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第五百五十三章 下饺子

    刘君韬在济南府城待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商部部长唐宇调集了大量的资金,一共五批、七百余万两银子,陆续送到了山东镇。
    有了这些银子,刘君韬便大手一挥,命令日照县的三家造船厂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经过这一个月的筛选和完善,刘君韬送到三家造船厂的二十多分图纸已经全部完成,也经过了东平岛海军的确认。
    不过有一点问题,就是此时大明的战舰都是硬帆战舰,要想让海军重新适应软饭战舰的操纵,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这一点还真是刘君韬给疏忽了,于是刘君韬紧急下令,将图纸中的软帆设计全部改为硬帆。
    虽然这样会让战舰的操纵性降低,但也是无奈之举。
    此时,刘君韬便没有再留在济南府城,而是动身前往了安东卫,那里已经被山东镇扩建成了一个大型的“基地”,专门用来为东平岛海军服务。
    如今的安东卫中,不但有各式的店铺,有修缮海船的工匠,还有各种作坊,完全就是一个扩大版的玉山镇兵仗局。
    当刘君韬赶到这里的时候,东平岛海军统制冯祥带着一众海军将领在门外迎接。
    众人见面之后,冯祥等人纷纷向刘君韬请罪,刘君韬却没有半分责怪,反而是安慰着众人一番。
    众人进入安东卫之后,刘君韬便询问起新式战舰的建造之事。
    此时西方的战舰大部分横帆船还只有一根桅杆和一面帆,和早期的北欧船并无二致。
    这些西方战舰大多建有船楼,船楼是耸立于船首,这使得他们的战舰会非常灵活,但是在战斗中会比较脆弱。
    而且刘君韬还依稀记得,到了后世17世纪上半叶的时候:西方各国服役最大的战舰多为双层炮甲板,载炮量一般在五十至七十门左右。
    例如西班牙1617年服役的“圣弗朗西斯科”号,全船装备50门重炮,不过具体配置情况不详;
    法国1627年服役的“皇家”号:下层炮甲板装备18门24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18门18磅炮,首尾甲板装备10门12磅炮,艉楼下方的射击孔装备6门36磅炮;
    直到17世纪下半叶,西方各国才陆续有三层甲板的巨型战舰服役,载炮量也陆续超过了百门。
    例如西班牙于1662年服役的“圣母康塞普西翁”号:下层炮甲板装备28门24磅炮,中层炮甲板装备28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28门8磅炮,顶层露天甲板装备6门6-8磅炮;
    法国1669年服役的“皇家路易”号:下层炮甲板装备30门36磅炮,中层炮甲板装备30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32门12磅炮,艏艉楼露天甲板装备26门4-6磅炮;
    法国1671年服役的“太阳王”号:下层炮甲板装备28门36磅炮,中层炮甲板装备30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30门12磅炮,艉楼炮座装备12门6磅炮,艏楼露天甲板装备4门4磅炮;
    荷兰1665年下水的“七省”号,下层炮甲板装备12门36磅炮和16门24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14门18磅炮和12门12磅炮,艏艉楼露天甲板装备26门6磅炮。
    这些都已经是后世两百年后的事情了,现在刘君韬将东平岛海军的战舰如此设计,已经是属于超速发展了。
    现在刘君韬唯一担心的,便是水手和火炮的数量跟不上海军发展的速度!
    刘君韬在安东卫一待就是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唐宇通过玉山票号又筹集了四百万两白银,山东镇总兵官胡德兴也组织了大量的造船工匠,硬生生的将日照县三家造船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此时东平岛海军所有的新式战舰全部在日照县的三座造船厂开始打造,安东卫的两座战舰修理厂也开始协助建造。
    三个月之后,刘君韬便离开了安东卫,急忙返回大同镇城。
    不过在刘君韬离开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日照县和安东卫这边的新式战舰便像是下饺子一般,陆续建造了二十多艘,山东镇的几家兵仗局也紧急送来了库存和新打造的三百数十门火炮、火箭、万人敌等武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