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唐》九十 魏徵:来啊,追我啊

    监牢前院,狱神庙门口。
    一张案桌,两把矮凳。
    闫寸与一名内侍相对而坐。
    内侍头发已白了大半,估摸与齐公年纪相仿。
    突然被一个陌生官吏提审,他忐忑地将手放在膝盖上,不敢有多余的动作。
    “徐内侍?”闫寸开了口。
    “是我。”徐内侍向前探了探身,以表恭维。
    “我听别的嫌犯说,您与东宫那些个老人儿不同,你是两年前由圣上派遣到太子身边的。”
    “正是。”
    “两年前恰发生了一件事。”
    徐内侍接过话头道:“不过,两年前,杨文干告太子谋反,朝野上下虽都认为那是秦王安排指使的诬告,却也的确让圣上对太子起了疑心。
    圣上派我侍奉太子,便是让我趁机留意,看东宫可有什么动作。”
    “太子会不知你的目的?”闫寸问道。
    “自然知道。”徐内侍语速不快,偶尔停顿,似陷入了回忆,沉默片刻后,他继续道:“太子要证明问心无愧,不仅不避讳我,还要我随时随地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哪怕是……哪怕睡觉的时候。”
    “他这样有多久了?”
    “直至今早遇害,一直如此。”
    “整整两年?”
    “不知不觉,已两年了。”
    明知对方是父亲派来的眼线,却还要时时刻刻与之相处。
    对太子和徐内侍来说,都是苦差事吧。闫寸光是想想都觉得这日子不是人过的。
    可惜,要做人上人,就得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常人不能忍的难处,太子亦是如此。
    闫寸继续问道:“那这两年之中,你可曾向圣上汇报过太子的动向?”
    “当然,一开始我只说未发现端倪,圣上便要我细心留意。后来我说太子一片赤诚,绝无二心,圣上不信,责骂我。
    不仅我,圣上自然还有别的眼线——别人也这么说,圣上的疑心就渐渐去了。
    大约一年前,圣上让我好好侍奉太子,不必再向他汇报了。
    圣上虽不再疑心太子,太子却不愿再让圣上因此担忧,他执意要我继续形影相随,还要我时刻监督提点他的言行,对我以礼相待。
    太子如此,实属大孝……”
    徐内侍低头擦了擦眼泪。
    闫寸见他的讲述十分流畅,本不欲打断,此刻他自己暂停了讲述,闫寸就见缝插针地问道:“太子勾结长安城内以虎牙帮为首的浮浪子帮派,从中遴选青壮,编为长林军,养在东宫,圣上可知道?”
    “知道,圣上一面调兵以防东宫生乱,一面支持太子对付秦王,只要矛头是指向秦王的,养私兵圣上也可装作看不到。”
    徐内侍抿了抿唇,道:“我知道许多人替秦王委屈,可在我看来,就算有千般委屈,也全是自找的,他不是嫡长子,没资格继承王位,就不能像齐王那样,安分辅佐太子吗?非要闹个家破人亡?
    他野心膨胀,害了太子和齐王……如今说什么都没用了,逝者已逝,终于是他李世民的一言堂了。”
    闫寸忽略了徐内侍直呼秦王姓名的不敬之举,继续问道:“说说昨夜的情形吧,昨夜太子是如何与其党羽商议对策的?”“昨夜尹德妃向太子报了信,说秦王告他们淫乱后宫。
    不久尹德妃离开,太子、齐王与魏徵商议了一番对策,最终决定兵分两路。
    太子、齐王进宫面圣诉冤,魏徵则率百余名死士开出了长安城。”
    “他带兵出城做甚?”
    “劫一名人犯。”
    “谁?”
    “金州郡守王力。”
    “王力何时成了人犯?”
    “秦王造反的消息传出不久,有人上书揭发,说王力在金州为秦王招募私兵,准备策应秦王起事。
    圣上得知消息大怒,誓要撬开王力的嘴,看看秦王究竟有没有反,就派大理寺卿前去金州捉拿王力。
    金州虽不算近,但好歹在京畿范围内,一日总能赶到,算下来,最迟明日王力就该押解回京了。”
    闫寸沉吟片刻后,道:“魏徵带人劫持王力,是要打着秦王的旗号?”
