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从主持人大赛开始》第一百八十九章 我们是冠军(中)

    关注这次大专辩论赛的不仅有普通人,那些的选手们,尤其是与朱铨同台竞技过的辩手都在关注着。
    他们在的辩手的微信群里面讨论的热火朝天:
    ...
    ...
    蒋建昌的内心十分的庆幸。
    幸亏自己当时据理力争,在国视一些领导的协调下,坚定的保下了朱铨的参赛名额,允许朱铨在参加完后再飞抵旧减洼与大部队会合。
    否则的话,那就只能是用孙强顶上了。
    真到了那个时候,还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毕竟孙强在四分之一决赛的时候,可是犯下大错的啊!
    而在半决赛的时候,若不是朱铨的力挽狂澜,那来马队的古月彪很可能就“偷家”成功了!
    现在讨论“性本论”的辩论决赛上,也不会出现如此完美无瑕的结辩词了!
    蒋建昌顿时觉得自己人生圆满了!
    而越是仔细品,越觉得朱铨的这份结辩词的高明。
    作为一个结辩手,永远要面对这样的困境:
    那就是你被给予的时间与你要论述的内容永远不成比例。
    因为只有短短的三分钟。
    在这三分钟内,结辩手既要总结一场变幻莫测的辩论赛,又要对己方论点进行论证与升华。
    因此,如何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
    如何处理攻击性与说理性的主次;
    如何使攻击性与说理性为共同的论题服务;
    这三个方面就成为考验一位结辩手是否出色的三道门槛。
    可以说的是,朱铨这篇陈词除了驳论与立论均堪称上乘外,最值得赞美的是朱铨在驳论与立论的时间分配上体现了最佳辩手的气魄。
    经过审时夺势,朱铨准确地判断出正方旧减洼队的症结在于概念上对于“本”字始终模糊的定义,以及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通通归于社会的客观影响,并且评委们以及察觉到了正方的两个错误。
    所以,朱铨此时,驳只需驳两点,且无需深谈,只需点到即止。
    另一方面,己方华国队立论除了抑恶扬善一点不断为对方扭曲外,已经阐述清楚。
    此时,只要再点出这一立论基础即可。
    基于以上判断,这就有了这样一篇出色的结辩陈词。
    蒋建昌对此也相当的欣慰。
    因为,在培训的时候,蒋建昌也对朱铨等人说过,一定要揣摩评委在听到了对方发言之后的感受,一定不要单纯的只是觉得“我”听到了是什么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戳中评委的痛点,才能赢得比赛。
    这对于朱铨这个参加过的人来说,很好理解。
    因为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双方能够说服的倒戈观众多,谁就赢。
    这不就是像大专辩论赛上的情况一样吗?
    只不过不是观众的赞同数量,而是在五位评委中要占据三席及以上了。
    所以,“实力+讨巧”,焉能有不胜之理?
    因此,在赛前,蒋建昌就格外提点过朱铨在结辩时的秘籍:
    驳论不求将对方粉身碎骨,只需让其不能翻身;
    立论不求己方滴水不漏,只需没有硬伤。
    而将重点放在升华上的直接效果是,使己方的立论基调远远超出对方,使得这篇陈词在评委与观众那里就可以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样,驳论一分不多,立论一分不少,升华也恰到好处,恰似一位淡扫蛾眉的美人。
    诚所谓,“肌肉细腻骨肉匀”。
    蒋建昌不由的继续看向大屏幕,此刻,是旧减洼队的四辩进行结辩。
    是继续卫冕,还是被翻盘“滑铁卢”,就看这个旧减洼队四辩的结辩了。
    在朱铨的攻势下,对方还想做最后的抵抗,然而在急于求解释的心情下,越说越离题,越说越不正确,越说漏洞越多。
    等到了最后的时候,居然将刚刚朱铨提出来的错误之处,一个个的都犯了个遍。
    一点公信力都没有了。
    根本不能引发评委与观众们的共鸣。
    就连他们本土的观众,都因为这个四辩的尴尬发挥,都鲜有掌声。
    “这个反方四辩说的话怎么这么的奇怪呢?这不是给我们送人头的么?”
    “看来咱们华国队稳了!”
    “很期待我们说出那句经典的说辞啊!”
    “第一次觉得一个辩手说的话难听啊!以前听不懂,都是“哇,说的好正确”;现在这个,都输“切,说的好垃/圾”。”
    “哈哈,总结的真经典啊!”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还有最后三十秒,就可以宣布我们华国队卫冕了!”
    “让我们倒数五个数:五、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