式脚踏织布机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跟脚踏织布机样,唯改进的地方就是横向用飞梭取代了手工木梭。这飞梭也很简单,就在梭子两头各加个滑轮就行了,每个滑轮上穿根纱线,然后织布机两边各用个滑槽拉动纱线,梭子便会在纵向交叉的纱线之间来回穿梭,快的跟飞样,所以叫飞梭,效率跟手工穿梭比能提高五到十倍!
    手工产品的价格大概都是工料对半,效率提高五到十倍,也就是人工陈本只有原来的五分之到十分之了,等于把总成本降低了三分之左右,如果把飞梭织布机造出来,那不是能垄断布料市场!
    商业活动无非就是围着人类的‘衣食住行’转,这‘衣’可是排在第位的,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垄断了,那赚的钱简直是无法估算的。
    想到这里,朱慈炅开始考虑制造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了。纵向那密密麻麻的线要怎么排布,又要怎么交叉,他不知道。这个没关系,这些都是沿用老式脚踏织布机上的机构,他不知道自然有人知道,他只要知道怎么用飞梭取代手工横向穿纱就行了。
    朱慈炅是急着回去找人商量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但秦明月不急啊,他只得陪在边继续‘咬来咬去’了。
    他们是午时过来的,直逛到下午酉时秦明月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日兴隆,其实她也没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几块布料,准备给自己还有皇上做几身新衣服,由此可见这个‘衣’的确是人类下意识考虑的第个问题。
    看到秦明月的表现,朱慈炅做飞梭织布机的想法更加强烈了,回到皇宫他便招徐光启毕懋康等亲信连夜觐见,看看他们有谁对脚踏式织布机比较了解。
    还别说,他手下这帮亲信里还真有人了解这个东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面就详细的介绍了脚踏式织布机,这织布机的原理他自然熟悉无比。朱慈炅将飞梭的结构大概说,宋应星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由崇拜道:“皇上真乃神仙下凡,这么精巧的东西都能想出来!”
    装神装久了朱慈炅也习惯了,听了宋应星的赞美,他不但不脸红,还在心里美滋滋的想到:“这穿越可不就跟神仙下凡差不多嘛,哥们可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神仙都不定比我知道的多!”
    没过几天宋应星就将飞梭织布机的样机做出来了,他又忍不住邀请朱慈炅去王恭厂看看这飞梭织布机的织布速度。朱慈炅欣然应允,不过有了日兴隆那次微服出访的经验,他也不想在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直接带着秦明月和曹化淳,在点了十个大内高手,就这么轻车简从,偷偷来到王恭厂。
    宋应星又是亲自上阵,他边踩着脚踏板边兴奋的介绍着飞梭织布机和原来脚踏式织布机的不同。
    第个不同是能织宽布了,老式的织布机般都只能织三尺左右也就是米左右宽的布,因为人的手只有那么长,再宽就够不到两头了,要两个人合作来回扔梭子了,再加上个踩踏板的人,三个人织块布效率太低了,所以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布般都是三尺以内的,再宽人工就不划算了。
    现在就不样了,有了飞梭,不管你多宽都是样的,只要把两边的齿轮加大点就行了,横向穿纱反正就是脚踏板的事情,不管多宽的布,“嗖”的下梭子就飞过去了。
    然后原来的打纬宋应星也改进了,打纬是个专用名词,意思就是横向的纱线穿过纵向交叉的纱线之后需要用个梳子样的篦子用力压几下刚穿过去的纱线,让布变的紧密,不然织出来的布松松垮垮的,跟纱窗样,那是做不了衣服的。
    宋应星的改进很简单,就是打纬的篦子上也加装了个活塞,只要踩脚踏开关,“啪”的下就打紧了,脚再松,篦子又回原位了。
    最后织布的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了,而且原来织布需要熟手操作,连续织上两三个时辰就会累的腰酸背痛,所以效率特别低下。现在就不样了,随便来个人,只要教会他穿纱线就行了,把四个脚踏板轮流踩过去,那布就织出来了,轻松无比,坐在那里踩天都不会累的腰酸背痛,效率更是比用老式脚踏织布机织布的熟手快了五倍还不止!
