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大宋》第二百零九章 已成云烟

    七后,皇后娘娘出殡。
    皇后将葬于早就修建好的长陵,那是帝王即位之初便开始修建的陵寝,虽然不小,但比之当世任何一位他国帝王的陵寝,恐怕都要简单。
    这一,风和丽。
    这一,百姓家家挂孝。
    这一,举国哀鸣。
    这一,以短短二十多岁便离开了人士的皇后娘娘被赐谥号,仁。
    一切都忙完后,回到未央宫的凤阁,帝王挥退一切侍卫太监,颓然坐在隔不到三天便要来睡一次的凤。
    手慢慢的摩挲着一切如旧的被子单枕头。
    华贵至极,柔软如丝,但上面却有个补丁。皇后说,这一是大婚时的被褥,臣妾好喜欢上面的绣花,臣妾死后,就让它给臣妾陪葬,就不给皇上了,不过呢,若是臣妾走在皇上前头,那皇上若想留,那便留着看些子再烧给臣妾也无妨。
    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没想到却成了真事儿。
    这世上,多数不都是夫君先死吗?然后老太太带着长大成人的儿子过。
    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大有人在啊。
    帝王有时候会想,以后自己死了,传位给小皇子,小南就是皇太后。那威风,可是比皇帝还大呢。想着想着,皇帝就会笑出来。然后皇后就问陛下笑什么,帝王就说,笑你威风凛凛的呐。
    然后皇后绝美无双的脸上就写满了茫然。然后帝王就哈哈大笑,也不解释。
    虽然此事已过去好些天了,但是在帝王的眼中,好像一切都只发生在昨。
    记忆从皇后娘娘过世那天晚上开始,便断绝了。
    此后,在帝王的记忆中,活生生的皇后娘娘只能存在于过往中了。
    最后一顿年夜饭,也是最后一顿饭。
    在席间,皇后还开玩笑说:“皇上明陪臣妾去赏梅花,臣妾想听皇上赋诗一首,题目现在不能说,免得皇上提前准备。”
    帝王说:“作诗朕不行,朕最多只能给你写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倒是皇后,你今晚可要好好准备准备,我明出个与梅花有关的题目让你作诗,七步内做不出来我就罚你写一百首诗。”
    帝王不擅作诗,或者说,不喜作诗。
    做皇子多年,做太子多年,到现在又做了皇帝多年,却一首诗也没写下。
    百姓们最大的遗憾便是和诚帝没诗流传出来,要知道,大宋帝王几乎个个都喜欢写诗,文治帝王写诗就不说了,武功帝王也写诗,而且写的边塞诗偶有佳作甚至可以比肩岑大诗人的边塞大风光。
    奈何如今的帝王就是不写诗。
    因此才说皇后要帝王作诗,只是玩笑话而
    已。
    不过皇后娘娘写的诗也是很好的,端的是不比那些诗家写的诗差。
    帝王在凤阁内待了一个时辰,似将这一生所有的颓然无力,都释放了出来。
    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帝王还要继续生活下去。
    所以,帝王需要给自己一个放纵颓然无力的时候。
    就是此时此刻。
    “小南,你等等朕,在天上等等朕,我们一起投胎,再做个青梅竹马的一对吧。”帝王深吸一口气,最后回望一眼凤阁里的一切,然后转离开——
    痴的男人有一百种理由,在失去人后,无法活下去。
    梁山伯祝英台的千古绝唱,帝王很羡慕。他若也只是个普通百姓,他也会随小南而去,人生不过如此,失去挚,活着,到底总是会觉得没滋没味。
    但帝王是帝王,他不是梁山伯,一个小小家庭,一个普通男子,一个肩上没有什么担子的男人而已。说死就能死,死了也就一了百了。国还是国,天下还是天下,不会因他的死有任何影响。
    但是帝王不行,帝王一死,朝廷震动,天下震动。
    朝廷里或许会跳出来很多争权夺利的人,那些如狼似虎的别国,或许会活泛起很多心思上来。
    赵家动,愧对祖宗,天下动,愧对祖宗。
    赵家丢掉江山,愧对祖宗,被他国甚至是蛮夷之邦夺了天下,更是愧对祖宗,大大的丢祖宗的脸。
    这一切种种,都注定了帝王不管多么挚的人死了,他也得好好的活下去,而且,为了死去的人,他要活的更好。
    只有这样,他才对得起死去的人啊。
    但是道理是这样,但真做起来就难了。前朝有位姓王的大儒曾说过,知行合一,只知而不行,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帝王读书甚多,当然是学习过这个大儒的这个说法。
    而他不想做只知不行的假知道者。
    所以他必须要转移注意力,想办法不让自己沉迷于这种不好的绪中。
    于是帝王就来到了火器研究局。
    曾经的这里,每到过年时,都非比寻常的闹,但如今,这里寂然无声,正月十五都没到,很多工人就来上班了。
    帝王在里面走着,所有的一切井然有序。画图,研究,实验,按部就班。
    李通今正好在,见帝王来了,众人跪下行礼后,便继续各忙各的了。
    李通走上前道:“皇上,大将军有信给陛下。”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呈上。
    帝王接过打开来看。
    片刻之后,帝王笑了笑,道:“老李有心了,回头我要赏他个几两银子。”
    李通不敢搭话。他能说什么?难道说皇上你也太抠了,赏个几万两银子还差不多吗?
    李通是这里的领头人,大将军明确跟帝王说过,李通在这里就代表他李戎生。所以皇上相信李通,跟李通说了些跟火器有关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绝密的,但帝王说来毫不藏掖。
    李戎生说这个人能信,他作为帝王就信。
    这就是交。
    而事实也证明,若没有李戎生,那大宋称霸天下的时,恐怕就要往后移几年了。
    君王臣子的典范,和诚帝和大将军李戎生,这对君臣必然是能进史册的。
    当然了,这一君一臣都还年轻,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也是不一定的。指不定什么时候李大将军就被打入监牢,就此不得翻了。
    但是现在,这些年,帝王对于李戎生的信任,放眼整座朝堂也是第一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