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水楼》第七章 考古学家

    -----湘西-----
    到达湘西自治州已是中午。
    傅晓城带着程安安吃了几样本地土特菜。
    湘西外婆菜、血粑鸭、豆鼓蒸排骨、枞菌小炒肉、湘西酸汤。
    全都是下饭菜伴随一点点微微辣,程安安吃的也颇开心。
    茶饱饭足。
    开车路过一家二手书店,傅晓城下车买了2册泛黄的湘西州志和保靖县志,叫程安安在车上翻看保靖溪北镇做些笔记。
    车子驶入保靖县内。
    坐标:东经109,北纬28。
    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部。
    ---------------------------------------------------
    -----湘西.溪北镇-----
    到达溪北镇上已是下午15:00。
    小镇距离县城2小时车程。
    位居县城东部,海拔高度500米左右,地势平坦。
    镇上以土家族人居多。
    东西边各有1个码头。
    “水上丝绸之路”的酉水河穿流而过。
    风景优美,三面环水。
    一幢幢吊脚楼排列在河边。
    楼座倒映在清流之中。
    轻舟驶在水面,鸬鹚在水中觅食。
    水波荡漾,渔舟轻唱。
    丁丁翠鸟低翔高飞。
    傅晓城在一家客栈办理住宿放下行囊。
    程安安前台问了老板娘,得知师叔名号玄清子在镇上颇有名。
    他住在西北边,转过几条街道便到了。
    经过一段青石子铺的路。
    玄清子居住的是幢木制的平地起吊式三层吊脚楼。
    小青瓦盖顶,坐西向东将正屋建在平地上,屋基前低后高,呈虎坐形,一半陆地,另一半悬空,杉木大柱支撑将厢房抬起,柱上可见八卦和太极图,楼底搁置农具,楼上有绕楼曲廊,雕栏扶手花格窗,廊中一大排长凳。
    楼边栽种了几棵梨树,1棵杨桃树,1个个胖嘟嘟的杨桃挂在树上。
    傅晓城将车停在楼房外。
    一位身穿无领滚边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的老人下楼。
    此人便是师叔玄清子。
    身高和老师傅差不多。
    他身形精瘦,戴副黑色圆框眼镜,具书香气质,肤色白晰,国字脸,白眉高鼻圆眼,双目炯炯有神。
    傅晓城迎上前,行作揖礼:“师叔好。”
    玄清子回礼,道:“晓城,几年未见,越来越有你爷爷年轻时的风范,气宇不凡啊,师兄可好?”
    傅晓城面露腼腆之色,说:“师傅一切都好,时常念起您呢。”
    程安安侧头看他神态,难得一见,觉得好笑。
    玄清子看着站在傅晓城旁边的程安安,问:“这位姑娘是....”
    程安安作揖行礼:“师叔,我是程安安。”
    玄清子看她举止大方得体,五官天庭饱满、田宅宫开阔、眼神清澈,将来必是个贤内助。
    再看这次她与晓城两人同行,心想应是好事将近,心中不免欢喜。
    连声道:“好好好。”
    师叔将两人带上楼。
    傅晓城未见师叔母身影,问:“师叔母呢?”
    师叔回应:“她去隔壁青草镇上教染布了,后天下午才回来。”
    在堂屋左侧四方矮桌、矮凳坐下。
    大青石砌边的四方形火塘上,架了铁三脚架炉烧着柴火。
    炉上一只小锅,锅中水正烧着。
    水开后师叔将水装入水壶内,却不急着泡茶。
    等开水稍凉后,才投入茶叶。
    用凤凰三点头冲入温开水泡茶,给每人倒了杯茶。
    傅晓城喝了一口,心情舒展,眼带笑意道:“师叔手炒的黄金茶,这么多年还是这么鲜。”
    师叔满心欢喜。
    程安安好奇这是什么茶,端起茶杯细闻,香气清新,喝了一口,茶汤柔和,鲜爽,甜度很高,不由感叹:“像鸡汤味一样鲜。”
    师叔听闻,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赞:“安安才是品茶高手啊!”
    程安安脸红。
    傅晓城拿出师傅给的草药和药丸交给师叔,并从背包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个铃铛,说:“师叔,师傅让我拿来问您,见过这铃铛吗?”
    这是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形金铃铛。
    顶端有一个圆孔系着一段金链。
    铃铛呈球状。
    球状面上镂空雕刻着图腾花纹。
    肉眼看图案雕的比较复杂。
    师叔进屋拿了放大镜出来,看了片刻,说:“这是明朝早期制作的,用当时最流行的镂空工艺雕刻而成。”
    是明朝古董?
    程安安惊讶。
    傅晓城问:“师叔您看是来自于哪个地方的铃铛?”
    “还不能确定来自哪里,看它顶端有个细小图形,像家族族徽,极大可能是世代传下来的,”师叔放下手中的铃铛,疑惑问他:“你们从哪里得来的?
