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秦做皇帝》第五百一十七章 车武

    顺着书声,扶苏一行三人来到了一处院落之中。
    只见院落之中,坐着三四十名孩童,大的有十来岁了,而年纪稍小一些的,也有五六岁了。
    而在众多孩童的面前,则是一块大大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的文字。
    而在黑板的另一面,还写着数学的计算公式这些东西。
    显然,对于此刻这些蒙受教育的孩童来说,语数均衡发展,才是王道。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九九八十一。”
    听到这些,扶苏心中不哑然,这些皆是他为了方便教学拿出来的。
    却不想,这些退伍的老卒也将这学会的东西全都拿了出来,教授村中的孩童。
    刘邦用这一来教那些退役的老卒,看样子效果还不错嘛!
    现如今,这些老卒已然扎根到秦国的基层之中,成为了秦廷在基层的有利抓手。
    原本秦廷对于基层的控制已然变得有些稍显不足,只不过,伴随着这批退伍秦军的加入,这样的局面已然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这些退伍的秦军还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对于基层的法律进行过系统的学习,除此以外,还有教育等等这些基层的东西,也抓了起来。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这在后世,也是一句至理名言。
    扶苏则是更深刻的体会教育的重要,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就看这教育搞得如何。
    在这个公元前的时代,能有眼前这幅景的出现,扶苏已经感到十分的满足了!
    只不过,扶苏知道,自己仍然需要努力。
    因为他看见在这里的孩子几乎都无钱买笔和纸,他们练习的手段不过是随手折了一根树枝,然后在地上练习。
    虽然简陋,却让扶苏从中看到了希望。
    毫无疑问,扶苏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努力成果,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伴随着讲台上老师最后一道话语的结束,无数的孩童争先恐后的涌了出来,在路上三三两两结成群,互相打闹着回家。
    “不知三位来自哪里?”这时,一名约莫三十多岁的汉子一脸警惕的看着扶苏他们。
    方才他也看见了这三人,其中一人看上去稍显柔,而剩下的两人,那汉子凭借着他在军中多年的经验和眼光,觉得都是有些不好惹。
    而方才,这里的孩童无数,他岂能发作?是故,他今也是提早的下课,将孩子们放回去。
    只要等孩子都走光了,他自然是再无什么顾忌。
    见汉子一脸警惕之色,扶苏暗叹自己先前幸好将大队的士卒护卫都留在了外面,要是一起带进来,现在还不炸锅了!
    扶苏退后一步,拱手一拜,道:“咸阳游学士子苏腹来此采风,这二位乃是在下的家仆。”
    “可有验传?”汉子脸上神色稍缓,只不过仍旧警惕。
    扶苏看了边一眼,韩谈亦是从容从怀中拿出了三人的验传等物,交给汉子仔细验证。
    对于这一点,韩谈自然是早有所准备,自是不怕汉子盘问。
    汉子验传,看着扶苏三人,仔细对照,最后才放下心来。
    “在下子车武,你可以叫我车武。”将验传交还给韩谈,汉子亦是做出了自我介绍。
    “子车氏?”扶苏眉毛挑了挑。
    车武脸上顿时露出了自豪的神,对于扶苏一口道破他的份来历,更是觉得扶苏看上去越发的有些顺眼。
    子车氏本来也是秦国的老世族之一,只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后,这样的老世族手中的田地,各项权力都被收回,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老世族在秦国政治上的影响力逐渐变低。
    尤其是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之后,顺手便拿到了老世族的把柄,随后重重一击,这老世族即便是有心想要干预秦国的政治,也没有那一份能量。
    现如今,这些老世族提起来,可能也就是一个名头比较响亮罢了!
    类似于我祖上曾经阔过。
    而商鞅变法距今已有了百十余年,当年的老世族,能被人所记住,没有遗忘的,只有寥寥几个。
    大部分,都已经不为人所熟知。是故,扶苏一语道破车武姓氏来历,自是博得了车武的好感。
    车武验证过扶苏的份,又见扶苏道破自己的姓氏,旋即便与扶苏他们攀谈起来。
    扶苏亦是借此向车武打听起来村中的况。
    看到能有如此多的孩童读书,扶苏心中说老实话,是感到无比的震惊的。
    因为教育的缘故,按照道理来说,这村中应该有着不少的顽固是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习字的。
    见扶苏问起,车武亦是将这其中的一段故事娓娓道来。
    听完之后,扶苏也是不露出了笑容。
    的确如同扶苏所料,在车武最开始兴办教育的开始,能来上课的只有一两个孩童,就是这一两个孩童,也是偶尔来学一学听一听。
    原因何在?
    便是此时的孩童成熟的很早,往往三四岁时,便已经被大人带到农田之中,做些比较轻省一些的活计。
    而五六岁,又开始学习做饭等活计,之后再稍微大一点,就开始割草喂猪等等,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不夸张的说,已然算是家中一个不小的劳力了。
    毕竟此时女孩嫁人只有十四岁,男孩到了十六岁,也到了入伍服役的年纪。
    让孩子来上学,学习知识,这岂不是意味着家中少了一个劳力?
    是故,一些人心中盘算,便未曾让孩子来上学,结果旁人一看,他家的孩子不去,我家的孩子干嘛要去,学那么多知识干什么?自己没学不也活的好好的?
    也没见饿死怎么着!
    一来二去,这来学堂的孩子,就少的可怜,到了最后,更是一个不来。
    为此,车武是各家各户跑着,磨破了嘴皮子也说不动那些人,
    即便是一些孩童真的想读书,学习知识,可是,在长辈的呵斥下,只能默默的低下了头颅。
    而事的转机就在于,车武找到了一个人,就是季婴的父亲,阳老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