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天王》第二百三十八节 神游

    “既然谈到了中华五千年的积淀,那我也顺带讲一点我对中国画的理解。”
    秦淮把上述的话题稍作延伸。
    一堂课,多多少少也讲一点理念。
    这样授课内容才够丰满。
    开始讲专业的艺术理念了,秦淮的画风从满脸严肃,突然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熟悉的画风上线,看得讲台下的奇行种心花怒放,这才是秦淮小哥哥最帅的时刻啊。
    “宋人郭河阳曾论山水画,他说山水画最登峰造极的境界,便是可以观,可以游,和可以居。
    同理,人物画和花鸟画,便是可交谈,可一起共享天地自然。
    正如苏东坡所说: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万物生灵所共适。”
    秦淮讲到深处,情不自禁就甩出各种理论与典故,堪称口若悬河,同时,画风亦越来越惊艳。
    然而台下的学生却一脸懵逼。
    上理论课的正常画风就是这样。
    若没有切身体验,只会觉得空洞无物,无聊透顶。
    秦淮略一沉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大英博物馆用3d技术呈现的明朝山水画‘秋林读书图’呢?”
    秦淮突然想起一段曾经偶然遇到过的视频。
    可惜
    他并未提前备课,不然可以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什么叫中华家的山水画。
    如果能找到那视频,就能生动形象的解释郭河阳的山水画理论。
    “秦淮小哥哥,我看过那则视频,我还保存下来了呢。”
    听到秦淮的叹息,有一位女学生激动的从座位上站起来。
    “讲台前来,把它放到投影仪上。”
    秦淮连忙招手。
    几分钟后。
    大英博物馆用3d技术展示的‘秋林读书图’缓缓铺开。
    一卷古典图轴,缓缓铺开。
    素雅的笔墨勾勒出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树。
    百年生机,跃然纸上。
    镜头缓缓在林间穿梭,
    只见落入眼前的是一片秋林,秋林绕水而生,林中有几株红枫。
    一群野鸭从水面飞过,落叶萧萧而下。
    一位书生结庐在信流水边,樵夫在山间砍柴,老者于水边垂钓,一只肥硕鳜鱼被钓离水面。
    每一处景,都好像在动,每一个人,都好像在一幅画卷中悠夏生活着。
    图轴中每一处都有神韵,树仿佛是真的树,人是真的在生活
    台下的学生默默品鉴着,蓦然生出一种‘在山中傍水处结一茅庐,庐边侍蔬,松下抚琴,溪边啸月,静观山中四季变迁,品味天人合一’的愿景。
    这种愿景正应了秦淮刚才所说的理念——‘山水画最好的境界,便是可以观,可以游,和可以居。’
    这就是中华家发展了两千年的艺术理念。
    不再局限于单独个体,不再局限基本几何结构,不再注重光影对比。
    而是把精气神融入自然之中,追逐更高层次的道,馏创作一片可以居住的独立空间。
    如同神明一般,用笔墨和才情造物。
    惊了。
    山水画最好的境界,是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
    单独看这句话可能平平无奇。
    可是配合视频一起观看,则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
    原来中国画是这样的!
    秦淮平静环视一周。
    惊讶吗?
    还有更惊讶的呢。
    等我娓娓道来罢。
    秦淮酝酿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很好听,喉结滚动,配合着神态,这画风简直连男性都会晃神:
    “众所周知,中国画没有立体构图,没有透视,无法细分其角度,也不能从固肚度看”
    秦淮指着投影仪上的秋林读书图。
    学生们纷纷点头,神情中略带无奈。
    正因为中国画没有系统透视法,故而一直饱受诟病。
    很多画家都拿这个来抨击中国画,说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太落后,只有用西方的理念革新才能拯救国画!
    虽然这种论调非常可气,但一直找不到理由反驳。
    我们确实是只用散点透视法的!
    秦淮小哥哥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反驳呢?
    如果真的能站稳脚跟,国画也不会饱受诟病了!
    想到这里,学生们带着浓浓的期盼,盯棕淮。
    “中华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在山水画中,画家想要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山川河流中,把自己变成神。那么神的视角是什么样的呢?”
    秦淮的话如一道惊雷炸开。
    原来如此——神的视角就是俯视一切,随心所欲?
    秦淮小哥哥的这个解释略强啊!
    中华家文化的根源便是如此,神并非高高在上,人立下功绩就能成神。
    所以古人绘画时应该是把自己当神明,站在造物的高度,凭借才情和格局,创造一片能人观赏者生出在里面定居冲动的山水画。
    “在我看来,中国画其实像航拍,俯瞰是主体视角,平视、仰视是特写。
    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落后吗?事实上,在我看来,国画竟然尝试把一卷平面的图轴变成一段视频,变成一片独立的空间,这不是超前吗?”
    秦淮的话音落下,掌声哗然而起。
    他们已经入了秦核舟邪·教。
    每一个理论的逻辑都是如此严密,解释得密不透风。
    现在不入教,更待何时?
    秦淮抬手压了压,示意同学们不必鼓掌。
    “我都说到这一步了,你们现在知道国画应该怎么欣赏吗?”
    额。
    额。
    “站在山神的角度,俯瞰。”
    一位男学生站起来,情绪有些激动。
    今天这堂课刷新了太多固有认知,是以这位男学生忍不住声音颤抖,心脏跳动得非常快。
    “回答的不错,但还有一个更贴悄词——神游。”
    秦淮夸了一句,随即更精简的说出两个字。
    神游
    神游
    果然贴切且寓意深刻!
    中国国画,没有一幅是只用眼睛就能看懂的。
    必须神游,方能感知其奥妙。
    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帜记述:‘弛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故时有物外之趣。’
    神游山水画,可知河山之瑰丽。
    神游人物画,可窥先辈之哲思。
    神游花鸟画,可晓生灵之灵趣。
    “不行,让我好好捋一捋”
    “对我来说,秦淮小哥哥的观点有些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这一百多年来,由于革新的影响,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技法语言和审美意识,已经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有出现了断代。
    中国画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传神、写意、自然、节奏,韵律,骨法,轻重,阴阳,明晦
    一直强调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理论被西方的的形体结构和阴影色彩所取代。
    这一百多年来,有太多中国画画家为了迎合西方主流审美,不惜毁掉民族的文脉。
    秦淮却是一股逆流。
    在此之前,无人提出神游的观点,但秦淮一提,他们顿时恍然大悟,曾经的困扰豁然开朗。
    甚至引发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仿佛这两个字一直藏在血液中,从未消失殆尽
    神游二字真是精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