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烈火燎原》第5章 造反

    李自成的官瘾还没有过足,命运就发生了更为巨大的改变。
    崇祯二年冬十月,后金大军越过长城,直扑北京。京师告急,四处征调援军。杨肇基刻不容缓,先带五百人马够奔京城。参将王国则带领另外五百人押粮运草。
    部队到达金县(甘肃榆中),由于风雪太大,王国不得不停军修整。
    李自成负责巡营,夜里听见军营之中议论纷纷。
    李自成迈步进入一个营帐。这里大概住着十几个士兵。
    军兵看见李自成进来,立刻不说话了。
    李自成看了看大伙,说道:“如果大家没什么事,就早点休息。明日一早,我们还要赶路,耽搁了行程,你们可都吃罪不起。”
    李自成刚刚要走出营帐,一个士兵奓着胆子说道:“李爷,不瞒您说。这关饷的日子都过去好几天了,王参将一直也不给大伙一个交代。我们可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主。没有这饷银,这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
    李自成停下了脚步,转身望着大伙说道:“是啊!最近因为饷银的事情,弟兄们着实有些意见。不过你们也都知道,这连年打仗,国库空虚。迟发几天也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一个军兵听罢,有些不乐意了:“李爷,您说这话,我们可就不爱听了。王参将克扣军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如今杨大帅不在,他就更加肆无忌惮。他如今在县衙大堂吃香的喝辣的,可我们却在这里吃糠咽菜。这也罢了,我们一家老小都等米下锅,让我们如何再等下去。”
    李自成觉得军兵说得在理,但他作为把总,还是站在王国的一边:“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过几日王参将就发饷银了。”
    李自成独自回到自己的寝帐,心中有些不太痛快。
    等到三更天,李自成迷迷糊糊正在昏睡,耳听帐外呼呼隆隆,声音非常嘈杂。突然,有一群人闯入李自成的大帐,灯秋火把把帐内照得通亮。
    李自成猛然惊觉,翻身而起。眼见十几个军兵闯进自己的寝帐,怒目横眉,刀枪耀眼。李自成下意识摸了一下身边。
    他身边的防身佩刀早已被军兵给夺走了。李自成虎目圆睁,沉声说道:“你们要干什么?”
    一个军兵一抬手举起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李自成看得真切,那不是王国又是何人?
    李自成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再次问道:“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那名军兵大声说道:“王国克扣军饷,死有余辜。我们已经杀了王国和知县,准备造反。李爷,我等敬重你是条好汉。如果你愿意造反,我等甘愿推举你为首领。如果你不愿意,我们立刻结果了你的性命,让你和王国一个下场。”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李过的声音:“叔叔!”
    李自成出得大帐,看见侄儿李过早已被五花大绑起来。
    李自成心中叫苦,这把总还没有当几天,这就要成反贼了。他心中实在不甘。可是此时此刻,如果不同意造反,李自成清楚自己与侄儿李过的下场是什么。
    李自成望着漫天的雪花,仰天长叹:“天意如此,我能奈何!”
    自此,李自成从一名官老爷变成了土匪头子。这命运变得实在太快了。
    李自成清点了一下军队,手下只有五百人,这也太单薄了。如果靠这一撮人就想和朝廷抗衡,不亚如找死。
    李自成与侄儿李过商议,要想活命就需要找一只势力较大的农民起义军作为靠山。要说这明末最先起义,且声势最响的乃是王二。众人商议再三,决定回陕西投奔王二的部队。
    李自成带领众人烧了县城,劫掠了县里的大户和县衙的钱财,够奔陕西投奔王二。
    说起王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名声不算响亮。因为他虽然起事最早,却消亡最快。
    自天启皇帝登基以来,陕北与关中一带灾祸不断,久旱不雨,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民外逃。
    到了天启七年(也就是公元1627年),陕北的饥荒更加严重,草木尽,人相食,皮骨已尽,救死不瞻,饿殍遍野,百里腐臭相闻。死尸多了,且无法掩埋,陕北大地开始瘟疫横行。
    天启皇帝听说陕西灾情严重,立刻命御史大夫乔应甲为陕西巡抚,前往赈灾。老百姓听说巡抚大人来陕西赈灾,各个欢欣鼓舞,翘首以盼。
    这乔应甲来到陕西,赶紧赈济灾民,并受理民辞。这陕西西安府有一恶霸名叫曹应祥,他乃是当今天启皇帝曹贵妃的亲哥哥,外号曹国舅。他凭借国舅之名,勾结官府,横行霸道,中饱私囊,间淫掳掠,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怨沸腾。