    第三卷 第五章 史无前例
    正当朱慈炅为日兴隆商号的开张和飞梭织布机的“发明”欢欣鼓舞时,整个华北地区那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旱灾终于爆发了。
    明末这场超级大旱灾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造成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这场旱灾持续了将近五十年,五省京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除了沿海少数地区其余几乎都被波及,直接导致华北地区十室九空,大明王朝轰然崩塌!
    后世的史学家和气象学家分析,这场大旱主要是由千年遇的“小冰河时期”造成的,明末那段时间正好是小冰河时期的巅峰,冬季的酷寒导致降雨区域南移,华北旱情越来越严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几千万人口沦为饥民。
    朱慈炅穿越而来,并且成功登上了帝位,他可以改写历史,将崇祯改为崇正,却无法避免这场旱灾,因为这场旱灾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天灾。
    崇正三年二月,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相继爆发旱灾,消息传回京师,朱慈炅顿时头大如斗。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么大范围的旱灾猛然爆发还是让他措手不及。日兴隆还在起步阶段,年之后能出效益就不错了;飞梭织布机也才刚“发明”出来,要形成经济效益也不是天两天的事情,大明还是那么穷,国库里依然只有两千万两白银。
    到底赈不赈灾,这是个问题。
    如果赈灾,两千万两白银丢到将近三千万人口中,每个人都分不到两,不算各级官员的盘剥和粮食运输的成本,两千万两投进去灾民连稀饭都喝不饱!
    如果不赈灾,五省饥民必定会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军必将遍(fanwai.org)地开花,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恨有可能又要走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老路,变成亡国之君!
    这明末的大旱可以说是个千古难题,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遇到这样的大旱他们照样得歇菜。那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会放弃吗?
    当然不会,穿越而来时那十五天生死之间的徘徊,早已把他的意志锻造的坚硬如铁百折不挠,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他当然不会轻言放弃。只是,到底怎么办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啊!
    正当朱慈炅还在苦思对策时,农民起义却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猛然间扩散开来。
    早在崇正三年正月初,便有陕西农民起义军王子顺苗美拥三四千之众,南下围攻韩城。
    正月十五日,陕西巡抚杨鹤率大军前往韩城招抚王子顺,解韩城之围,王子顺见官军势大,韩城已不可下,无奈接受招抚。但苗美拒不受抚,引军北去,于四月,被清涧秀才李攀龙杀于贺家湾。
    四月二十八日,王子顺以为苗美报仇为借口复起,他害怕陕西巡抚杨鹤再次率大军前来招抚,干脆从神木渡过黄河,直扑陕西,攻陷蒲州后又分兵二路,东攻赵城洪洞;西攻石楼永和等,并由此开始自号横天字王。
    而后,许多陕西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效仿王子顺,从神木渡过黄河,攻击襄陵吉州太平曲沃等州县,从此起义烽火燃遍(fanwai.org)山西和陕西。
    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军已经有了定的章程,他们通常以“营”为单位,每营都有头目名,各营之间相对独立,时分时合,有时候组成大股攻城掠地,有时候又分散开来各自为战。
    由于农民起义的人数太多,明末参与围剿的官兵都不明白农民军到底有多少营,开始的时候有三十六营之说,后面又出现了十三家七十二营的说法,反正就是多如牛毛,无法计算,能排上名次的大概有十三位:
