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烈火燎原》第22章 左良玉与邓玘

    司马凤仪暗叫不好,可是已经晚了。耳边顿时喊杀声四起,司马凤仪也数不清到底多少人包围了自己,反正是无边无沿。司马凤仪想要杀出重围,可是任凭他如何冲杀也杀不出去。就这样官军与起义军整整杀了两个多时辰,司马凤仪所带的两千军兵全军覆没。好可怜的司马凤仪,身中数十刀,简直就被砍零碎了。
    再说邓玘,自己坐在营帐之中等待司马凤仪的消息,却毫无音讯。这让邓玘又气愤又心惊。他气愤是司马凤仪怎么搞的,怎么和杨遇春一样有去无回,是生是死也没有个消息。他心惊是觉得杨遇春与司马凤仪不会无缘无故没有了消息,说不定两人已经不在了。
    邓玘越想越害怕,他决定亲自带兵去查一下。临行前,他向山西总兵曹文诏、河南总兵左良玉求援。
    曹文诏与左良玉都有些犹豫,他们与起义军多次交锋,兵马很是疲惫。另外,济源一战,邓玘射死王自用,夺得首功,便有些沾沾自喜。曹文诏与左良玉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很不痛快。
    邓玘见他们都不愿助自己,便赌气一个人带兵赶往林县。此时的林县早已没有了起义军的踪迹。但杨遇春与司马凤仪的尸体却还在林县郊外,尸骨腐臭,已辨别不出面目。
    邓玘气得浑身栗抖,他发誓要替杨遇春与司马凤仪报仇。他派人四处打探起义军的动向,有探马来报,说是高迎祥的大军围困了汤阴。
    邓玘带兵急急忙忙赶赴汤阴,到了太阳偏西,来到了土樵窝一带。手下亲兵提醒邓玘:“如今天色已晚,贸然进兵恐怕会中了贼兵的埋伏,我们不如在此地安营下寨,明日一早登程不迟。”
    邓玘觉得亲兵说得在理,便在土樵窝安营下寨。邓玘不知道,起义军就在邓玘安营之际,悄悄地将土樵窝包围了起来。
    夜至三更,忽听一声炮响,紧跟着土樵窝外杀声四起。邓玘带兵有法,并非一般的莽夫。基于杨遇春与司马凤仪的下场,邓玘十分谨慎。他安排下很多军兵进行巡逻瞭哨,并传令所有军兵人不卸甲,马不离鞍。
    当听到营外大乱,邓玘第一个冲出寝帐,翻身上马。
    官军的迅速集结,令起义军有些意外。高迎祥命起义军猛力冲击邓玘的大营。起义军冲了数次,营外留下数不清的尸首,但依然没有攻破邓玘的大营。高迎祥心中焦躁,他害怕邓玘的援军到来,到那时对自己更加不利。高迎祥传令:“谁要是拿下邓玘的人头,赏百金。”
    起义军就这样又冲了数次,奈何,邓玘凭借路障和弓弩手,硬是将起义军挡在了营门之外。
    眼见军兵死伤无数,李自成谏言:“启禀闯王,我军伤亡太大。不如火攻。”
    高迎祥点了点头:“就依你。”
    起义军没有火药与火枪,便派军兵四处寻找鱼油。高迎祥下令将邓玘的大营团团围困,绝对不能让邓玘逃出生天。到了东方发亮,起义军找到了鱼油,并将鱼油浇在大石头上。
    官军与起义军就在营门内外对峙,但他们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他们看见起义军将投石机推在了前面,并将烧着的石头放在投石机上准备向自己的大营投石。
    这下子官军可有些慌了。一名亲兵急忙禀报邓玘:“启禀将军,大事不好,贼兵要用火攻!”
    邓玘顿时感觉眼前一黑,好悬没有栽倒在地。官军军心开始涣散,而邓玘也感到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可是他仍然端坐于马上,巍然不动。即便死,也不能露出一丝惧色。如果他自己都怕了,那么手下的军兵立刻就能溃散。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高迎祥军队的后面开始骚乱起来。邓玘及手下的军兵都看到了。亲兵指向远方:“将军,你看那是什么?”
    接着日出的光辉,邓玘看到远处一杆大道旗迎风飘摆,上书一个斗大的“左”字。亲兵高呼:“是左良玉将军到了!”
