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秘案》第七章 残简

    石馆长讲到敦煌太守为汉武帝进贡小人儿的历史,我们多少有点出乎意料,海东青问客姐:“关于这段故事历史上有记载吗?”
    客姐回答道:“有。只不过是野史,而且多少有些出入。当时有一个西域进贡来的小人在汉武帝面前夸东方朔是三次偷王母娘娘蟠桃的人。东方朔在自己编的《神异经》中也写道,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分。其君朱衣玄冠,乘辂车马,引为威仪。”
    石馆长说:“是的,我也查到过这些资料,这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有力佐证。说实话,当初发现这段历史时,我也觉得是天方夜谭。后来在整理汉简时,接连发现这种记载这才引起我的重视。”
    “接连发现?”我们不禁有些讶异。
    “是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年,汉成帝时期,是条爰书,也就是司法笔录与口供之类的。那上面记载一位敦煌长史私通匈奴的罪状,证据是曾受贿匈奴的一件奇品,那件奇品就是一个小人,自称来自遥远的海边。后来那小人被正在修订《山海经》的刘歆借了去,为此爰书上也有刘歆的画押。”
    “刘歆?这个人我了解,古文经学的继承者,确是与父亲刘向编订了《山海经》。”我插嘴说道:“他还编制《三统历谱》,里面涉猎节气、朔望、月食以及五星等的常数和位置的推算方法,还有基本的恒星位置数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而且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他也有一定贡献,推算的圆周率只略微差了0.01312。他与王莽早年交好,互为知己,刘歆曾利用自己经学领袖的身份为王莽大造舆论,王莽篡位后便任他为国师,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谋诛王莽,事泄自杀。”客姐也补充道。
    “是的,第三次记载就是跟这段历史相关。”石馆长继续讲道:“这次记载是在一条劾状上,发生在公元12年,也就是王莽新朝的第四年,一位敦煌的部郡国从事弹劾国师刘歆豢养怪异小儿,装神弄鬼。后来我查过相关史料,在《搜神记》中发现有这么一段:王莽建国四年,池阳有小人景,长一尺余,或乘车,或步行,操持万物,大小各自相称,三日乃止。莽甚恶之。自后盗贼日甚,莽竟被杀。两起记载超乎寻常的吻合。”
    海东青心思敏捷,最先反应过来:“也就是说,刘歆谋诛王莽的原因可能与这些小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错!”石馆长捋了捋思路,娓娓道来:“这还得从头说起,公元前6年,刘歆曾改过一个名字,叫刘秀,大家都知道东汉光武帝也叫刘秀。这难道是巧合吗?我不敢盖棺定论!网上曾有这么一段传言,说刘歆通过一本名为《赤伏符》的奇书推算出来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谶语预示了将来一个名叫刘秀的人将会成为皇帝,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就改成了刘秀。”
    石馆长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这个网络段子或者不能让人信服,史学家称刘歆根本没有称帝的野心,改名是为了避汉哀帝刘欣的讳。但刘歆为什么谋逆,连王莽都不清楚,一直拒绝承认刘歆参与谋反的事实。后来我多方查阅资料,才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史载:公元前26年,刘歆受诏与父亲刘向领校天禄阁秘书。也就是负责整理与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稀有典籍,但在2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6年,他才脑洞大开有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包括《山海经》《三统历谱》《七略》以及“律嘉量”,一个圆柱形的标准量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突然变聪明了?又是什么在这段时间给了他神一般的启示?”
    石馆长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我们听得入神,聚精会神等着下面的解说,只听他又讲道:“我大胆做了个假设,假如公元前5年刘歆借走的那个小儿是天外之物,是外来文明,就像我们常说的高智慧外星人,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刘歆接受了外来文明的启示,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而且在我看来,王莽根本不是网传的什么穿越回去的皇帝,而是他的国师刘歆成就了他,这也解释了王莽在位时所颁布的一系列超越时代的国策,比如土地和能源国有化、计划经济、禁止买卖奴隶、实行廉租房政策,这完全是社会主义这一套嘛。还有他还发明了比西方早1700多年的游标卡尺,懂得人体解剖。咱们现在回头再说刘歆谋逆的事儿,我推测肯定跟那些小人有很大关系,因为从搜神记中可以看出王莽似乎不喜欢他们,换句话说是那些小人想杀了王莽。”史馆长说到这里,心念一转,含蓄地笑了笑:“当然了,这些我都是胡乱揣测,可别影响你们办案哟。”
    “石馆长,您太谦虚了。我觉得您的这番说辞完全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天灯。”海东青由衷地钦服。
    “不过,我有个问题请教,为什么这些小人总是出现在悬泉置?”我接口问道。
    “叶先生,你只要平心一想就想通了。”石馆长微微一笑,说:“悬泉置是什么地方?西域通往中原的第一个驿站。换句话说,只要有什么异物来到汉朝,首先发现他们的是这里的官员。依据这一点就可以推测出,这些小人一定是打西边而来。但有一点说不通,也一直困扰了我许多年,那就是残简明明记载着那些小人自称来自遥远的海边。”
