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天王》第九十八节 你是不是没什么名气?

    “你们不要看展吗?”
    秦淮异常纳闷的问了一句,拿笔的手微微颤抖。
    都站在我后面大眼瞪小眼是几个意思?
    而且前面几个,已经和秦淮只有一米的距离了。
    秦淮往前蹲了蹲,调整姿势,依旧笔走龙蛇。
    是否已经使用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
    是否使用减地浅浮雕手法。
    阴线刻的密集程度,器表打磨精细程度……
    这都是秦淮研究时得来的资料,至于玉器尺寸,自然是顺便记下了,这一点无须多讲。
    总而言之,一页纸,有时候寥寥数字,有时候会写上密密麻麻的一页。
    字迹工工整整的排列,看得人赏心悦目。
    后方游客们露出友善的一笑,虽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但不明觉厉,莫名其妙的感觉秦淮非常厉害。
    并不约而同的升起‘这才是真专家’的念头。
    “这位专家好厉害,都是专业术语,而且只需看一眼,就能在笔记本上飞快的书写,肯定是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是啊,一点不像那些伪专家,这才是真才实学。”
    “为什么这样的好专家都没有一点名气呢?我看那么多伪专家经常出没在各大场合,倒是真正的厉害专家,籍籍无名。”
    “对啊,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还比不过沽名钓誉的伪专家,社会的悲哀。”
    ——迷一样的吃瓜群众。
    秦淮眼帘微抬,吁了一口气:“我不是专家,我是玉雕师,还有,你们是不是对我有什么奇怪的误解?”
    秦淮听得那些话颇为尴尬,就像在公众场合玩羞·耻play,被公开处刑了一般。
    商雅见状,知道秦淮心里肯定在抗拒,连忙帮忙说话:
    “他们想听你讲解呢,你这么厉害,相当于一座自走人形图书馆,稍微科普一下嘛。”
    好罢,既然是商雅说话了,就顺便当一当导游。
    秦淮指着面前的战国银鹰座,带盖玉琮。
    “这个玉琮已经是春秋战国时期作品了,实际上是西周作品。
    春秋战国,已经是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故而玉器不再单单用于祭祀。
    像这件,你们看里面有烟熏的残迹,所以是一件制作精良的熏香器具。不过呢,此时的熏香技艺才刚刚起步,所以有烟熏残留,再过一千年,熏香的玉器,就不会再有烟渍了。你们会看到,有些玉熏香器具,虽然被用来熏香,但挖出来清洗之后,晶莹剔透,器表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宛如新雕琢出来的一般。待会你们可以自行找一找。”
    闻言,游客们纷纷点头,同时观赏着精美的鎏金底座琮器,并且记住了它的主要用途——熏香器具。
    其实这些科普就够了。
    譬如底座银鹰的构造,具体磨制技艺,秦淮都不讲,讲起来枯燥无味,也未必能听懂。
    划一划重点就好了。
    正是这种划重点的讲解法,让游客们兴致高涨。
    “一千年后的熏香玉器器具,被用来熏香,真的一点都没有残留吗?”
    众人都升起一个疑惑。
    期待到时候秦淮指出这件玉器。
    ——他们不愿意离开,想要跟在秦淮这个免费导游身边。
    秦淮的讲解通俗易懂,而且自然而然,随手拈来,没有半点背文案的生涩感。
    是因为对玉器理解到一定程度了之后的解说。故而显得与众不同。
    “再看第三件,剑玉饰。就是装在青铜剑握把处的装饰品,中间有菱形孔,可让剑插入,一般是严丝合缝的,雕琢难度非常高,是权利的象征。
    仔细看玉器上的纹饰,有两种。其中一种叫蟠(pan)虺(hui)纹,就是古代的一种毒蛇蜷曲起来。
    另外一种叫卷云纹,十年前奥运会的祥云纹,就是脱胎于这种纹理。”
    秦淮一边在笔记本上画出两种纹饰,一边举起来讲解。
    众游客恍然大悟,凑过来近看。
    这一看,有些观察力敏锐的游客发现了一些端倪。
    貌似,秦淮笔记本上的速画和展橱里的实物尺寸一模一样?
    就好像从展橱里拓印出来的一般。
    “你看这位专家笔记本上的画,和展橱里面的尺寸是不是一模一样?是我眼花了还是?”
    有游客小声议论。
    “真是!你没说之前只是单纯觉得画得十分逼真,现在对比了一番,笔记本上的画,完全就是烙印下来的一般。”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比两者的差距,纷纷惊呼了起来。
    反正凭肉眼是看不出任何尺寸上的差距,就连上面的蟠虺纹、卷云纹分布位置,似乎都没有半点偏差……
    咦?唐馆长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忍不住好奇心大起:“秦先生,你不会是按原比例画的罢?!”
    唐馆长轻轻咳嗽两声,问出了所有游客的疑惑。
    “当然,只有原比例才能最完美的保真。”
    秦淮一脸的理所当然,这难道也有问题吗?搞不懂唐馆长为什么会突然发问。
    “不不不,你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是,你都没用直尺等工具,就这么确定你手绘没有半点误差吗?”
    唐馆长很郁闷,秦淮似乎和他不在一个频道聊天。
    “哦,你是这个意思啊。误差当然有一点,但只在一两毫米之间。”
    “嘶”
    后方游客们和馆长都倒洗了一口凉气,秦淮不像是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专家,这么说一定八九不离十了,然而,这种事情,怎么听都有些离谱。
    他们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了……
    “我信了三分,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不完全相信,除非亲自测量。”
    唐馆长还真就不信秦淮的邪,精密的小直尺这种基本工具,他随身携带着,遂掏出来在秦淮眼前晃了晃。
    毕竟他任职的可是一个考究的职业。
    “保证精确,这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三个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