    “正是,”徐内侍道:“秦王告太子淫乱后宫,可他自己谋反的罪名还未洗清,也不干净。
    王力做为重要人证,若在进京途中被秦王的兵马劫走,便可坐实秦王造反的罪名了。”
    “太子倒很懂得以攻为守。”闫寸道。
    “太子仁厚,”王力强调道:“秦王毕竟是圣上的骨肉,他们兄弟间构陷造反也不是第一回了,圣上心里有数。
    太子这么做,无非勒一勒套在秦王脖上的绳子,让他输了这一招棋而已。太子绝做不出杀害兄弟的事。”
    闫寸未置可否。
    “如此说来,昨夜魏徵带人出了城,之后便再无他的消息了。”闫寸道。
    “是。”
    “昨夜还有谁参与了商议此事?”闫寸又追问道。
    “仅魏徵一人,太子并未将秦王的告状当做大事,他以为……”徐内侍又开始擦眼泪,“他就是心太善,看谁都不像要害自己的,有了误会,以为解释清楚就行……”
    闫寸突然打断了徐内侍,“就怕解释不清楚,太子和齐王,真与后宫嫔妃有染吧?”
    徐内侍一愣,不待他否认,闫寸继续道:“两年前杨文干告发太子谋反,你说是秦王指使的诬告,你用了’诬告’这个词,言之凿凿。
    但是秦王告太子淫乱后宫,你如此护着太子,却没用这个词。
    因为你知道,这不是诬告。”
    “不是太子,”徐内侍焦急地解释道:“是齐王,齐王与张婕妤有染,太子绝不会做出那种事,不信你去问尹德妃……”
    闫寸摆摆手,打断了徐内侍,“我有一句劝。”
    徐内侍禁了声,闫寸继续道:“看在您吐了个有用的消息,我奉劝您一句,若想保命,最好忘了后宫的床帏之事,如您刚才那般嚷嚷皇室丑闻,是嫌命长?”
    徐内侍一愣,随即苦笑道:“谢您提点,不过……谋逆之罪我心里有数,我这条命,长不了,让您白操心了。”
    “那可未必。”闫寸道:“今日有一个人——他聪明过人,又新得了秦王器重——他说秦王必会宽宥你等,我是信的。”
    闫寸起身,向守在不远处的狱卒招招手,示意他们可以将徐内侍押回牢房了。
    抓紧着最后的机会,徐内侍道:“给死囚希望,可不厚道啊。”
    闫寸拱手,“那就当是下官为徐内侍祈福吧,若徐内侍能逃出此劫,今后同为朝廷效力,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好。”
    衙役架住了徐内侍的胳膊,他又最后看了闫寸一眼,似是要记住闫寸的样貌。
    闫寸则看向了监牢,心中暗想着:也不知吴关询问得如何了。
    吴关上一次询问嫌犯,是在万年县衙询问僧人玄远,那次闫寸不甚满意,吹胡子瞪眼睛了一番。
    此刻想起,其实闫寸并非对吴关的审讯有意见,那是一次中规中矩的问询,不出彩,也没有过错,他只是不喜欢小孩胡闹。
    小孩什么的,讨喜的实在不多,大部分都是烦人精。
    半大少年更讨人厌,本事没多少,主意却大得很,脑子一热什么事儿都敢做。成南的浮浪子就是证明。
    吴关倒让他对低龄人群的印象有所改观。
    胡思乱想着,闫寸又提审了几名东宫兵将,从他们口中,闫寸再次确定,魏徵确于昨晚带着一队人马离开了东宫。
    徐内侍没撒谎。
    待闫寸又查漏补缺地审讯了一名胄曹参军,问清了魏徵所率人马要冒充秦王手下,甲胄从何而来,吴关终于回来了。
    他立在闫寸身后,静静听着闫寸问询,闫寸记挂他的脚伤,知道他不宜久站,匆匆问完,扶着吴关上了马。
    两人离开时,那名招待过他们的大理寺少卿又赶来相送。
    闫寸搭话道:“方才听说大理寺卿去金州押解嫌犯了。”
    “不错。”大理寺少卿道。
    “若他回来,还请大理寺派个人去万年县衙知会一声,我再来拜访。”
    “好。”
    送到门口,道了一声“慢行”,大理寺少卿便转身进了府衙。
    吴关低声道:“你可把他得罪了。”
    闫寸向身后的大理寺指了指,“你是说那少卿?”
