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门
最新
全本
修真小说
军事历史
校园小说
玄幻小说
科幻小说
穿越小说
网游小说
轻小说
都市小说
《我真是大昏君》第三百一十八章 无题
平辽大战进行到现在,明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不出现特别特别意外的情况,胜利已经没有了悬念。
中路明军一路推进,下辽阳,入沈阳,趋抚顺;北路明军由开原出动,向萨尔浒北吉林崖进逼;东江镇北上进攻界藩城,作切断建奴北逃之路的打算。
除了北路明军显得单薄外,另两路明军都已经不是建奴所能正面抗衡的。何况,还有大批女真人拖家带口向北撤退,人心已经散了。
但明军也遇到了困难,在隆冬来临时,已经不可能追穷寇、扫犁庭。
运输和补给能力,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尽管动员了光复区成千上万的辽民,尽管水师也沿河而上,但新光复区的大批百姓,已经被抢掠一空,极大地限制了明军的攻击距离。
“这是建虏故意为之,阻我军远追。”邢慎言还想着劝谏,认为既是建虏的阴谋,熊廷弼想必不会上当。
熊廷弼骑在马上,捋着胡须沉声道:“某岂能不知这是诡计?但大明子民不能不救。”
“他们是顺民,于平辽无寸功。”邢慎言争辩道:“让他们去辽南就食,已是仁至义尽。”
熊廷弼摆了摆手,说道:“天寒地冻,舍家迁远,非仁义之举。”
停顿了一下,熊廷弼强调道:“这是万岁的旨意,不必多言了。”
邢慎言张了张嘴巴,无奈地叹了口气。
把粮食分给光复的辽民,明军就无法穷追,不能深入,等于是给了建奴退回海西的喘息之机。
熊廷弼笑了笑,劝慰着老部下,“建奴退回海西,虽说能够喘息。但缺粮少资,这个冬天会很难熬。况且,就算粮食足够,隆冬大雪无常,我军也不宜过于深入。”
邢慎言苦笑了一声,说道:“万岁仁慈,某钦服。但失去机会,也甚是可惜。”
熊廷弼沉吟了一下,说道:“女真人已经分崩离析,建虏陷入孤立。以后打击建虏时,我军可能不用出动太多。”
抑强扶弱,分化瓦解,这是宁远伯李成梁,也是明廷当初对付各族的常用手段。
熊廷弼的意思很明显,也是要利用反正归降的女真人,去打击削弱建奴。不仅是女真人,还有蒙古诸部,也将是很廉价的助力。
邢慎言点了点头,说道:“大人所言也有道理。建虏北逃,我军也要收缩驻守,明年才可能重新占领建州或更北的地方。”
还是粮草物资的问题,大雪封路,太过靠北的部队难以保证供给。哪怕是明年,没有当地百姓耕种,明军驻守或北进,依然困难。
而且,光是安置辽民,就至少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所需要的粮草物资也是很可观的数量。
或许明年秋后,辽民的耕种有了收获,压力才能有所减轻。
所谓的“地孤悬难守”,也不是没有道理。奴尔干都司不能切实控制,也是明军鞭长莫及,所耗费的钱粮令朝廷难以承受。
“万岁会有办法的。”熊廷弼这样说,却也不敢十分肯定。
邢慎言笑了笑,点头赞同,心里却不以为然。
历史上,隋、唐、宋、明朝代,对于辽东的控制都是相当困难。宋朝的统治根本就没过幽州,征辽东更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连号称“天可汗”的唐太宗,在生前也没有平定高丽,切实而稳定地控制辽东。
………………………分隔线……………………………
光复辽沈的消息还没传来,但皇帝今天却特别的高兴。给徐光启加太傅之衔,还赐传教士大明国籍,民爵六品。
而这些荣誉的赏赐,只是因为一种农作物被引进至大明,它的名字叫“黑麦”。
说到黑麦,大概第一印象就是有名的黑麦面包,俄罗斯的大列巴。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黑麦都能够种植,何况是辽东,乃至小冰河期的北方地区。
生长期短、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其叶量大、茎秆柔软、草质柔嫩,还是动物喜食的牧草。
虽然亩产低,但咱可以用土地的数量来弥补。拓荒垦殖,向着北方不断推进,黑麦绝对是粮食物资的有力保障。
从北欧引进黑麦,既是皇帝特意交代,也是徐光启用心办差,还有传教士的功劳。能够缓解小冰河期的灾害,赏赐再多,也是理所应当。