    傅晓城解释:“这是师傅从曹爷爷家的小孙子身上取下来的。”
    师叔听说是曹姓,想到多年的好友,问:“你说的是曹善财?”
    傅晓城给师叔续茶,继续说:“是的,曹启旺是他小孙子,小名叫旺仔。
    去年到湘西待了1个月,也是怪了,回家后昏睡不醒。
    曹爷爷到武当山请师傅下山为他治病,他人醒过来后忘记了大部分事情。
    师傅发现他身上铃铛有蹊跷,取下后和爷爷们一起研究,也查不出这铃铛来自哪里,所以特地让我拿过来给您帮鉴查。”
    师叔拿起铃铛摇了摇,感觉声音似乎不一样:“嗯,刚才我看了很久,确实有些古怪,你们先坐,我去找工具。”
    师叔起身上3楼。
    程安安悄声问傅晓城:“怎么我不知道铃铛这件事?”
    傅晓城说:“前几天师傅拿给我,我也才知道的。”
    程安安看着盒子里的铃铛,发自内心的敬佩:“师叔好厉害啊,一看就懂。”
    “师叔以前是考古界的。”
    “他和师傅是同一派吗?”
    傅晓城原本不想说,抵不过程安安的追问,道:“说来话长,师叔年轻时跟队到神农架考古遇难,师傅正巧在山上采草药救了师叔一命,后来师叔拜师傅的爷爷为师,成了不出家的火居道士。”
    “这么说,师叔也是师公徒弟,道行和师傅是一样了?”
    “各有所长,师叔擅文、太极剑。”
    片刻,师叔捧着一个木雕盒子走进来,3层的翻转盒子,像变形金钢变身似的,打开就成了一个小型工作架台。
    工具虽繁多,却摆放整齐。
    傅晓城帮抬了盏台灯过来。
    刚连上插头没几分钟便停电了。
    师叔手上的工作只能暂停。
    傅晓城检查总闸,发现线路跳闸。
    师叔才记起来,这楼的线路已安装了多年未更换过。
    平时他过的是半隐居生活。
    早睡早起,烧水做饭用的是柴火。
    极少用电子产品,电话一年没打几个。
    看着天色渐暗,也到晚饭时间了。
    征得师叔同意,三人一起步行到餐馆用餐。
    餐馆食材新鲜,大锅翻炒,上菜速度极快,腊肉炒笋、凉拌松花皮蛋、片片鱼、板栗煨鸡、枸杞子煲猪手、油麦菜。
    结账时老板看是玄清子带来的熟人,给打了折。
    饭后送师叔回去,师叔留2人住宿,傅晓城说已找了客栈住宿,且程安安是未婚女子多有不便,等师母回来再商议。
    第2天,早餐吃的是镇上有名的老谭保靖米粉。
    店面占30平米,9点钟食客较多,很多人慕名而来。
    粉条外形较粗,Q弹,有嚼头,将油、秘制佐料入碗底,粉条入水煮好直接倒入。
    傅晓城浇上一点点潲子,洒上姜、葱、配料,另加了2个煎蛋,将2大碗粉条端到程安安面前,说:“吃完后先去师叔家。”
    “好的。”
    程安安递了双筷子给傅晓城,将自己碗里的葱花挑了出来,粉条味道实在美味,连吃了2碗。
    开车到了师叔家。
    师叔给他们泡了壶茶说:“昨晚睡前我突然想起,这铃铛上的图腾很像以前在一本书上见到的,趁现在光线好,我要上书房找找。”
    然后拿了放大镜上了3楼。
    傅晓城计划给整座房子更换新的线路和电闸。
    丈量了大概需要的材料,便开车出去采购。
    程安安则留下帮师叔一起找书。
    这座房子在修建时,3楼是特意挑高建的,看来是为了这占据一层楼的书房而建的。
    书房正中置了2张办公桌,1张常规鉴定文物的工作架台。
    四面墙内陷式书架,每扇书墙均有一个高低落错的窗台,洒入室的光线很足。
    书籍分类像图书馆,按范围主要分为3大块。
    东、南方向收藏的是专业性图书。
    西面是少数民族图书。
    北面收藏的是综合性图书,2个移动梯。
    师叔站在移动梯上左右两边移动。
    每拿一本书快速翻页,落书回柜,动作一气呵成。
    程安安问:“师叔,要找的是什么书?”
    “一本记录明朝家族族徽的书,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线装书,临摹的。”
    师叔又翻了一本丢回柜内。
    这里的线装书占了70%,字体各式各样,有隶书、行楷、篆书、草书、还有极少见的甲骨文。
    程安安坐在地板上一本本的查找。
    翻到一本讲唐朝农业种植生存的线装书,看了一眼便停不下来。
    慢慢挪到了书房外的长廊凳子上,倚靠栏杆而座。
    傅晓城拿着电线上楼梯看到的正是这番情景。
    在走廊上看书入了迷,有人上楼,她也没发觉,这厮的警觉性也忒低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