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记事》008 安排

    李景福脸色沉重:
    “要是没有免征令,三年前那一拨,咱们家就逃不过!”
    “这靖南王是哪颗葱?楚王下的令,他都敢不遵?”
    “靖南王是哪颗葱,俺也不知。
    只听说大楚军在荆湖那里,跟吴王的坨坨军打起来了。
    楚王在战场上,糟了小人暗算,身受重伤。
    楚王家的大公子才八岁,哪儿懂得什么行军打仗?
    现在大楚军,都归靖南王管。”
    乔细妹闻言,只觉自己的五个儿子,怕是都要保不住了。
    又惊又恐,又气又恨,一股急火,刹那间直冲头顶。
    她两眼一翻白,人就软软地倒了下来。
    “细妹!细妹!细妹你咋地了?你别吓我啊!细妹!”
    李景福的喊声不小。
    不光老李家一顿鸡飞狗跳,连左邻右舍,都被惊动了。
    其实,今儿个得了征兵令的信儿,家家户户,都被惊吓得不轻。
    像乔细妹这样,受了刺激突然晕倒的,也不止一个。
    所以邻里虽然听到了动静,能隔着篱笆吼一嗓子、问一声儿的,都算彼此关系不错了。
    大多数人,连自家的事都顾不过来,听到了,也只能当做没听到。
    乔细妹到底身子骨不弱。只晕了不到一刻钟,就悠悠醒转过来。
    她摸了摸自己还在疼痛的人中。
    李景福可真是个实在人。
    这家伙给她掐的!差点没把人中给她掐漏了!
    人中上,不光有两个深深的指甲印儿,还破皮儿了!
    乔细妹有些哭笑不得,知道李景福是真担心她,倒也没法怪他。
    李景福见她醒过来了,立马喊过老二媳妇儿聂氏。
    让她拿了一碗水,喂给乔细妹慢慢喝。
    自己抽着旱烟袋,长吁短叹:
    “细妹啊,你可不能倒下啊!这家里家外,几十口子,还都指望着你做主心骨呢!”
    李景福这话,不算夸张。
    他老家原本在豫州。
    在老家的时候,也曾经上过几天私塾,少少认得几个字。
    为人勤快能干,干活不惜力气,是侍弄庄稼的一把好手。
    不仅从早忙到晚,辛辛苦苦伺候着自家陆陆续续积攒起来的一百亩旱地。
    还从于大善人那里,佃了一百亩旱地、一百亩水田耕种。
    但是,真正撑得起家里家外这一摊儿的,还真就得是嗓门大、脾气差、心眼子却摆得正正当当的乔细妹。
    乔细妹虽然醒了过来,面容却十分憔悴。仿佛一刹那间,就苍老了许多。
    她手指尖抚着人中上的伤口,目光呆滞地盯着空中一点。
    过了许久,方才缓缓开口。
    原本亮堂堂的嗓音,也变得分外嘶哑低沉:
    “景福啊,让老二往镇上跑一趟吧。
    让老大一家子都回来。再给桃姐儿那儿捎个信儿。
    梅姐儿那里,让老三去。
    咱们全家人一块儿商议商议,看看怎么把这个难关度过去。”
    乔细妹说一句,李景福就点一下头:
    “唉,我这就让他们去。”
    乔细妹其实不怎么想让两个闺女回来。
    桃姐儿和梅姐儿,打小儿就有些不对付。嫁了人以后,更是变本加厉。
    每次见了面,都能呛呛起来。
    就是正月里回门儿,这俩拧巴玩意儿,都能一见面就掐!
    吵吵八火地,那叫一个针尖对麦芒!
    年年都得乔细妹撂脸子弹压,才能消停几分。
    要不是大过年的,不宜见血,还都是带着女婿和孩子们回来的,乔细妹真想给她们俩,挨排儿上一顿家法!
    桃姐儿是老两口儿的长女,嫁在镇上一家棺材铺里,做了棺材铺老板的儿媳妇儿。
    梅姐儿是老两口儿的次女,嫁到了邻县,一个制陶为业的手艺人家。
    两姐妹的婆家,都是殷实人家,也都好讲究个脸面。
    自己也不能太不给闺女留面子。
    这一回,要不是万不得已,乔细妹也不想把这两个天生犯冲的拧巴玩意儿,给归拢到一起。
    乔细妹想着想着,不由得咬牙切齿:
    “大难临头了,这两个丫头若是再敢闹闹吵吵滴,以后就甭登这个家门儿!”
    李景福见老婆子暴躁起来了,连忙安抚劝慰:
    “桃姐儿打小就掐尖儿要强,梅姐儿偏偏是个不服输的,她俩能对付就怪了。
    不过,毕竟是亲姐妹,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再说了,两个孩子都孝顺。
    咱家里遇到事儿了,她们俩肯定能懂事儿,能以大局为重。”
    老二李柳已经换上了一身儿出门儿专用的体面衣裳,兴冲冲地张嘴就管乔细妹要一串铜钱,准备雇了牛车去镇上。
    被乔细妹扭着耳朵,狠狠骂了一顿:
    “那牛车走得有你快吗?都火烧眉毛了,还惦记着臭嘚瑟?
    再说啥牛车用得上一串钱啊?金牛拉的啊?还不麻溜地!快滚!”
    李柳找了一顿骂,臊眉耷拉眼,灰溜溜地出了家门。
    其实征兵的事儿虽大,李柳倒真不咋着急。
    老李家这么多儿子搁那摆着呢,凭啥就能轮上他去呀?
    再者说,他也生了好几个儿子了。
    万一真轮上他了,哪个儿子不能替他这当老子的去?
    他心里憋屈,想找个地方发泄发泄。
    可惜他不敢。
    乔细妹的脾气,他清楚得很。
    要是他真敢误了老娘交代的差事,乔细妹就能亲手打折他的腿,都不带掉一滴眼泪的!
    ……
    老二前脚刚走,后脚老三李松也出了门儿。
    老三也换了身儿“体面”衣裳,所谓“体面”,就是指没打补丁。
    他背了个褡裢,褡裢里装了一个竹筒和俩杂合面窝头,打算跟爹娘道个别就准备走。
    乔细妹主动给他拿了二十个铜板做路费,才打发他出门。
    倒不是乔细妹多偏疼李松。
    而是老二李柳去的是镇上,走路也就一个时辰的事儿。
    渴了,可以跟人家讨一碗凉水喝。
    饿了,到了他大哥家,还能不招待他个窝窝头、填填肚子咋地?
    桃姐儿那里,他只要把信儿捎到了就成。
    如果桃姐儿当时就决定回来,老二还能混个顺风车坐坐呢。
    而老三李松去的是邻县,光是翻山越岭,就得走上大半天。
    不给带点路费、干粮,万一路上遇到点啥事儿咋办?
    安排出门奔走的人,都已经出了门儿。
    家里的这么多口子,也不能就生等着他们回来,连饭都不吃了。
    乔细妹发话,安排在堂屋摆了桌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