“不仅运来了黑麦,还请了面包师傅?”皇帝略显惊讶后,马上便笑着点头,“想得周到,这个叫比罗的传教士,朕准他到湄公省传教了。”
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较量中,西方宗教不占上风,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在皇帝看来,有信仰挺好,随着湄公省的向外拓展侵略,兴许能起到些安抚稳定的作用。
也或许时间长了,传教士会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国势强盛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外来思想就没有泛滥的机会。
徐光启躬身谢恩后,又继续奏道:“微臣以为从西欧运来的大马,如果繁育成功,对于运输将大有禆益。”
高头大马,重挽马,确实很好,就是耗费太多,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且——
“或许杂种马更适合大明的气候环境。”皇帝随口提点了一句,也交给了徐光启所主持的农业部去干。
“明年便在辽东大范围试种黑麦和土豆,河南、直隶、陕西等地进行种植试验。”皇帝沉吟着说道:“陈子龙不错,还派他去辽东吧!”
辽东经历战乱,百业待兴,特别是农业,至少要有一年的恢复期,才有可能成为明军向北大步拓展的粮食物资基地。
明年的春耕更是事关重大,不仅要发动辽民,官兵也要动手耕种,将耕种面积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人多地少,在辽东是不存在的。所以,皇帝才特意交代前线将领,对于解放的辽民,要好生照顾。
多活一个青壮,明年就能多耕种几十亩土地,再往后呢,产生的效益绝不是暂时拔调出来的那点粮食可比的。
如果黑麦在辽东种植成功,缓上一年两年,皇帝还准备启动移民工程。首先是直隶、山东的无地、少地的百姓,拉开东北大开发的序幕。
只有辽东成为可靠的物资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疆域的脚步才会坚实而不停歇。
“微臣已经组织数十名农业专家,由陈子龙带队,年后便赶赴辽东,准备春耕事宜。”徐光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知辽东官府如何设置,他们若能配合,春耕大事会顺遂许多。”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辽东官员朕已有草案,陈子龙暂授辽东左参政,提督劝农。”
明代在地方农政官职的设置上,省一级有布政使负责管理民政与财政事务,又设有左右参政、参议为副官,人数不定,且往往因事而设。
如宣德年间,浙江布政司即奏请增设参议四员,其两员于温台诸府督理农务功。又孝宗弘治八年,于山东设参政一员,“提督劝农,兼管水利”。
陈子龙得左参政一职,就不只是农业部的专业官僚,而是有了职权的政务官员。
“微臣代陈子龙谢万岁赏拔之恩。”徐光启起身施礼谢恩。
皇帝笑了笑,伸手虚抬一下,说道:“辽东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农耕更是根本,让陈子龙好生去做。”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说道:“农业部不仅要关注辽东,北方各地也要顾及。大灾害来临,北方受灾最重,不可轻忽。”
“万岁放心,微臣已有安排,奏疏已呈上,请万岁拔冗御览。”
皇帝笑了笑,说道:“徐卿办事,朕放心。嗯,没有别的事情,徐卿可告退。”
徐光启施礼告退,出了大殿,长出了一口气。
给弟子陈子龙说了句话,没想到万岁如此大方,立授官职。这对陈子龙是赏识提拔,对自己则是圣眷。
可惜年岁已高,不然便要亲去辽东,为万岁分忧解难。
徐光启摇了摇头,带着些许遗憾,向皇宫外走去。
皇帝找出徐光启的奏疏,打开阅看,对其中的建议深以为然。
明代中央农政官员直接负责劝农礼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国家劝课政策的制定与颁行,而对具体的劝课事宜,则以督促、监督为主,不负有直接责任。
