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之辈》第一百三十二章:百蛮大国

    “哎,收拾还是要的,一弓一马那是几百年前的旧事了,无须多提。”
    说到这里,右贤王抬手压下一众拍马贵人,努力拔出短脖子向谷口看了看,目光停留在那一具具昨夜汉匈双方战死的尸体上。
    这三千人已经是匈奴中的精锐了,可就着甲率而言,也只不过是和李陵这只深入地境的孤军相当。
    即使李陵部作为诱饵,甲胄兵刃一定是满额配置,甚至还会超出,但这种情况依旧让右贤王的忧心如焚。
    “汉匈两国的人口相差太大,这样的士卒,汉人能轻易拉出十万人,浩浩荡荡地出塞扫荡。
    而单于庭,拼了老命也不过能拉出两三万昨夜精锐,就这,还是我兄乌维休养生息近十载,各部元气恢复大半的结果。”
    “若是先单于在时,新进大败,单于庭甚至都凑不齐一个万骑的甲骑,各部更不会响应分毫。”
    想到这里,右贤王的眉头愈发紧蹙,小眼睛里充满了忧愁和哀伤。
    别看我又胖又怂,人也自私,脑子里老是想着推别人去送死,自己领好处,但我是发自内心爱着大匈奴,希望大匈奴越来越好的!
    可不是嘛,作为仅次于单于的左右二方王,就地位和实力而言,左屠耆王(太子)都要矮上一头。
    如果说其他贵人还能动动投降汉人的小心思,那呴犁湖就不行了,他除了跟着大匈奴一条道走到黑,别无选择。
    况且,现在只是汉朝占据优势,匈奴还能看到希望的元封年间,不是几十年后,五单于并力,匈奴彻底绝望,单于开始亲自入朝称臣的甘露年间,更不是两百年后北匈奴被打跑,南匈奴归顺的永和年间。
    这时候,汉匈双方的力量对比刚刚开始失衡不久,还没有百年后那么严重,如今的匈奴还有底气和汉朝互扣使节,你想让左右二王中的右方王投降?
    he,tui!我呴犁湖生是大匈奴的人,死是大匈奴的鬼!
    再说了,当初于单那小子也投了汉人,可他没过几个月就死了……说是病死,谁敢拿自己的小命去赌,赌汉人天子一定保住自己的命?(小声
    “贤王,物资具已收拾妥当,就等您下令出发。”
    亲卫首领悄声来到马旁,伸手捅了捅走神的右贤王。
    “嘟噜,好,那就出发。”
    脸颊甩了甩,斩断脑海中不该有的想法,右贤王点了点头,捋着下巴的大胡子,腆着胖肚下达命令:
    “现在正值秋冬时分,牛羊掉膘严重,速度一定要慢下来,宁可慢上几天,本王也不愿意看到上万挺不过冬天,倒毙的牛羊。”
    从头到尾不是排除异己,就是借刀杀人的右贤王难得说了句人话。
    “……”
    那数量最多却一直保持沉默,麻木地充当炮灰,麻木地放牧牛羊供给士卒吃食的牧民们双眼微不可查地亮了亮。
    不过,长久而看不到尽头的苦难生活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喜乐,面对右贤王的嘱托,也只不过是默默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赶牛羊群赶得更卖力了些罢了。
    真要看“山呼万岁”,还是要看那群没节操的贵人。
    “贤王英明。”
    “仁而爱人,真乃命世之英主也。”
    层出不穷的马屁响起,右贤王微微扬起双下巴,接受着赞美。
    “我王,若是我等撤退不及,被汉人追上来了呢?”
    或许是放不下节操,不想昧着良心赞美这个眼前的胖子,也可能是自己就在队伍中,不想队伍出事。
    于是,就在一片拍马赞美中,突然冒出了亲卫首领这句略显刺耳的问询。
    “无需担心,浚稽山远离汉人边塞,南边离得最近的朔方也有两千多里,一日百里也需要二十多天才能赶到,到时候我们早就撤回漠北了。”
    “任汉人想破脑袋也绝想不到,我们大匈奴围着浚稽山打了一天就撤了!”
    说到最后,右贤王还特意朝着亲卫首领腆了腆肚子。
    仿佛,仿佛三四万人围着一千人打,打了一天一夜还没打下来就撤退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不败就是赢,连贤王都变成了这样,我大匈奴是不是真的要完?”
    面对右贤王的举措,亲卫首领难免悲观地想到。
    “还愣着干嘛,快去收拢部众,尤其是咱们王部直属的那些人马,可不能有半分损伤啊。”
    “是,我王。”
    失落的亲卫首领拱了拱手,翻身上马,带着几十位亲卫驱马一路来到帐篷最大,旃裘最暖,占地也最广的直属部众区域前。
    看着马前大包小包放到马上,已经收拾妥当,面露希翼的部众,亲卫首领知道他们想听什么,压下心中的低迷,猛地跃马扬鞭,亮了一手原地108°踢踏,大声喊道:
    “贤王决定撤军了,不用再打仗,可以回部族了。”
    “哦哦。”
    希翼化作兴奋,预料变成现实,哪怕知道头头们要的不是这个,头头们更喜欢自己等人嗷嗷叫着冲上去送死,但士气低迷,厌战情绪高涨的众人还是无法抑制地高声欢呼。
    “终于不打了,终于不打了。”
    “退了好,退了好哇,这一天一夜胆战心惊过的,你不说,我还以为已经过了一年了呢。”
    “还好,上面的头头终究是没疯到低,还是退了。”
    和一旁行尸走肉的麻木牧民相比,王庭直属还是有些活力的,在吃饱后,还有心思抱怨不是?
