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镜梦》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和宣战时间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鲁土战争,自1853年10月20日开始,奥斯曼帝国、英吉利、佛兰西、撒丁王国等先后向鲁西亚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鲁西亚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的导火索是1853年6月21日尼古拉一世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多瑙河公国,而奥斯曼帝国要求鲁西亚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当年的10月4日对不予理睬的鲁西亚宣战。
    但战争扩大的背景相当复杂,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欧罗巴大国。
    鲁西亚进驻西进的原因:
    一是泛斯拉夫主义盛行,多瑙海下游的几个公国都希望鲁西亚插手改善自己的处境,而鲁西亚也认为这是帝国的神圣使命;
    二是当时奥斯曼帝国正在缓慢解体之中,鲁西亚想趁机占便宜,从第九次鲁土战争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打奥斯曼帝国是鲁西亚的传统。
    三是鲁西亚希望自己能出现在地中海上,借此在欧罗巴占据更大的发言权。
    英吉利一直十分警惕鲁西亚的南下和西进,1840年签订的《伦敦条约》中,英吉利推动通过了禁止鲁西亚黑海舰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条款。而克里米亚战争中如果鲁西亚获胜,无疑鲁西亚的战船将出现在地中海,这是重视海权的英吉利人万万不能接受的。
    撒丁王国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认为“地中海已经十分拥挤了,不需要再新增一个主人”。
    而佛兰西则是希望挑动诸强对鲁西亚的敌视,重而砸开围绕在自己身上的外交锁链——1815年9月,在鲁西亚、奥斯马加、普鲁士在打败拿破仑后缔结了神圣同盟,矛头所指就是佛兰西。因此佛兰西在1850年挑起的圣地之争,冀图引鲁西亚西进,重而激发其和列强之间的矛盾,而自己也能借此摆脱在外交上的困境。
    而神圣同盟的另外两名成员,则先后背叛了鲁西亚:
    普鲁士对1850年鲁西亚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斯马加十分不满,兼之缺乏实际好处,所以保持了中立——实际上是抛弃了原本的盟友鲁西亚。
    而奥斯马加本身对多瑙河下游垂涎三尺,十分反感普鲁士插手此地。
    而鲁西亚对盟友的态度变化反应非常迟钝,于是吃到了大苦头:
    1853年6月21日尼古拉一世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10月4日奥斯曼帝国对鲁西亚宣战。
    10月16日,鲁西亚向奥斯曼帝国开战
    1854年1月4日,英吉利和佛兰西的25艘战舰进入黑海为奥斯曼帝国的运输船队护航,虽然没有正式宣战和交战,但事实上已经是军势介入了。
    2月6日,鲁西亚宣布与英吉利和佛兰西两国断交。
    2月10日,尼古拉一世在圣彼得堡接见了英吉利使团,之后双方彻底谈崩了——战争的脚步继续逼近。
    2月21日,鲁西亚宣布与英吉利和佛兰西处于战争状态。
    3月27日,佛兰西对鲁西亚宣战,3月28日英吉利对鲁西亚宣战。
    1854年4月20日,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
    1854年6月3日,奥斯马加向普鲁士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即从占领的两公国撤军。
    最后一记重击来自精明的撒丁王国,1855年1月26日,其对鲁西亚宣战。
    一时之间,鲁西亚在欧洲罗举世皆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