府一级又有同知、通判,其分掌诸事中有“治农”一条。县一级有知县管理一县之事务,所辖繁杂,由于其对地方农业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劝课农桑往往是其经常性事务。
虽然明代大部分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都负有劝农的职责。
但为了更好的督促和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设置专门提督农政的劝农官,既督促地方农业生产,又能按时查官员的劝课成绩,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办法。
比如陈子龙的任命,皇帝就想到了这一点。徐光启才没有多说,让皇帝看所呈奏疏。
明代以地方佐官、副官为劝农官,有出于不影响正官行政权威的考量。但同时也造成劝农官,特别是州县一级劝农、治农官地位鄙下。常为正官或上官指使别差,影响其劝课工作的正常进行。
思路更加明晰了。皇帝提笔写了批奏,放下笔,舒服地往椅后一靠。
官员职责细分,一直是皇帝在筹划实施的事情。比如县令,啥都管,可很多并不是他的专业范畴。
你想啊,既要审案当法官,又要收缴赋税当税务官,还有劝农等等工作。这样就难免事务繁多而难以周全,出现纰漏也不意外。
以前出于财政的考虑,出于冗官的担忧,但皇帝的思路不同,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分析,认为明朝的官员数量并不算多,照后世比更是差远了。
农耕社会,可能真养不了那么多吃公粮的。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官员的专业化素质,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了黑麦和土豆、地瓜,再加上南洋扩张,渡过小冰河期的灾害,皇帝已经颇有信心。
要说是小冰河期的灾害灭亡了大明,朱由校首先就不同意。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陷,是官僚体系的崩坏。
也就是说,人祸是主要的,天灾是次要的。外敌是次要的,无数揭竿奋起的饥民才是毁灭大明的主力。
现在,建奴已经穷途末日,就算能大部北逃,在小冰河期的灾难,和明军持续的攻击下,也是覆亡不远。
心头之患剪除,朱由校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度不改革,社会不进步,大明早晚还要走上老路。现在的振作之象,也不过是续命而已。
平辽灭奴对于皇帝来说,也只是第一步。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军,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属于他们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
而且,击灭建奴是投入大于产出的赔本买卖,以后的战争则是开拓和掠夺。穷兵黜武,皇帝对发动战争的定义可不是这样。
“皇爷——”王体乾入殿禀报,“蓟辽总督吴用先奉诏觐见。”
“宣!”朱由校收起奏疏,坐正了身子。
蓟辽总督吴用先乃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临川知县,户部主事,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皆有政绩。
接任蓟辽总督后,吴用先抵任十日,即阅历蓟、昌各路,并上奏疏获得皇帝嘉许。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政绩菲然,墩台堡堞修缮整固,焕然一新。
“微臣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吴用先进到殿内,跪拜施礼。
“吴卿免礼,平身。”皇帝声音清亮,顿了一下又说道:“赐座。”
“谢万岁隆恩。”吴用先再拜起身,在绣墩上恭谨地坐下。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朕召吴卿回京,欲委吴卿巡抚辽东。吴卿意下如何?”
