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风约》第一三二章 “二爹!”忽然他在人群里喊

    第一三二章“二爹!”忽然他在人群里喊
    将近晌午,从区里出来两支队伍,一支穿着八路军军装,个个身背长枪,雄姿勃勃;一支排着整整齐齐个个胸前扎一朵大红花。区公所门前,摆放一小排桌子,桌子后面已经坐着县里、区里的领导和那些穿着军装的……
    固村村长冯广顺带着村警在会场维持秩序:“会议马上开始了,聚过去,聚过去,摆成阵式,听指挥。”招呼他们入列,跟着闹红火的还有各村村公所的人员和村民。
    场上这些踩高跷的,耍武鼓事的……都是来给当兵从军的村民助阵的。
    带着大红花的队伍前排着一个小个子,穿着新发的军装,裤腿卷着几层,衣服塞在裤腰里,袖子似乎是剪了一截,那红花扎在胸前把下巴都遮没了。
    场外的观众已经越来越多,还有的从家里出来就带着个凳子,就像在戏台前看大戏。
    一位区干部清了清嗓门大声吆喝:“大家打打场子,会议马上开始了,开始了,音乐队注意了,准备——”。
    然后进入正题:“今天是八路军,咱们自己的队伍来区上招兵,当兵是为了什么,一句话就是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全村光荣,全区光荣。”
    话音还没落,准备好的音乐队就开始了,那鼓敲得震天响,那锣飕飕往空中窜。
    喧闹了一会儿,一位穿军服的长官朝连蹦带跳的乐队摆摆手,拉开大嗓门讲了几句。再下来就是点名。
    “二爹!”忽然张秀山在人群里喊。那个穿军服的长官就是他的二爹,不是他讲话还几乎认不出来了。
    二爹听到喊声看到了他们,就伸出了大拇指。
    这时,刘宝库也来了,就站在他们身后。
    “原来你早就知道?”秦英仓踹了刘宝库一拳。
    “是王强告诉我的。”刘宝库道:“也是二爹安排的。”
    这个时候,大家才注意站在台前的那个小个子,刘宝库告诉他们说:“那是林青庄的,叫秦书礼,才11岁。他哥哥秦书忠17岁,他非要跟着哥哥参军。
    第二天,张秀山、秦英昌、韩保和跟着二爹走了。刘宝库和王前亲自给他们送行。
    张秀山拿着刘宝贝给他的香囊,刘宝贝说要来固村送他走的,对着刘宝库他也不好意思说,只是仰着头远眺着远方。
    刘宝贝已被山来关在家里不能出门。
    她是要跟着张秀山去固村的,山来也早已看得出来,他不愿意在东家面前毁约,那不是人做的事情,他不管是新**还是旧**,他跟东家为他们指腹为婚的时候那可是在二十年前。
    新兵走后没几天,就是农历四月十五固村镇庙会,之前几日就开始有商客张罗庙会的事宜,同时,村里要请戏班唱戏三天,一般为七至九本戏。
    开初叫“神棚庙会”,即求子生财之会。是敬奉奶奶庙的,村民还在村西、村东和闫家场三处搭有神棚,棚内设奶奶牌位,方圆十几里的香客都要到庙会烧香。在集会上再买上自己喜爱的东西,吃饱肚子,然后到戏台看一场大戏,庙会上除唱戏外,还有外来的武鼓事、马戏等。
    庙会第一天,苏大本领着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人来到固村盐店。自从吴树修他们大闹盐店后,那些不法分子看在这里无利可图,便纷纷离开固村。
    现在的盐店是郭家开的,青年郭连保在店里当相公,也是大闹黑盐店的主要人之一,还经常在这里陪同吴树修跟固村进步青年碰头聚会,宣传革命。苏大本是这里的老熟人了,他们都是二区的骨干。
    跟苏东保相跟的中年人是中共晋南特委委派来壶关县工委任组织委员的,名叫戴登润,襄垣县人,他跟冯克心接头后,决定趁二区驻地固村镇庙会之际到那里开展党组织工作,二区骨干苏东保陪同引领。
    固村是壶关县东南15公里处有一个较大的集镇,七七事变前这里的青年就接受着进步思想的熏陶,县工委选择在这里开展党组织工作是有一定道理的。
    离固村几里路程的西南桥头村还有一位在长治县荫城镇东大街三角圪台同懋德杂货店当掌柜的申斗金,他在1935年冬就接受了红军派到荫城的地下党内蒙古籍赵德尊同志的革命熏陶。
    赵德尊是陕北红军徐海东部派遣到荫城的,其任务就是发展地下共产党组织,建设革命摇篮,播种抗日火种,扩大红军队伍,为红军东征对日作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
    荫城不仅是个古老商镇,经济发达,车水马龙,信息物流畅通,同时也是兵家相争之地,赵德尊是在前线身负重任后被我党特意安排到荫城的,他以在荫城采购铁货作掩护介入商界,物色培养可靠的入党对象。
    申斗金这个同懋德商铺大掌柜在商界颇有名气和威望,抗战热潮急烈的民众集中地就是东大街三角圪台申斗金商店地段,申斗金又是宣传抗日爱国的进步人士,常带领群众在街上游行宣传抗日,因此,他成了赵德尊的首选培养对象。
    赵德尊通过商贸业务手段,主动与申斗金接触,了解了他的苦难身世,以及他为人正直朴实,乐于救危济贫,思想开朗进步,民族正义感强的本色。
    赵德尊认为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时候,才向申斗金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提出了要求,申斗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拳头,向党**宣誓,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为国甘洒热血,为民族抛头颅的革命路程。