    “……”
    这一句句抱怨直听得亲卫首领为首的一众亲卫们脸色漆黑,恨不得用马蹄子踹死眼前的这些“怨天怨地”的刁民。
    “耶耶们在前面奋战,你们这群刁民不担心我们的安危,为我们祈福就算了,如今打了败仗,许多同袍战死,你们竟然因为撤军而欢呼雀跃?!”
    三十余骑中,每个人都在脑海中闪过类似念头。
    “好了,这就是一群无知愚氓,你和他们见识什么。”
    嘴上说着很汉人的话,亲卫首领镇压下躁动不安的下属,抬起头,那副粗犷的胡人面孔上挤出一张吓人的笑容,朝着欢呼的牧民们说道:
    “等会到部族再欢呼也不迟,汉人援军说不定什么时候来,还是快些撤退为妙。”
    “没人想让自己被汉人抓去,为奴为婢一辈子,直到累死吧?”
    还别说,这句威胁很有效果,没有人愿意沦为奴隶,尤其是王庭直属这群过得还不错,勉强算是人上人的中层小财(小有资材),他们更不愿意失去一切财产和人身自由,变成起早贪黑的奴隶。
    中层是这样,上层就更是不堪。
    嘴上喊着“汉匈不两立”、“百蛮大国的尊严不可丢”,实际上说和亲就和亲,说认丈人就认丈人的,一点骨气都没有
    倒是人数最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下层,因为长时间的生活维持在贫穷及以下,颇有些光棍气概,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是否会成为奴隶。
    甚至因为汉朝的生产力较为发达(相对匈奴来说),除了不容易吃上肉,当奴隶的待遇还要超过以前当牧民的时候,反而会导致许多牧民一声不吭地融入汉朝,成为汉人。
    “官长不要嚷了,俺已经收拾好了,俺这就走。”
    “俺也走,大家伙一齐走。”
    “走喽走喽。”
    在亲卫首领的笑脸攻势下,牧民们仓皇失色,再也不敢乱说话了,缩着脖子点了点头,就赶着牛羊,背着帐旃,带领着撤离大部队的人流匆匆离去。
    对撤退也是有顺序的,贤王直属在第一,只有贤王直属走了,其他人才能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右贤王要安排亲卫首领去撤退的原因。
    一来是放心不下带出来的几万部众,二来是顺势接过整个右方王,四万部众的撤退事宜。
    右贤王(得意捻须):小样,还以为回到部族就可以万无一失?我直接让你没了部众,连你一齐带到王庭。
    口号我都替你们想好了,咳咳,听好了,
    “汉人发大兵出塞扫荡,右部危急,单于庭危急,大匈奴危急,唯有在本王的领导下,整个右部勠力同心,齐心抗汉,最终才能打退汉人第十次围剿!”
    从元光六年到现在,汉朝一共有九次大规模出塞,这是第十次,所以叫第十次围剿。
    ……
    一向有奶便是娘的胡蛮子突然讲起了骨气,讲起了面子,这听起来有些可笑,但事实的确如此。
    “百蛮大国”这个称号是许多匈奴高层,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强横时期的族老们念念不忘的。
    莫说现在还是元封年间,就算是刚才所说的甘露年间,匈奴都惨到五单于并立,呼韩邪都惨到讨伐郅支反被打败的地步了,他想要投降大汉,都能蹦出来一堆族老大呼“不可”,
    说什么“今兄弟争国,非兄则弟,子孙仍长百蛮”,“臣事汉朝,虽安而卑辱先单于,不长百蛮”。
    [“……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
    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汉书·匈奴传》]
    虽然之后呼韩邪就拿着“强弱有时”,“事汉则存,不事则亡”的借口堵住众人的嘴,一意孤行地南投汉朝。
    他后来也确实保下了匈奴,让岌岌可危的匈奴“安”了下来,还趁着六十年后出了个叫王莽的家伙,一通胡搞把大汉直接搞垮。
    自己的儿子(乌珠留单于)重新占据西域不说,还继冒顿、老上后,重新在局部取得了对汉战争的优势,让新朝着实打了好几次败仗,甚至喊出了“汉匈本兄弟,匈奴中乱,宣帝立呼韩邪,故臣事汉;今汉中乱,匈奴击莽,当复尊我”的膨胀口号。
    光武帝重整河山后,碍于与民休息,并没有发兵出塞攻打匈奴,只是在延续汉初的被动反击战略,大匈奴看似重新站了起来。
    只可惜好景不长,无论是快速雄起的后汉,还是分裂的南北两部,甚至西域、鲜卑、丁零一圈二五仔的背刺,都让膨胀的匈奴意识到了谁才是老大,到底该尊谁。
    [……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又到了永元年间,接连窦宪、耿夔两波致命打击,北单于直接被打跑,那持续两百多年的“大匈奴”梦也终于醒了。
    正如那名族老所言,“百蛮大国”不是给人当上几十年孙子当出来的,而是一刀一铤厮杀出来的。
    从古至今,给人当孙子一直当到敌人灭亡,换个人继续当的奇葩王朝唯有我大怂,而大怂的结局大家也都清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