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记事》239 排队

    恋上你看书网,穿越种田记事
    一时间,村里好多人家都来老李家看稀奇。
    村里人大多只在镇上的牲口市场见过活羊,这种牵到家里来的,还真是从来都没见过呢!
    两只羊脖子上的绳套被拴在篱笆上,安心地待在已经清空了的鸭圈里头,安静地反刍,似乎对环境的变化全然无感。
    村里人看得那个稀罕,还想上手摸一摸,被乔细妹半点儿不客气地给撅回去了。
    看了一会儿羊,村里人就都发现,原来在老李家院子正当间,还有个好像一口倒扣大缸的玩意儿。
    这是做啥的?
    乔细妹一脸自豪地回答:“这个是馕坑,用来烤馕饼的。”
    “馕饼是啥?”
    “馕饼是西域那边的金贵吃食,咱们这里,有银子你都买不到!”
    “啊哟,那福生家的,能不能把你这馕饼,给俺们尝个鲜啊?”
    乔细妹还没开口,聂氏就忍不住了,嚷嚷起来:
    “这馕饼是用白面做的,还加了好多芝麻呢!
    你尝一个不要紧,这咱们村里这么多人,我们给谁是,不给谁是?
    若是挨盘儿给,我们给不起。
    若是只给你一个,那凭啥不给别人?别人答应么?”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聂氏这样直白地一说,倒有些打脸的意味了。
    刚刚开口的村民一脸讪讪,不由得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乔细妹。
    乔细妹沉吟片刻,其实聂氏说的,也是她想说的。
    但毕竟乡里乡亲,说得太刻薄了也不合适。所以她片刻后便给出了答案:
    “唉,说句实在话,咱们谁家的银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大家伙儿都是辛辛苦苦地里刨食的人家,都不容易。乡里乡亲的,这一个饼子,我自是不好意思收你们的银钱。
    但如果真的让我贴这么多白面进去,说出来不怕乡亲们笑话,我也实在是有心无力,贴不起啊!
    你们若是真有那想吃的,只管自家拿些面粉来,我亲手给你们做。
    若是舍不得拿白面的,拿糜子面、高粱面儿、苦荞面,杂和面儿,都成。我也亲手给你们做。
    你们看,这个法子咋样?”
    乔细妹一说,那挑头要尝尝的村民便沉默了。
    庄四婶儿忍不住有些泛酸,声音不大不小地嘀咕道:
    “有银钱买两头活羊来家,却没有银钱请乡亲们吃一顿白面饼子,这是什么道理?”
    聂氏忍不住瞪起了眼睛,就要反驳,只是她还是慢了一步,话到嘴边还没出口,就听到李云心清脆的童声,满是好奇地发问:
    “庄四婶儿,我看你家里,前些日子还做了好多酿肉香肠,挂的满院子都是,隔着十里八里,都能闻见那股子香肠味儿。
    你咋不说给俺们全村人都分一分,请俺们都吃一顿、尝尝鲜呢?”
    童言稚语,却把庄四婶儿给闹了个大红脸。
    “哈哈……”众人都齐声哄笑起来,便有那性子大方的,乐呵呵地说道:
    “人家学了这技术回来,又做了这灶,还不知要垫在头里多少银钱呢!
    不收银钱已经很厚道了,咱们哪能恁不讲究,还惦记着白吃白拿?
    我这就回家取半斤白面去!
    李家嫂子可千万劳您辛苦,帮我做几个啊!”
    “还有我,我取些高粱面儿和糜子面儿来,乔大姐抽空帮我做几个,也让我家那几个臭小子,尝个新鲜!”
    “我也要、我也要,我家里有江米面,江米面能做这个不?”
    一时间,七嘴八舌地,都是支持乔细妹的声音。
    乔细妹松了口气,心里不由得暗暗地抹了一把汗。
    这人哪,关系远了近了,都不好处。
    你若让人轻而易举,两句话便占了便宜,人家难免觉得你好欺负;
    你若坚持原则,一分一厘都不让,人家又难免觉得你抠门儿、算盘精,铁石心肠、不讲情分。
    轻了重了,都是事儿。
    今儿个算是暂且糊弄过去了,但这往后啊,自家行事还得更加小心、更加低调才成。
    很快,住的离李家很近的农户刘家的孙子刘二牛就拿了一口袋杂合面儿跑了过来:
    “李奶奶,俺爷俺奶说这是二斤杂合面儿,求你帮忙打几个饼!”
    王氏急忙拿出来一把秤,把面口袋挂上去称了称:
    “没错,心姐儿你记下:刘二牛家,二斤杂合面儿!”
    李云心响亮欢快地应了一声儿:“好嘞!刘二牛家,二斤杂合面儿!”
    陆陆续续地,好多人家都从自家拿了各色面粉来,求乔细妹帮忙做这烤馕饼。
    这事儿细说起来,还得感谢于老爷,今年秋天的时候收粮、给了大家伙儿一个好价钱。不然这会儿,也不会有这样多的人家,舍得拿出来粮食换了这馕饼来尝鲜。
    就连小气吧啦、一贯占便宜没够儿的庄四婶儿,也带了一袋子糜子面儿过来。
    ……
    乔细妹在和面的时候,特意往刘二牛家的杂合面儿里掺了少许白面,还揉进去少少一些红糖、白糖。
    因为一开始发言支持自己的,就是刘家人,头一个送来面粉的要做饼子的,也是刘家人。
    所以,乔细妹算是特意给了刘家人一份优待。
    烤出来的这一批馕饼,又香又甜,既酥且脆,香气挥洒在人们鼻子尖儿上,让好多人都觉得有些迈不动步。
    怪不得说是西域传过来的金贵东西,这家伙,闻着都那么香!
    吃起来,那得香成什么样儿啊!
    刘二牛喜滋滋地接过二十个巴掌大的小馕饼,就用自家装着杂和面面粉来的那个布口袋装着走了。一路走,一路强忍着嘴馋,吸溜着口水。
    渐渐地,便有更多原本舍不得掏粮食的人家,拿了各色面粉,过来做馕饼。
    毕竟快要过年了。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干了一整年活儿,图啥?
    这到了年根底下,别人家孩子都吃着那香喷喷的新鲜吃食,自家孩子却只能流着哈喇子、吮着手指头,呆呆地杵在在一边儿,满脸羡慕地干看着……
    这搁谁能受得了啊!
    再者说,那李家人也是厚道人,一个铜板都没收,只让自家拿些粮食,粗粮杂粮都不挑,这还有啥好说的?
    多了拿不出来,哪怕只拿出半斤杂合面,做上五个饼子,给家里的几个小娃娃分一分,也好过这样子让他们干看着啊!
    一时间,老李家院门前,排起了长队。
    王氏称过重量,让李云心记下数目,李希仁烧火,乔细妹做馕饼,再把馕饼贴在馕坑的坑壁上头烤熟。
    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乡亲们带上自家那香喷喷的馕饼,笑呵呵地满意而归。走了一波又一波,渐渐地,李家院门前就清净了许多。
    乔细妹也总算腾出点空儿来,抹了抹脑门上的汗。
    许是太久没做这样连轴转的活计了,乔细妹竟然累得浑身酸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