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从种田开始》二百四十章义士远在千里外,骗子近在五步内

    夜里,长山县县令正在和计吏清点军械粮草。一个小兵忽然跑来道:“大人,城外来了个人,自称是您故交南八,特来见您。我们把他绑了带来了。”
    “南八?”县令一愣,而又又喜又怒道:“真叫南八?”
    “是,说是您在老家的旧交。”
    “快,请进来……不,人在哪儿?”
    县令和小兵一路小跑到门外,当瞧到那人之后,县令欢喜道:“老八子,真是你吗?”
    “燕蘑菇,是我。”那人动了动。
    “真是好久不见啊。”说着燕县令扭头骂一旁的士兵,“谁让你们绑了的?还不快解开!”
    “唉哟,慢点。”南八笑地说,“可以啊,你这士兵调教的好。都很警觉,还搜了我的身。”
    “唉,军情紧急,不得不如此。你怎么跑来了?”燕县令有些不好意思道。
    “能不来吗?京城里的流言都听得我心惊,所以我安顿好家人后就立即来了。只是这道路都被叛军占领,后来我的马都死了,这才现在到。”南八抖了抖身子,整理衣服。
    “辛苦了,来,里边说。”燕县令请道。
    两人在屋里坐下之后,燕县令有些愧疚道:“你不远千里来我这儿,可是我却连口酒水都没有。唉!”
    “别说这个,我来这里不是为喝酒的。说吧,你有什么打算?”南八面色凝重道。
    “我能有什么打算呢?还好城小,敌人不重视,只派了三千人马来,不然我坚持不到现在。眼下要入冬了,可能休兵,或许能喘口气。说起来,外边的局势如何?”燕县令关切道。
    “不太好。贼人有备,又裹挟甚重,朝廷调了三路大军前来平叛,只是不占天时,贼人又熟悉地理,吃了一些小亏,现在在橙乡北边的于江和蜈蚣岭那一带对峙。你呀,指望不上了。”南八叹了口气。
    “我倒是无所谓,长山县百姓也无所惧,只是山南四郡这百万百姓被如此祸害,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啊。说起来,朝廷这三路大军是谁率领的?又有多少兵马?”燕县令殷切地问。
    “东边洪文棣,据说有五万多兵马,北边周飞岳,据说有七万多人马,还有那个狗肉将军,据说也有五万人马。你放心,朝廷如此多人马,即使乌滕这个贼人真有十万大军,明年开春后,也必然要灰飞烟灭啊!更何况还不一定有十万。”南八宽慰老友。
    燕县令喟然:“但愿如此。”
    但他很清楚朝廷的尿性和地方将军们的把戏,这里边有七成是真的就好了,加上吃空饷,半路拉进来的民夫,真正能打的怕是只有七八万。比较幸运的是贼人这边也是差不多,都是抓了壮丁充数,不然就自己这个小县城,三千训练有素的士卒怎么可能两个月了还只是损坏了一点城墙。
    抛开国家大事,燕县令对南八说道:“你这一个人来,弟妹和阿飞在京城可有依靠?那帮跟着你讨生活的人又如何?”
    “我不是说了嘛,我早安顿好他们了。这事儿不用你操心,倒是你,嫂子多病,阿玉又年幼,她们如今?”南八询问道。
    “一切都好。明早你可以见见她们,说起来也有三年没见了吧。”燕县令笑道。
    “嗯,是有三年了。说起来你做这个县令也有两年多了吧。”南八算了算日子。
    “有了啊,真希望我明年能按时离任。”燕县令摇摇头笑道。
    “会的。”南八朗声。
    四面边声连角起,京城公卿听软语。
    高克明婉拒了左大人的邀请,坚决不去随他去向某位宰府贺寿。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想在寿礼上出风头,扬起名声,那得压到多少自幼读书的饱学之士。自己不能一直拿老师的作品来抄袭,那样一辈子都不会有长进的。
    左大人那边呢,并没有因为高克明的拒绝而生气,反而以为这小子是不喜这样的形式,打算自立自强,沉心学习,明年靠自己的实力一鸣惊人。甚至在事后还特意吩咐左姝箐,以后没事不要干扰高克明的学业;这让小姑娘很不满。
    “公子,抱歉,家里就只有这些,食物粗糙,不知道您吃不吃得惯。”王五姐有些忐忑。
    “这很好,闻着很香啊。来,你也坐。对了,现在能喝酒吗?给自己也倒上。”高克明说道。
    “不了,慈念师傅说,我三个月内都不要饮酒。您和小姐先吃,厨房那边还需要我帮忙。”王五姐推辞道。
    “忙什么呢?菜不是都齐了?”高克明佯怒道。
    “是笙笙姑娘那边,还要给她熬粥。”王五姐解释道。
    “哦,那快去。”高克明点点头。
    王五姐答应一声,而后离开。
    “那屈姑娘,允常师傅,咱们几个先动筷子?”高克明环顾左右。
