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姝》173、官学

    “哼!”
    袁明珠歪着脑袋斜睨了她大哥一眼,撅着小嘴,皱着鼻子冷哼了一声。
    袁伯驹知道自己这话问得时机太容易让人误解了。
    赶紧赔笑道歉:“大哥错了,下次有没有外人在大哥都背着你。”
    解释着刚才不是不想背着她,而是碍于有外人在。
    袁明珠面色稍霁,算是接受了他的理由。
    袁伯驹蹲下来,把她托到背上。
    袁明珠趴在她大哥背上,丝毫没影响她埋汰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袁伯驹知道他家小妹总是出惊人之语,只能苦笑,也不反驳。
    还是袁仲驹说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学堂,那是读书人扎堆的地方,小妹你现在说说就说了,到了那边可别浑说。”
    兄妹几个斗着嘴走远了,旁边一座临街的酒楼的二楼,屋内的人说:“听听,听听,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吧?
    如今的懵懂小儿都知道你们这些读书人没有好东西。”
    在座其他三个人都沉默着不吱声。
    一位似是领头的人,最终无奈道:“恒正兄,你不能这样一杆子打翻一船人,郑长英之事目前尚不知真伪,怎好贸然处置?”
    被称为恒正兄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年汉子,听他如此说,也泄了原本的心气,说:“罢罢罢,你等括囊守禄,算我看错人了。”
    拂袖欲走。
    领头的人拦他:“恒正兄,此事不可意气用事。”
    莫恒正只留下一句:“难怪世人都说‘南川先生之后,士林之间再无有骨气的读书人’,原本我还对这话不认同,
    如今看来,此话是再不错的。”
    躲开他的挽留,闪身离开了。
    南川先生,是士林领袖陆驳的字号。陆驳先生一生,育人无数。
    在座几人,都曾是陆驳先生的弟子。
    那领头之人,是武安州学正梁国旭,字沐风,其余二人也都是武安州的著名士绅。
    二人纷纷让梁沐风拿主意,看这事该如何处置。
    梁沐风叹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只怕郑长英一家三口死因却有蹊跷。”
    其中一人被莫恒正说的义愤填膺:“我等并非贪生怕死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若是其中真有蹊跷,拼的倾家荡产,也要为他伸张正义。”
    其余一人也点头赞同。
    梁沐风伸手制止了他们继续往下说。
    二人都不能理解刚刚他就阻止他们说话,如今还是如此。
    梁沐风:“此事不能操之过急,或许真有此事,不过传讯给恒正兄的人就不一定单单是为了伸张正义了。”
    又说:“我们还是先静观其变,看看谁在后面推动这事再说,怕只怕,这事矛头所向的是……。”
    是谁他没有说,只是拿手指指了指屋顶。
    其余二人表情肃穆。
    三人又议了一会事,就会账离开了。
    他们刚走不久,就有人从隔壁房间出来。
    此时的武安城,人员复杂。
    朝廷持续数年的移民政策,使得此地人口组成复杂,天南地北的口音都有,所以出现一些口音奇特的人大家也不在意。
    武安城的官学在城东北隅,袁明珠他们照着路人所指的方向走过去,才发现官学就在衙门旁边。
    衙门,官学,卫所,都在此处。
    袁明珠他们先去看了曾祖父排队排到哪里了。
    前来支领物资的人实在太多,所领物品又繁杂,袁弘德他们还得好长距离才能排到。
    他们就跟曾祖父打了一声招呼,说先去官学那边看看。
    袁弘德嘱咐他们别跑远了,看看就赶紧回来,别耽误了回程。
    若是只他们一家前来,袁弘德不会如此嘱咐,现在是四家一起过来,若是耽误了回程,只怕别人会唧唧歪歪有话要说。
    袁伯驹应道:“官学就在隔壁,我带弟弟妹妹们看看就回。”
    “去吧,看好妹妹。”
    绕过排的长长的队伍,就看到官学的大门。
    现在是农忙放假时间,官学内外十分安静,几乎没有人走动。
    看到他们靠近,守门的门子驱赶他们:“此处乃官学,闲杂人等不得逗留。”
    几个人只能远远的从大门处往内看了看。
    房舍的门都紧闭着,也看不出什么名堂。
    袁伯驹说:“回去吧。”
    正在这时,有一位中年人进了官学的大门。
    那人跟门子说了几句话,就进去院子里了,门子则往他们这边跑过来。
    问他们:“可是新跟迁徙过来的学子,前来看书院情况的?”
    袁伯驹门子行礼道:“正是,今日随家人过来支领种子农具,知道学院就在隔壁,隨带领弟弟妹妹前来看看。”
    门子十分和蔼道:“进去看看吧。”
    袁伯驹带领弟弟妹妹跟门子道谢,带着他们进了书院大门。
    就见书院内中为先师庙,供奉着孔圣人的画像。
    先师庙前院东西列两厢,前为庙门,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又右前为棂星门,门之外为泮池,跨以石桥,东西为碑亭者二,庙后为蹑云亭。
    棂星门左为启圣祠,又左为应璧楼,祠后为讲书楼,楼后有号舍。
    棂星门右为学门,有大门,人为仪门,东西遍日义路、礼门,中为明伦堂,东西列各斋,东为进德、修德二斋,西为成德斋。
    堂后为尊经阁,东西为学正宅,训导宅,阁后为御制敬一箴亭。
    还有神厨、神库、宰牲房、致斋所、馔堂、射圃亭。
    书院房舍尚新,看得出修缮的年月应该不是太久。
    袁明珠十分满意。
    他们千里迢迢而来,绝大部分原因是冲着迁徙地的教学应考优势来的。
    来到此地,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
    在书院内转了一圈,几个人满意而归。
    出得门来,跟放他们进去参观的门子再三道谢以后,兄妹几个就回去找他们曾祖父了。
    “书院的门子大叔人十分好,看出我们是新迁徙来的,就让我们进去看了……。”
    袁少驹叽叽喳喳的跟袁弘德描述着书院的见闻和布局。
    袁弘德捋着胡须笑呵呵的听着他说话。
    果然让袁明珠猜测的那样,四户人家分一头耕牛。
    且耕牛不是送于他们,只是免费租用五年,租用期间所生的小牛归官府所有。
    期间如果耕牛有受伤或死亡情况,还要照价赔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