辽东苦寒,又是刚刚安定,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
“君命也,何敢避难”吴用先躬身道:“微臣定殚精竭虑,治理好辽东。”
朱由校颌首赞赏,说道:“蓟辽地处边疆,为官者皆不愿去。吴卿受命时,也是这般说的。朕还记得吴卿的奏疏所写:以崇简守约、惜军爱民为官方。若能如此,吴卿巡抚辽东,朕也就放心了。”
话锋一转,皇帝接着说道:“但此番吴卿巡抚辽东,却与以往不同。军政分开,朕要从辽东做起,吴卿可为表率。”
以文制武,以文抑武,这是历朝历代承平之后的传统。虽然对于稳固皇权甚是有益,但弊端也很明显。
文武并重,抬高武人地位,皇帝可不是说说而已。从新任辽东巡抚开始,便要开始施行。
吴用先略有些惊愕,但随即稳住心情,听着皇帝的讲述和交代。
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学李成梁
第三百一十九章 军政改革从辽东开始
小说推荐
我真的是昏君啊
穿越到封神世界,竟成为后世名声很不好的帝辛 此刻距离商朝灭亡还有二十八年 本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咸鱼君主 偶然绑定了昏君系统【系统绑定成功,发布任务,释放被囚禁的费仲和尤浑二人,官升一品,任务奖励,九转金丹,千年修为,帝王之心【任务二,在女娲宫题诗,任务奖励混沌钟【任务三,挖出比干七窍玲珑心,任务奖励
床到桥头
连载
最新章:
第二十三章头疼的帝辛
我真是大剑豪
这里是绚丽的大世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这是一个被某个黑心大佬抓到异世界当工具人的小可怜的成长之路。ps.由于小伊是第一次写书,所以有很多地方都不懂,如果哪里有问题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
洛君伊
连载
最新章:
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一次的杀生,君子
师娘,我真是正人君子
“师娘你不要过来啊!你再过来我要叫了啊”林平之:完了,我不干净了。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师娘,我很无奈,我真的是正人君子啊。穿越笑傲江湖林平之,幸好还没练辟邪剑法。可是师娘你为什么要偷看我洗澡?木高峰、余沧海、左冷禅!你们全部都得死。丁春秋、慕容复、燕南飞!你们只是垫脚石。小师妹、小龙女、周芷若!你们都
清酒大魔王
连载
最新章:
第六百一十八章 出场顺序,红衣女子是谁?
我穿成了小说昏君大反派
赵信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小说中,成了书中的昏君大反派 这昏君竟然沉迷酒色,留恋后宫从未上朝,以至于奸佞权臣一手遮天 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各地揭竿而起,烽火连天 奸佞跪舔,将军倒戈,昏君最终会被自己的宠妃虐杀“朕不要当反派,朕要反转剧情,朕要逆天改命 熟知剧情走向的赵信,将小说作者大骂千遍,誓要逆天改
八斧巡抚
连载
最新章:
第六百四十章 封地
大周昏君
大周泰安元年,乞丐张凌阳一步登天,成为大周皇帝 贪女色,信谗言,宠佞臣,用阉党,对大臣轻则抄家,重则灭族,使得‘民’怨沸腾,天下非议
谈古不论斤
连载
最新章:
第六百零五章:世界霸主
大宋昏君
吃货小联盟
连载
最新章:
第十四章 (大结局)新书《大唐昏君》已经发布!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清北多名教授对商始皇的一生进行深度剖析 商始皇原为纣王,姓子名受,功劳胜过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商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然而相关史料对始皇帝一生记载不详,小说家曾脑补写出一部《封神演义,写始皇平乱的故事 前三十回着重写始皇在纣王时的英明神武,后七十回主要
殆火
连载
最新章:
600.退避三舍
我真没想当巨星啊
我真没想当巨星啊。都是系统逼我的
诸羊黄昏
连载
最新章:
第两百七十六章,但是,我拒绝
封神之我真是明君啊
重生在封神大战前夕,成为纣王的庶长子,武庚一开始只想帮纣王扛起这沉重的锦绣江山,顺便帮他照顾一下尚未过门的妲己…等他坐上王位,却发现四方伯侯居心叵测,诸神讨封迫在眉睫,三教仙人各怀歹意,昊天鸿钧争斗不休…武庚知道王朝气运才是他的护身符,所以本体一直苟在朝歌种田,每次搞事都只派出分身,不曾想因此搅乱了
冰冻橙汁
连载
最新章:
第二一二章 金仙追杀 魂飞魄散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