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第46节:社交艺术(3)

    展示情绪
    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大小。保罗?艾克曼用“展示规则”一词概括关于在什么时候恰当表现何种情绪的社会共识。在这一点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非常大。比如,艾克曼及其在日本的研究伙伴让当地学生观看土著居民的青少年进行割礼的录像,研究其面部反应。看录像时如果有权威人物在场,日本学生的面部只能观测到最轻微的反应。但当他们以为自己在独自看录像的时候(他们被暗中监控),他们的面部出现了明显的痛苦、悲伤、恐惧和厌恶的混合表情。
    展示规则有几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即日本学生在权威人物在场时表达困扰情绪的模式,他们用毫无表情的脸来掩饰内心的不安。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感受,比如一位6岁的小女孩跑到妈妈那里抱怨哥哥捉弄她,她眉头紧蹙,嘴唇颤抖,面部夸张地扭曲,装出悲惨的样子。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比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直接拒绝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反而会给出积极的(但错误的)肯定。个体如何运用这些技巧,以及是否清楚何时作出反应,是情绪智力的体现之一。
    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高低。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掩饰自身的感受。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的感受。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替换另一种情绪。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较小的虚情假意。
    我们很早就开始学习情绪的展示规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明确的教导。比如爷爷出于好心,却送了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我们会教导孩子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笑着向爷爷道谢。不过展示规则的教导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示范:儿童通过观察学会行为。在情绪教育中,情绪既是媒介又是信息。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微笑着说谢谢”,如果他们当时非常严厉冷酷,以命令式的口吻而不是亲切地悄悄提醒,孩子就有可能获得截然相反的经验,他们会皱着眉头,随口对爷爷说“谢谢”。两种情绪表达对爷爷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会很高兴(虽然被误导了);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会由于自相矛盾的信息而感到伤心。
    情绪表达肯定会对情绪的接收方产生直接的影响。儿童学到的规则类似于:“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那么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没有那么大的虚情假意。”这些情绪表达的规则不仅是社交礼仪的一个方面,它还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感受怎样影响他人。得体地运用和遵循情绪表达的规则,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会陷入情绪混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