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旅拾趣》第三十五章 西山潘家

    潘伟忠是我在村子里时的忠实跟班。
    尽管他比我还要小3岁,但也算是潘家人中最大的一个男孩子。
    记忆中的潘家人总是少了一点人势。
    他们的院子位于村子的西边山坡上,我们叫潘家道田。
    村子就象是一种叫“笨箕”的农具,东西两个口子分别叫外山头、外冲头,东边山头叫面山,南边山岙叫里山,西边山头就是后山,也叫潘家人山。
    他们的房子就建在后山的山脚一块平整出来的坡地上。
    院子下面是一排7一8米高的石墙。
    站在他们院子里能看透整个村落。
    总共5户人家的潘姓族人有3个失去了丈夫的“孤丧”,他们的男人也不知是病死的还是累死的。
    他们每获取一担粮食,都要靠双肩担上高高的山坡,体力的付出是最多的。
    最大的那位“孤丧”没有子女,独自一人生活,个性孤辟,对我们小孩不是很友善,便给她取了个绰号“老得眼”。
    第二大的是“老得眼”的妯娌,眼晴不是很好,我们称她“黑眼婆婆”,按我的辈份也要叫她阿太的。
    她有二个儿子被抓壮丁去了台湾,有个女儿随一个军官去了台湾后移居xG,常有书信往来。
    xG的女儿后期也带着后代来探望过她。
    我们都去看热闹,分过小糖给我们吃,大人们则会递上一支“三五”牌香烟抽抽。
    那年头我们这些长辈们抽的烟都是一角三分钱一包的“大红鹰",连多一分钱的“雄师"都不舍得买。
    那都是没带过滤嘴的。
    都稀罕得不得了,含着过滤嘴不舍得抽。
    “黑眼婆婆”身边还留了一个儿子,娶上了老婆,生了二男二女四个小孩,都比我小,男孩子更小。
    那两个阿太的同一房的兄弟是有三个的,还有一位兄弟或者妯娌我们都没见着过,可能是老大吧,早就过世了。
    那一户只有一个男丁,比我母亲小一点,娶了一个来自对面长白的“二婚头”,估计是讨不到周边的黄花闺女。
    那个女人还随嫁带了一个女儿,名叫“阿萍”,长辈们有时候称她为“拖油瓶”。
    阿萍也就是潘伟忠的同母异父的大姐,他们的父母接连生了2个女儿,终于盼来了他这个“赖婆蛋”儿子。
    那个阿萍长成姑娘家后也算漂亮,家里托了媒要想嫁给书记阿伯的小儿子本国。
    那时本国还在普陀下面一个小岛,叫做东极庙子湖的部队上当兵,也就应允了这门亲事。
    后来好象是本国感觉部队上要给他提干,他毕竟是村子里第一个高中生,就把这门亲事给退了。
    不过提干的事也没了下文。
    还有一个“孤丧”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美玉的婆婆,她基本不出门,我也不知道谁给她取的绰号叫“老得心”。
    她身边就阿利和阿彩两个儿子,也就是村里的二个光棍。
    阿利曾经有过两次婚姻,所以分了家。
    阿彩一直没讨过老婆,和“老得心”一起过日子。
    阿利的两次婚姻都不是很正经。
    第一个是一个来村里讨饭的女人叫“癸花”,是长塗东剑岛上的人,家里其实是有老公的,吃不饱出来讨饭。
    村里人看那女人肥肥胖胖蛮好生养,就劝她留下来给阿利这个老实人“捂被窝”。
    女人一听有吃有住也就留了下来。
    一年多以后“癸花”记挂家里的老公孩子,说了实情,阿利公公没有为难她,村里人都送了点东西让她回乡。
    还有一次也是一对讨饭的母女,从镇海来的,死了丈夫被家人赶出门的。
    大家刻意成全他们,留下她们母女俩后,有个比我小1一2岁的女孩,当时己有14一15岁不是很方便,我家三间新房子还专门腾出一间给他们住。
    后来村子里专门出了点钱给他们起了一间小房子,我也去帮忙搬石运泥。
    不过最后还是因为多次吵架分手了。
    我还记着那个女孩有一次吵架时护着她母亲投过来的那道无助的眼神。
    阿彩公公那是真的得了病的,隔三差五他会站在高高的院子上,大声的喊着骂着,谁都不知道他在骂谁,我也听不懂他在骂些什么。
    但他就这样长年累月的喊着骂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