    第位是府谷王王嘉胤,这个王嘉胤前文就提到过了,是王二首义之后第个站出来响应起义的,在崇正元年就已经组织攻下府谷县城,并设官称王。后面发展到三万多人,转战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声势浩大,是农民军前期当之无愧的老大,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王自用等都是他的部下。不过这个王嘉胤比较倒霉,崇正四年就被他的手下给暗杀了,不然说不定后面就没李自成和张献忠什么事了,建立农民政权的必定是他王嘉胤。
    第二位是紫金梁王自用,府谷王王嘉胤手下的头号大将,农民起义军三十六营的盟主。前期直跟随王嘉胤,当上盟主不久就病死了,不然后面肯定也比李自成和张献忠名气大。
    第三位是闯王高迎祥,他是第任闯王,李自成的舅父,曾以贩马为业,擅骑射,臂力过人,崇正元年就在安塞揭竿而起,是农民起义军中资格最老的头领之,这会儿也是府谷王王嘉胤的手下。
    第四位是闯将李自成,第二任闯王,大顺政权的创始人,本来是个驿站的驿卒,因丢失公文被裁撤了,后面又因不堪债主的催逼把债主杀了,再后面又将出轨的妻子给杀了,两条人命在身,他不得不逃往甘肃去投军,结果军中参将克扣粮饷不发,他又组织兵变把参将王国和当地的县令全杀了!要放现代,这就是杀人狂魔!还好明朝那会儿还没有网络,要不他怎么可能次次逃脱制裁!大概是人杀太多了,他不敢再去当兵了,干脆转头了农民起义军,这会儿还是个小队长。
    第五位是八大王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创始人,本来是延安府的捕快,因事革职,后面当了阵边兵,又犯法当斩,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走上了农民起义的道路,这会儿刚开始组织家乡的十八寨农民准备起义。
    第六位是赛曹操罗汝才,农民起义军的智囊,很有谋略,善于调和各营之间的关系。
    第七位和第八位是闯塌天刘国能和射塌天李万庆,这两人都是李自成的结拜兄弟,后面投降了朝廷。
    第九位到第十三位是老回回马应守革里眼贺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这几位都是革左五营的头领,革左五营是农民军后期仅次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势力。
    另外还有什么闯天王扫地王整齐王改世王兴世王混世王整世王顺天王爬天王太平王瓦背王大天王四天王齐天王等等等等,不知道是本来姓王呢还是王爷的王,反正都是王。
    这些带王字的起码还能猜出个意思来,反正不是姓王就是想当王吗,还有些千奇百怪的外号就不知道他们是想干嘛了。
    有叫上天猴的,不知道他是不是《西游记》看多了。
    有叫冲天柱的,这位估计没看过《变形金刚》,不然他就该叫擎天柱了。
    有叫映山红的,这好像是种野花吧。
    有叫摧山虎(fuguodu.pro)的,这虎(fuguodu.pro)还能把山给摧毁了吗?
    还有什么蝎子块不粘泥点灯子丫头子等等等等就更不知所谓了。
    反正就是乱七八糟大堆,数也数不清,剿也剿不完。
    第三卷 第六章 税赋之争
    北方大旱,反贼四起,大明朝廷自然不能不管不顾,不但朱慈炅在想办法,满朝文武也在想办法。这办法还没想出来,东林党却又跳出来弹劾徐光启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钱,赈灾和剿贼都需要钱,满朝文武倒没打国库的主意,那点银子也撑不了两年,他们都认为应该增加税赋。以徐光启为首的所谓“师党”主张征收盐茶布匹等物的交易税,三十税,年能多收个上千万两;而以钱龙锡和成基命为首的东林党却主张增加农田的租税,每亩地增加三分租税,年也差不多能多收上千万两。
    正当两方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东林党的言官们又开始弹劾徐光启了。
    这次自然又是钱谦益在后面煽风点火,掀起党争,以期能把徐光启拉下马,自己入阁拜相。“师党”之说也是他提出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徐光启仗着自己是帝师,结党隐私,排除异己。
    朱慈炅看到弹劾奏折,不由大怒(shubaojie),他总算是看出来了,有些东林党的言官压根就不是监督百官的工具,而是党争工具,他们不管是非对错,只知排除异己。
    徐光启有没有结党他还不知道吗,国事都艰难到这种程度了,他们还跳出来捣乱,看样子不收拾下是不行了。
    这个时候朱慈炅已经通过秦良玉牢牢的把控了京营,又通过日兴隆的股份拉拢了骆养性,锦衣卫已经牢牢握在手中,东厂那就更不用说了,曹化淳早已是他的亲信。这京城现在已经是他崇正皇帝朱慈炅说了算了,自然不会再任由这些跳梁小丑蹦跶。
    朱慈炅看到弹劾奏折以后,立马将曹化淳招到跟前,把奏折把塞到他手里,不容置疑的问道:“这次是谁在暗中捣鬼,你查出来了吧?”