    邓玘好悬哭出声来。他心中悲喜交加,但也就是眨眼一瞬,便传下将令:“给我冲!”
    邓玘在内,左良玉在外,两下夹击,高迎祥的军队被打得大败。高迎祥无奈,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向西而去。
    当邓玘与左良玉合兵一处,邓玘立刻下马,给左良玉行大礼:“多谢左将军相救。若没有左将军,邓某必将全军覆没。左将军的大恩大德,邓某永世不忘。”
    左良玉急忙下马,伸双手相掺:“邓将军言重了。”
    这左良玉原先并未出兵,此刻为何出现在此地。原来,邓玘一走,元默便给左良玉写了一封书信:“邓玘本是救援河南的川军。你左良玉才是河南的剿贼总兵。你放着贼兵不追剿,而让川军卖力,一旦邓玘出事,直隶的汤九州、山西的李卑等外人肯定会兔死狐悲,相继撤兵。河南就剩你一人孤军与贼兵交战,你摸一下,你的项上人头还在吗?”
    左良玉见到书信,吓了一身的冷汗。是啊!自己才是河南剿贼的总兵,邓玘等人都是前来帮忙的。如果邓玘有失,自己定然会被朝廷问罪的。左良玉吩咐立刻点兵,追赶邓玘。
    邓玘真是幸运,就在他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左良玉率领大军在高迎祥的后面大开杀戒。左良玉的人马并不多,也就不到一万人,起义军总共有十几万之多。但左良玉突然出现,让高迎祥措手不及,故此官军打了一个打胜仗。
    实际上,元默不仅给左良玉写了信,同时也给曹文诏、汤九州、李卑等人都写了信。这几个人接到书信之后,立刻拔营起寨,准备与左良玉、邓玘等人合围高迎祥。
    就在曹文诏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朝廷派倪宠、王朴为总兵,带兵六千,赶赴河南共剿起义军。这支队伍无异于一支生力军,但同时也带来了崇祯皇帝的一道诏旨,命曹文诏回兵大同。
    曹文诏有些不解,便向倪宠、王朴询问,二人闻言一笑:“曹将军,你得罪了河南巡按御史刘令誉,难道不知道吗?”
    曹文诏这才恍然大悟。他与刘令誉素来不合。然此次刘令誉巡按河南,拉下脸想要与曹文诏化解仇怨。奈何曹文诏没有什么文化,且性格耿直,与刘令誉大吵了起来。刘令誉岂是吃素的,他立刻上表朝廷,将曹文诏按兵不动,以致邓玘大军伤兵损将的事情添油加醋写了一番。
    崇祯皇帝见曹文诏与刘令誉有罅隙,便将曹文诏调回了大同。
    元默继续组织各路总兵追剿起义军。汤九州、左良玉、邓玘等合兵在牛尾、柳泉、猛虎村等地大败起义军。
    高迎祥带着起义军北渡黄河入河北,可惜没有待多长时间,就被卢象升、梁甫的兵马杀得大败。高迎祥无奈只得南下。起义军在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四处辗转,而明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起义军被官军围困在黄河以北的狭长地带。
    起义军北有梁甫、倪宠、王朴的追击,南有元默率领的汤九州、左良玉等人拦路,高迎祥站在黄河北岸,望着滔滔的黄河水不由得慨然长叹:“天地之大,却没有义军的容身之地。”
    高迎祥手下的两家头领张妙手、贺双全见高迎祥如此苦闷,便献上一计。高迎祥听罢,有些犹豫地问道:“这能行吗?”
    张妙手一笑:“此事交于我二人。大王放心就是。”
    没过多久,河南布政使常道立收到高迎祥的一封请降的书信。送信的正是张妙手。这让常道立有喜又惊。按说高迎祥如果投降的话,应该投降河南巡抚元默才是,怎么把投降书投到我布政使司衙门了呢?