    “好,高公子先请。”
    “高公子请。”
    高克明动筷子后,旁边的几人才开始夹菜。
    虽然食不言,寝不语是大户人家的家训。但高克明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加上今天来就是为了探望探望这些人,顺便聊一聊,所以就毫无形象地边吃边说。
    “是吗?屈姑娘擅长琴艺啊,正好,我有这个学习的打算,之后找你来学。不过我可不送束脩啊。”高克明说这些活跃气氛的话。
    “这倒是无所谓,只是我连琴和琴谱都没有,高公子想学,我怕是无法教授啊。”屈姑娘客气道。
    “这个不急,眼下我还是以读书为重。之后有空,咱们一起去京城的几个市场瞧瞧。”高克明说道。
    “全听公子的。”屈姑娘说道。
    “诶,这是什么话。屈姑娘,你这习惯要改改。我不是什么真公子,你也不是歌伎女婢。你要是身子不好,养到明年咱们再出门都行。”高克明笑着说道。
    “我倒是盼望现在就出门,这些天一直在屋里都憋坏了。只是高公子你没时间啊。”屈姑娘轻松道。
    “屈姑娘是想出去,我可是不想走了。这两天跟着师傅、师尊满京城地走,草鞋都要磨坏了。”允常也活跃气氛。
    “所以你就今天偷懒,没跟慈念师傅去明光宫?我可是听说,那里有不少得道之人,除了你们道教的,还有四方各派的大师。”高克明笑着问。
    “不,是师父他们坐而论道。我辈分太低,没资格去。加上今天王大哥要买米买面,我得帮他。”允常解释道。
    “确实,他一个人受了伤,不好搬东西。这样,我有一匹马,平日里也没人照顾。如今寄存在你们这里,也不需要太费事照顾,早晚喂他吃草喝水就行。平时出门你们也可以骑乘,或者用它来搬东西。”高克明说着,正好这时候王五姐端着粥盆进来了,高克明就顺便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高公子让我帮忙照顾马,那是我的荣幸。只是这骑乘驼货,平日我们也没什么事,我看还是不用了。”王五姐笑着说道。
    “嗯,马没事还是要跑跑的,不然不行。骑乘一下无所谓。”高克明现在有点微醺。
    “既然高公子这么说了,你就答应吧。”屈姑娘也在一旁劝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应下了,只是希望高公子之后不要怪我把马喂得太廋。”王五姐说道。
    “哈哈,不会不会。”高克明笑道。
    于是第二天,左姝箐就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墨麒麟。
    在酒酣耳热之后,高克明漫步在街道上,感受这京城午后太阳的温暖。而后一个农夫打扮的老头与他擦肩而过。
    高克明突然愣了一下,觉得在哪见过这个老农,可是又想不起来。
    算了,不去管他了。高克明继续在街巷中漫步。
    而与高克明错过之后,老头脚步不停,在行走了一段距离后,敲开了一家人的大门,闪身进去。
    “爹?怎么样?”年轻人问道。
    “不行啊,现在的人,真是一年比一年猴精。人家只要京城这几大庙宇道观的师傅,我看是混不进去。”老农打扮的人说。
    “要不咱在下乡吧?这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估计死的人又不会少,去念个经什么的,虽然发不了大财,也能骗个小钱。”年轻人说道。
    “要是不为了大钱,当初我下山当什么骗子?在山上当一辈子道士不好?每天有人主动送钱上门,比乞丐还容易。”老者不满道。
    但他随后又说:“看吧。要是之后一个月找不到什么好营生,我就带上你下乡。你把你那件道袍收拾干净了。”
    “是。”年轻人回答道。
    “但是这段时间,不要松懈,盯着那些金银匠和几大珠宝行,这买卖才是好买卖。一个假金子换银,咱们就能白得三四十两;至于珠宝更不用说,一次买卖就抵得上寻常人家做工三年。”
    “是。”年轻人觉得很羞愧,都是自己的原因,才让家里陷入如此困境。
    说话间,老农就把自己的行头脱了,之后又洗涤一番,换上了一身华贵的道袍。借着身子一直,衣服一展,神情间竟然展现出一种仙气,整个人看着仙风道骨,颇像得道高人。
    “杜行首祈福求子的盛会我参加不了,就去京城的道观里转转,看看有谁刚来或是要走。你也留心点,不然这个冬天咱们不好过。”老者吩咐道。
    年轻人点点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