    曹化淳打开奏折,微微扫了眼便肯定的回道:“是礼部左侍郎钱谦益。”
    朱慈炅闻言,咬牙切齿的道:“原来是钱谦益,倒是把这个狗汉给忘了,上两次的弹劾是不是他干的?”
    曹化淳闻言,有点犹豫的回道:“具体是不是他还没有查清楚,但第次带头弹劾徐光启大人的礼科给事中瞿式耜是他的亲信,第二次带头闹事的侍讲学士黄宗周是他的至交好友,想必跟他是脱不了干系的。”
    朱慈炅这个气啊,钱谦益这个狗汉,原以为他投降清军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降,却不曾想这家伙从开始就是个坏的脚底流脓的大坏蛋,他不由冷哼道:“哼,‘水太冷,不能下’,这次我让你连水都见不着。”
    曹化淳听了小皇帝的话直接就蒙圈了,前面那句里的‘汉’词在明朝还没创造出来,他不知道是什么个意思,但前面加了个‘狗’字,想来也不是什么好话。后面这什么‘水太冷,不能下’就更加莫名其妙了,他压根就不明觉厉。
    ‘水太冷,不能下’曹化淳自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是十多年后,钱谦益在南明皇朝灭亡时说的句经典。
    那个时候清军兵临南京城下,秦淮八艳之,也就是钱谦益的老婆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忠烈依旧(fqxs),“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后面,钱谦益率南明的干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做了个无耻的狗汉。也就是说,现在这个冠冕堂皇,自命清高的东林党领袖在亡国的时候对大明的忠诚连个风尘女子都不如!
    朱慈炅知道,对这种恬不知耻的小人不能明着来,只能跟他们玩阴的。明着来没借口不说,还容易坏事,小人小人,这种为了活命连投降清军都做的出来的小人,你明着去对付他,他还不想尽办法来保命啊,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被他拉下水。
    这玩阴的就不样了,朕就阴你了,怎么滴,你敢骂朕?