    申斗金入党后,赵德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和工作目标,讲清了地下党组织将要承担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任务。要求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条件,勇敢地担负起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抗日救亡的各项使命。
    随后,他们又认真讨论商定了党组织的工作机制、组织纪律、联系方式,“只能默默做事,不能告诉家人”等安全保密制度。
    从此,申斗金便以做生意为掩护,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一切财物都用在了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投身于我党抗日救亡运动上来。
    经过申斗金做工作,先后在荫城商界庄客中发展了一批地下共产党员,从而扩大了地下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的队伍。
    申斗金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来到自己的家乡就跟身边的朋友宣传进步言论和抗日主张。
    离固村几里路的东韩村有他的一位朋友也是同龄人张树芝,为人正直,办事老练,要在壶关埋下革命的火种他是首当其选,还有固村盐店的掌柜吴树修,比他小十来岁,他们的认识不但是邻村,主要是在生意的往来上。
    吴树修是固村清末秀才吴登生的孙子,吴登生1876年从广东携全家迁来固村,民国时期为固村编村村长,民国7年(1918)创办固村国民小学,是当时固村的文化之家,培养出来的子弟吴绍堂、吴绍先、吴树馨、吴树德为当时吴家四大才子,分别毕业于北大、山大等高等学府。
    吴树修最早就接受着家庭的新知识、新观念,长大后在酒店(长治潞酒厂前身)当相公,曾经和申斗金跟当地贩卖私盐和哄抬物价的不法商贩作斗争,在村上爱抱打不平,在方圆很出名。
    申斗金只要来到家就会和吴树修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虽然不是同龄人,但信念相同,志向相同。
    共产党在壶关生根后,吴树修在王强的带领下,跟固村镇圣帝庙上壶关第二高小的校长、老师及进步学生在镇上宣传进步言论,张贴抗日标语,参加县城的爱国游行队伍,参加牺盟分会举办的“村政协理员”培训班。
    苏大本陪同戴苏理刚进村西圣地庙济旱池池口,他们就看见在东面墙上张贴的一幅“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标语,禁不住自言自语:这不就像我们的苏区吗。
    苏大本明白他的意思,解释道:“这里是个文化圣地,县第二高小就在圣帝庙开设,现在被迫停课了,镇上的一些进步人士都是会写会画的年轻人,不但有共产党的宣传也有国民党的宣传。”
    他们在盐店等了没多久,就见郭连保领着几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个个都是虎头虎脑的样子。
    苏大本首先给他们介绍了戴苏理的身份,然后年轻人各自介绍一下自己,不一会大家就随意攀谈起来,热热闹闹,无话不说。
    戴苏理知道吴树修是这些年轻人中间的领头人,也是对革命最有倾向力的,加入党组织是一件很**很神圣的事情,要使青年人理解党的任务和使命,使他们自觉地情愿加入到我们党的队伍之中,这才是这次来的的主要目的。
    苏大本理解领导的意图,因为他在彰德府就知道参加党组织是要自己先申请的,不是强迫的事情,但是首先要让大家理解和认可才行。于是苏东保请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要求戴苏理讲一下共产党的事情,讲一下红军的事情。
    戴苏理很赏识这个老苏不愧是个干事情的人,怪不得县工委会派他来,他就像完全知道自己的意图,跟他十分的步调一致。
    苏大本安排大家挨个儿坐好,青年人只是听说过红军和共产党闹革命的事情,现在站在他们面前就是真正的一个共产党红军,谁舍得错过这样一次机会呢。
    郭连保给戴苏理泡一壶茶端过去,戴苏理心里乐滋滋的,打心眼喜欢这些又懂理又活泼的青年人,这就是我们壶关革命的火种,是我们党的后备军。
    他坐在青年人的对面,环视一下青年人对着他那痴痴的迫不及待的眼神,开始自我介绍道:“我叫戴苏理,襄垣县人,是一名红军战士,前几天我被上级派到我们县工委担任组织委员,我跟大家一样都是贫苦农民出生的穷孩子……。”
    他滔滔不绝地讲自己从一个穷孩子到一名红军战士的艰难历程……
    几天后,在县工委的一间很简朴的小屋里,吴树修跟苏东保他们先后加入党组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