    乔应甲一到陕西,上告曹应祥的状子像雪片一样落在乔应甲的公案上。这乔应甲明察暗访,发现这曹国舅确如状纸所言十恶不赦。乔应甲立刻派人将曹应祥抓了起来,就在西安府的钟楼底下,当着数万老百姓的面,把这位国舅爷给活活打死了。
    一时间,百姓欢声雷动,铁面御史乔青天的美名传遍陕西。
    乔应甲是得到了美誉,但他无法解决陕西受灾的严重局面。由于连年打仗,国库空虚。朝廷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赈济灾民的粮食更是少儿又少,可谓是杯水车薪。
    天启皇帝朱由校下旨令乔应甲就地解决。
    这下子可难住了这位巡抚大人。这陕西的财主不少,别人不说,就是受封的十大藩王各个家里富得流油。可是这些都是皇亲贵胄,乔应甲胆子再大,也不敢招惹。
    另外,乔应甲虽官至巡抚,却无实权。陕西的地方三司衙门根本就不听这位六十六岁高龄老人的指派。故此乔应甲到了陕西之后,根本无法解决这陕西的灾情。
    灾民无法得到赈济,走投无路,只得造反。陕西白水的王二与种光道等聚集数百名灾民,首先扯旗造反。
    起义军手持刀械,以墨涂面,攻入灾荒严重的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县城,在县衙公堂杀死知县张斗耀,破狱释囚,开仓济民。
    此后,为免被官军合围,王二率部退至白水县洛河以北。随着渭北一带饥民日益增多,起义军的队伍迅速从原来的几百人发展壮大到数千人,声威大振。
    起义军转战于韩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攻镇夺寨,杀富济贫,尤其是贪官污吏,无不闻风丧胆,望影而逃。王二的起义军受到四方百姓的拥戴。同时,也受到了官府的切齿仇恨。
    延绥巡抚岳和声屡次带兵围剿王二,却总是无功而返,被起义军耍得团团转。
    本来乔应甲就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见陕西形势无法逆转,只得告病回乡,不久就溘然长逝了。
    崇祯元年,陕西府谷县的王嘉胤揭竿而起。王二听说王嘉胤造反,立刻率领自己的部众北上,投奔王嘉胤。
    两支人马汇合在一处,总数达六千之众。王嘉胤尊王二为大哥,自己为弟。起义军以王二为首领。
    王二带领起义军,兵锋直指黄龙山。起义军杀官夺府,砸监反狱,闹得陕西鸡犬不宁。
    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第一个去造反的时候,他也许非常害怕。但如果是第三个,第四,甚至是第几十个,思想就不一样了。
    就在这一年,陕西安寨的高迎祥,宜川的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洛川的王虎、黑煞神,延川的王和尚,甘肃庆阳韩朝宰、武都周大旺等人纷纷起义响应。
    七十七岁的陕西总督武之望眼看局势难以扭转,害怕崇祯皇帝降罪于他,在固原的总督府衙门悬梁自尽了。
    一时间,起义军遍布陕西全境,六百里加急战报像雪片一般飞往京师,飞往兵部。
    新任陕西巡抚胡廷宴、延绥巡抚岳和声、陕西巡按御史吴焕纷纷上表,互相推卸责任,并要求朝廷立刻发救兵平定起义叛军。奏报中写明,再不救援,陕西全境可就不姓朱了。
    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不久,这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未免心慌意乱。他立刻升朝议事,商议如何平叛。在一阵乱七八糟的议论过后,兵部尚书王洽出班奏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左都御史杨鹤才智过人,勘当此人。”
    崇祯皇帝转头望向杨鹤:“杨爱卿,王尚书推荐你。你可有良策?”
    杨鹤见崇祯下问,急忙出班回奏:“启禀陛下。陕西盗贼蜂起,主要还是饥荒所致。如果朝廷愿意赈济灾民,且减轻税赋,臣再以招抚为主,剿匪为辅,刚柔并济,相信叛军指日可灭。”
    崇祯眼光望向首辅韩爌:“首辅以为如何?”
    韩爌了解杨鹤。这杨鹤是个正直的官员,但他与袁应泰属于一路人,都是忠臣,都不会打仗。可是王洽当众推荐,自己也不好相驳。
    韩爌一笑,说道:“一切听陛下裁决。”
    崇祯听出韩爌的话音是不太赞成杨鹤去。可是自己刚刚登基,对于手下官员几斤几两,并不清楚。既然王洽推荐杨鹤去,那就看看杨鹤到底怎么样。
    崇祯下旨,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授天子剑,剿灭乱贼。同时,崇祯罢免了原陕西巡抚胡廷宴,原延绥巡抚岳和声,改任刘广生为陕西巡抚,张梦鲸为延绥巡抚,辅助杨鹤平定叛乱。
    杨鹤领命前往陕西,从此拉开了起义军前赴后继对抗明廷的序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