    与石馆长攀谈了许久,我们大有进益。此时已是日暮时分,我们送走石馆长,打算今晚权且在这里驻扎下来,虽然没有了芯片定位的线索,但至少犯罪嫌疑人还在这附近。不过石馆长临行前似乎被门口那块地标石吸引了目光,客姐和我问他有什么不对吗,他叹了口气说也没什么,就是这种乱涂乱抹的不文明现象怎么屡禁不止呢。
    戈壁上的日暮美不胜收,无怪乎会有“大漠孤烟直,长城落日圆”的绝唱,一望无垠的黄沙漫到天际,与云帔落霞接连一起,一轮雄浑的圆日盘踞在天尽头,笼罩着黄沙、岩石,苍凉悲壮,蔚为壮观。
    但此时大家都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海东青从车上拿来画板和画笔,坐在一垄沙丘上心无旁骛地涂鸦着。这是他这些年养成的陋习,每当案情有了想不通的地方,便会通过这种方式聚合心神。我们知道此时谁都不能打扰他,果然不出所料,等我们草草补充了点水食,便看见海东青站了起来,招呼大家过去开个小会。
    他开门见山道:“想必大家和我一样,石馆长的话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微型人此时还在悬泉置,还是已经离开了?这就需要按图索骥,谈一下那只U盘。亮子,你给大家说下,一般在什么情况下GPS的定位信号会消失”
    “一般会有两种状况,第一,携带芯片的物体沉入几千米的地下;第二,芯片被消磁。”亮子略微思考一下,继续说道:“如果用排除法,我觉得被消磁的概率比较大,因为当时那个信号是满格而突然消失的。”
    “很好,和我的推测完全一致。”海东青说:“既然微型人能造出类独角仙的铠甲,表明他们的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能够完成这一动作。而且我觉得应该是王叔的出现促使他消磁的,换句话说这个微型人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反侦察能力。那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这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究竟是离开还是留守这里——悬泉置这里究竟是微型人临时的落脚点,还是终点站?我个人倾向石馆长的说法,历史上的微型人都来自西域,因为如果来自其它方向,留下这么多一手资料的地方不会是悬泉置,而是其它驿站。只是微型人自称来自海边又做何解,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大家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那个微型人不是在月牙泉寄附在王叔身上的呢?”陆雪菲这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我顿时豁然开朗,忙道:“是的。王叔,您不妨把你上次旅游的路线给大家讲一下,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王大爷略一思忖,道:“我们当时是从敦煌下的飞机,先去的玉门关、阳关、雅丹魔鬼城,又折回来去的莫高窟、三危山、鸣沙山、月牙泉。”
    “果真这样,看来那微型人在月牙泉之前就寄宿在王叔的身上。”我说:“现在我们采用一下排除法,莫高窟、三危山、鸣沙山都在悬泉置东边,首先排除;玉门关、阳关、雅丹魔鬼城在这里以西,在可能的范围内,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三个地方哪个也不临海,甚至方圆几公里内连个井口大的水潭都很难找到!”
    “错了!这三个地方有一处临海!”沉闷了一天的老曹这时突然打开了话匣。
    有处地方临海?这突兀的一句话如平地惊雷,众人既是诧异又是期待,齐刷刷地望向了老曹。
    老曹看了看大家,拱手作了个揖才不矜不伐地说道:“早些年我随同师父云游,从昆仑山一直走到了山东半岛。可能你们不知道,在我们道家,想要学会真正的堪舆术也就是风水学,首先要修一门功课,那就是查访天下龙脉,也就是从龙脉之祖的昆仑山走起,一直往东南走,途径各个山脉把寻龙九势——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看明白了,才算入了门。有一年我们路过罗布泊的时候,师父给我讲其实每座山的气脉也会生老病死,比如一度作为祁连山明堂的古罗布泊在4世纪时的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萎缩成了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到现在却干涸成了死亡之海,这就使祁连山的气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雅丹魔鬼城在汉朝时本来就是湖边,在微型人眼里这么大的水域当然就等同海了。”
    “对。罗布泊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幼泽,1972年美国发射的一颗卫星拍摄到罗布泊的湖盆形似一只耳朵,所以又被称为地球之耳,后来专家们勘测过仅干涸的湖盆就有一万平方多里。”客姐也补充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老曹和客姐的这番话无异于暗室逢灯,局势现在已经很明朗了,微型人的最后一站极有可能就是雅丹魔鬼城。
    当下我们再不迟疑,海东青吩咐道:“这次行动务必小心谨慎,再不能重蹈打草惊蛇的覆辙。东子,你委屈一下,去城里整几台高倍望远镜,尽快和我们汇合。剩余的人和我今晚赶到魔鬼城,提前部署,明天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盘查每个游客,看看他们是不是微型人的宿主。其二,如果从这方面没有发现,那只能在他们的老窝大动干戈了,掘地三尺也要把他们给我翻出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