    “嗯。”
    “话一出口,我也发觉不好,好像我上赶着巴结大理寺卿,而不将他放在眼里。”闫寸耸耸肩,“可你也看见了,他回府那个速度……我根本来不及纠正啊……下次吧,下次向他解释。”
    吴关噗嗤一声乐了,“我以为你不屑于打理这些关系。”
    “我让你失望了?”闫寸反问。
    “那倒没有,就是好奇,你别是吃坏东西了,哪儿来这么大的变化。”
    闫寸后悔了,就不该跟吴关聊天,这人总能冷不丁出口惊人,叫他无从反驳。
    对低龄人群的印象有所改观?呵,没错,朝着更差的方向改观了。
    于是闫寸真的不搭理吴关了。
    吴关又去拽他的袖子。可惜这回马调了个皮,前蹄突然弹腾而起。
    “唉我去……”吴关大惊道:“救命!”
    闫寸眼疾手快翻身下马,死死拽住了吴关的缰绳。
    “呔!——”闫寸大喝一声,几乎是强将抬起的马前身压了下来。
    马虽被压了下来,吴关却还是摔在地上,滚了一身土。
    “你故意的吧?”吴关哀怨地就地坐着,他指了指自己的右脚踝,继续道:“我可是伤员。”
    “你起不起来?”闫寸认真道。
    吴关没了办法,只能费劲地往起爬。
    两人再次上马,上马前,吴关对着那枣红马儿好一通叨念:“马爷我求您了,再来两下我就被您玩死了……”
    看他这样,闫寸又觉得挺可怜,耐下性子答道:“我确实想通了,我不能总靠万年县令照拂,他能照拂的事有限得很。
    既做了官,来往关系总要维持,我也不该总将这些丢给安固,他帮我那是情面,不帮才是应当。
    不过捧场做戏,若有机会做大官,洗清更多更大的冤屈,有何不可呢?”
    吴关由衷赞叹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你啊闫兄。”
    闫寸丢给他一个“谁需要小孩子夸赞”的眼神。
    吴关只当没看见,继续道:“是不是县令跟你说什么了?”
    “县令确鼓励我做大官,他说做了大官父母或可得到追封。”
    “不是吧,”吴关诧异道:“你还在乎这些虚名?”
    “人活着的时候当然不在乎,可他们都死了,我能给的只有一个虚名罢了,”闫寸自嘲地笑笑,“县令倒真是只老狐狸,伸手一搭就知道我的脉门……对了,我还没问你。”
    “我?”
    “你去询问太子、齐王家眷,可有发现?”
    “没。”吴关坦然摇头。
    “这也不像你。”闫寸道:“你也不像会去做无用功的人。”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我不信。”
    吴关故作苦恼状,控诉道:“多少配合一下啊,你这样我很没面子。”
    “快说。”闫寸催促着。
    “你记不记得我从前跟你说过,种下一棵桃树,总不能立即就要吃到桃子吧。”
    闫寸眯了下眼睛,细细思索着。
    “你是去跟她们攀关系的?”
    “正是。”吴关解释道:“太子、齐王的儿子已尽数被诛杀,这些家眷,你猜猜最后会去哪儿?”
    “没入宫中。”闫寸道。
    “正是,”吴关继续循循善诱:“那你说,有没有必要跟她们搞好关系?”
    “你怎么跟她们说的?”
    “就说圣上听了劝,已决定保住她们性命,只是罚没入宫。”
    “你怎敢……”闫寸担忧地拨专马头,就要往大理寺赶,“你这是矫昭,杀头的重罪!”
    “你看那儿。”吴关向远处一指。
    只见一名内侍在侍卫簇拥下赶往大理寺方向,正是齐公。
    吴关迅速迎上前去,拱手打着招呼。
    “又见面了,齐公。”吴关道:“看您行色匆匆,是有要事?”
    “押解几个人,”齐公道:“秦王开恩,罚太子、齐王家眷没入宫中。”
    与吴关的猜测如出一辙,吴关朝闫寸使着眼色:你看你看你看我是不是说对啦。
    闫寸权当没看见,只追问道:“秦王是要宽宥太子、齐王旧臣吗?”
    “哎呦,这个……奴可不敢揣测。”答完,齐公又贴心地补了一句:“两位的任务可没变……我有公务在身,就不耽搁了,祝两位马到成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