    其实,早在东林党和徐光启他们争论该增加哪里的税赋的时候朱慈炅就了解过了,东林党之所以不同意征收交易税就是因为他们背后站的是江南的士大夫官僚集团,那些人都是土豪,名下不知道有多少生意,这征收交易税,他们年最少要交几百万两税,他们自然是不干了。
    朱慈炅直以为明末清初最有钱的就是晋商,其实他搞错了,明末的时候晋商还只是刚刚崛起,真正富甲天下的是江南士大夫集团控制的产业。
    明末那会儿旱灾和兵灾直都是在北方肆虐,江南根本就没受点影响,再加上江南本来就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盛行,所以江南的本地豪强个个都富的流油。要不然京城都陷落了,他们哪里来的钱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政权,又哪里来的钱组织几十万大军和清军对抗,苟延残喘了将近二十年。
    可惜他们终究是帮空谈误国的文人,在凶残的清军面前根本就不堪击,只知道争权夺利,清军来就做鸟兽散,逃的逃,降的降,空有几十万大军却没有做出点像样的抵抗。
    当然,那些都是崇祯朝的事情,现在是崇正皇帝当朝,他们想误国,想败家,想把富饶的江南拱手送给清军,也没有机会了,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这会儿正准备教他们怎么做人呢。
    首先要教的自然是直隐藏在背后煽风点火的钱谦益,还有不顾国难只知道维护江南士大夫集团利益的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和吏部右侍郎钱龙锡,还有那些不管是非忠,只知道攻击异己的东林党言官。
    怎么收拾呢?朱慈炅早就想好了,你们不是不顾国难吗?你们不是不管农民死活还要增加租税吗?那好,哪里国难最严重就让你们去哪儿,想增加租税,想逼农民造反,那就让你们亲自去收税。
    于是,第二天,朱慈炅下旨,同意加收农田租税每亩三分,同时进礼部左侍郎钱谦益为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负责陕西和山西农民军剿抚事宜。进吏部左侍郎成基命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吏部右侍郎钱龙锡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负责陕西地方事物。进礼科给事中瞿式耜等众言官为陕西各州府知府知州同知。原陕西巡抚杨鹤降为礼部左侍郎,其他官员另有任用。
    这下钱谦益傻眼了,他终于如愿升为正二品了,但不是礼部尚书,更没有登阁拜相,而是被发配到陕西去当巡抚,连带成基命和钱龙锡都受他牵连,被并丢进反贼的老窝里!
    这已经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问题了,搞不好连命都要蚀掉了。但他们却又无话可说,谁叫他们朝会的时候个个都慷慨激昂,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样子。
    现在给他们机会去鞠躬尽瘁,去为国为民了,而且还给他们升了官,他们敢拒绝吗?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仕途也毁了,名声也臭了,这辈子也就这么完了。
    钱谦益可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野心的人,自然不愿就此结束仕途。他只能自己安慰自己,陕西也不见得有多危险,那杨鹤不就好好的当了三年巡抚,点事都没,还是先过去熬个几年,只要东林党不倒,他总有机会杀回京师,入阁掌权!
    第三卷 第七章 粮食问题
    钱谦益等人被发配到陕西以后整个朝廷终于清静了,没了这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小人,东林党也老实多了,朱慈炅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点实事了。
    首先自然是收交易税,别看东林党吹的每亩租税增加三分以后每年可以多收千万两税赋,那是理想状态,五省京大旱还要持续十多年,这小半的地区就别想收到多少租税,剩下的省份能收到五六百万两就算不错了,拿这些钱去救济三千万灾民,每人每天也就能喝上碗稀饭。
    每人每天碗稀饭是什么概念,就能堪堪把命吊住而已,那饥饿感会更强烈,能饿的人发疯!所以这交易税必须要收,虽然全收上来也就千万两,才够每人每天喝三碗稀饭,但那样至少人喝个假饱,不会饿的发疯想要去造反。
    当然,天天喝稀饭也不是个事,喝年两年可能还不会发疯,如果喝个十年八年就算不疯那也只剩下皮包骨头了,不饿死也得病死,所以这个粮食问题必须解决。
    朱慈炅毕竟是穿越而来的,历代所有皇帝来了都要绝望的事情,他竟然想出了解决办法。
    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迁移,来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这些重灾区将连续大旱十多年,那片土地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口了,必须迁徙,将大部分人口都迁徙出去,迁到雨水充足的地方他们才有活路,不然十多年以后就会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十不存!
    当然,光迁徙还不够,就算迁到雨水充足的地方也得有东西吃啊,种水稻小麦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些作物在明朝的时候亩产才三四百斤,除非把整个湖广江浙的人口全部迁到别的地方去,不然种出来的东西是不够这些灾民加原住民吃的。
    为了安置灾民把原来的住户全部迁走,那些原住民不也得造反啊,这样做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想来想去就只有种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了,古代人不知道什么东西产量高,现代人却是知道的,光朱慈炅知道的就有土豆和红薯,这两样东西可不得了,只要种植方法正确,亩产最低都是四五千斤,如果土地肥沃,管理得当,那亩产上万斤都不是问题!