    高迎祥在书信里这样解释道:“河南巡抚元默不相信自己,故此想要通过常道立向朝廷请降。”
    常道立仔细阅读这封书信,然后马不停递送往元默驻地。书信到达元默的手中,元默看完书信,不由得冷笑:“逆贼走投无路,又想故伎重演。”
    元默通知常道立,不要搭理高迎祥,这是一封诈降书无疑。常道立倒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但与元默与常道立都没有想到,高迎祥派贺双全将另外一封书信递到了王朴的监军杨进朝的手中。
    书信里面大体讲了起义军决定投降河南布政使常道立,但元默没有同意。
    当然交到杨进朝手中的并非只有一封书信,还有一箱珍宝。这箱珍宝里面装的什么,我不清楚,但当时杨进朝就得了老花眼的毛病。
    杨进朝立刻给常道立写了一封书信求证。
    常道立不敢隐瞒,如实相告。杨进朝立刻派人入京将高迎祥的投降书递交给了崇祯手中。
    崇祯接到书信,向手下的大臣们询问对策。大臣们均表示这是高迎祥走投无路之后写的一封诈降书。不如将计就计,把起义军一并拿下。
    崇祯皇帝立刻下旨,命元默假意接收起义军,然后就地正法。
    但当时没有电话微信,连电报都没有。杨进朝的上表再到崇祯的圣旨下达,就耽搁了一个月的时间。
    就在杨进朝将奏章送入京师的时候,他一边命王朴、倪宠歇兵,一边写书信给元默,让他在黄河南岸停军不前,等待皇上的圣裁。
    王朴与倪宠对杨进朝、卢九德等宦官当监军就十分不满,加之杨进朝阻拦进兵,王朴、倪宠二人乐得清闲。
    元默接到杨进朝的书信,鼻子好悬没有气歪了。他手指黄河北岸,大骂杨进朝误国败家。虽然元默身为河南巡抚,职位远高于杨进朝等人。但杨、卢二人皆是崇祯身边的红人,自己也不敢得罪。故此,元默下令汤九州、左良玉等人,兵扎黄河南岸,严阵以待。
    此时已经到了十一月,朔风一起,黄河上立刻形成一层厚厚的冰。趁着夜幕,高迎祥带兵悄悄地来到了黄河南岸。
    元默的大军在黄河南岸严阵以待,故此高迎祥一路向西,避开官军的锋芒。起义军先是攻陷渑池,紧跟着拿下卢氏县、伊阳县(今河南汝阳)。
    伊阳的知县金会嘉听说起义军来了,二话没说弃城而逃。这伊阳城住了一位退休在家的前兵部车驾司主事李中正。李中正听说起义军要攻打伊阳,吓了一跳。他急急忙忙到知县衙门求见知县金会嘉。来到知县衙门,李中正这才发现这位知县大老爷已经跑了。
    李中正气愤难平,他的家族都在伊阳,想逃谈何容易。李正中组织家中的家丁与城中的百姓,登上城楼,想要凭借伊阳与起义军以死相拼。李中正的想法是好的,但当起义军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李中正的心立刻就凉透了。
    起义军一走一过,就把伊阳踏平了,李中正连个囫囵尸首也没有落着。
    攻破伊阳,高迎祥带兵杀入卢氏山。刚刚进入卢氏山,山峰之上落石如雨。高迎祥连同部下吓了一跳:“这里还有一支人马埋伏不成。”
    李自成带人攻山,发现山头上没有多少人。为首的乃是个书生打扮的人。可是这书生带领的人拼死抵抗,依靠山势,李自成硬是攻不上去。
    既然攻不上去,索性李自成就不攻了。李自成带人将山头死死困住,山上的人没有水,也没有吃的。没过几天守在山头的人便没有了气力。李自成一声令下攻上山去。李自成将书生及手下团团围住,再看那书生手中擎着一柄长剑,头发散乱,血灌瞳仁。
    李自成高声问道:“你是何人?”
    书生朗声答道:“我乃卢氏县生员常省身。”
    李自成点了点头:“如果你现在弃剑投降,我便饶了你。”
    常省身冷笑道:“常某乃书香门第,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岂能投降反贼。”
    李自成闻言大怒:“死到临头,还敢胡言乱语。来人,将他给我砍了!”
    常省身见已经没有了活路,便剑搭脖项,自刎身亡。其余随从,也都纷纷效仿,自杀而死。
    李自成本来想将常省身等人乱刀分尸,但手下来报,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女子的尸体。这个女子是上吊而亡。
    李自成心中一惊,随后慨然长叹:“一介书生,一位烈女。我不如也!”
    李自成命手下人将常省身与他的妻子好好安葬,随后回报高迎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