    其实明朝的时候这两样东西已经传入内陆了,但因为种植方法不当,所以产量并不高。在加上华北历来主要种植的都是水稻和小麦,突然来个新鲜东西,能种活就不错了,至于产量,那只能看运气了,毕竟什么都需要时间去摸索不是。
    朱慈炅已经没有时间去摸索了,他也不知道怎么提高这东西的产量,但是他知道欧(shubao.info)洲人是这方面的行家。这两样东西虽然都出自美洲,但欧(shubao.info)洲人对种植它们更有心得,明朝的时候马铃薯已经是欧(shubao.info)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了。
    当皇帝就是这样好,什么事情都不用亲自动手,只要句话,马上有人屁颠屁颠的给他去办。
    想要土豆和红薯的样品,不用亲自去找,只要道口谕,自然有人八百里加急给他送过来。想要见洋人,也简单,只要句话,洋人自然会快马加鞭跑到京城来觐见。那会儿欧(shubao.info)洲人正想尽办法和大明拉关系呢,你不想见他们,他们都想凑上来。
    不久,土豆和红薯的样品都送过来了,由于不知道皇上要多少,所以每样都整了几麻袋。朱慈炅亲自查看了下,这东西倒是没错,是土豆和红薯,但这卖相,实在是太差了。土豆最大的也就鸡蛋大小,最小的才鹌鹑蛋那么大,红薯更是只有手指头粗细,这产量能高到哪里去,怕是比水稻和小麦都不如吧!
    又过了不久,洋人也来了,这位洋人名叫奥伐罗·塞默(zhaishuyuan.cc)多,中文名曾德昭,是葡萄牙人,同时也是位传教士,他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就来到了大明,直居住在留都南京,学了十多年中文,已经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为了弘扬大明国威,朱慈炅特意在乾清宫主殿召见了他,而且还召来礼部和工部大小官员二十余名在两边作陪。
    这曾德昭对大明的礼仪倒是做过了番研究,他进大殿立马大礼叩拜道:“参见伟大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
    听到这蹩脚的中文,朱慈炅只感觉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他上大学那会儿就有几个同学是外国人,那中文可不就是这么蹩脚吗。当然,这会儿不是念旧(fqxs)的时候,他微微晃了晃脑袋,把前世回忆驱出脑海,脸色正,略带威严的道:“平身。”
    曾德昭闻言,又用蹩脚的中文回道:“谢皇帝陛下。”这才从地上爬起来。
    朱慈炅也懒得跟他客套,直接下令道:“把东西拿上来,给他看看。”
    立即有两个太监各端来盆土豆和红薯放到曾德昭面前,曾德昭好奇的蹲下来看了看,然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朱慈炅见他这个样子,满怀希望的问道:“这两样东西,你认识吗?”
    曾德昭稍微思索了下,吞吞吐吐的回答道:“这两个东西,大明的叫法,叫马铃薯番薯?”
    认识就好,朱慈炅欣慰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你看它们有问题吗?”
    曾德昭闻言,犹犹豫豫的回道:“这个,这个,好像有点没种好。”
    朱慈炅本来是想让他介绍几个农业专家过来教人种植的,但听他这口气,好像他就会种,于是朱慈炅试探道:“你会种吗?”
    曾德昭自豪的点点头,回道:“我会,我在家乡种出来的有这么大。”
    朱慈炅看他比划的正是正常的土豆和红薯的大小,立马满怀希冀的问道:“在大明你能种出这么大的吗?”
    曾德昭想了想,然后自信的点头道:“我能。”
    朱慈炅闻言大喜,兴奋的问道:“你愿意在大明当官吗?”
    当官,曾德昭自然是愿?br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