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从种田开始》第七十九章 入门考核

    二月的天亮的很晚,高克明却起得很早。华家小子早就跑去书院读书了,今日的早饭,是高克明自己去客栈一楼前堂吃的。
    饭后高克明回到自己的屋子,又一次清点了一下考校要用到的笔墨纸砚。想翻开书卷看看,又觉得什么也看不进去,干脆合上书卷,瘫倒在席子上,哼哼了两声,瞬间又爬起来,想再翻开书,却又犹豫。最后低声骂道:“%¥#……&,我连人都杀过,还怕什么书院的考校吗?我就不信了,我自己竖着进去,难不成还会横着被人抬出来吗?”
    当下整理了衣服,拿起装文房四宝的包裹,摸了摸身上的钱袋,而后呼了一口气,嘴里低声嘟囔了一句:“乌拉。”
    去客栈后院,和小厮打了声招呼,高克明牵出了黑麒麟,由于现在时间还算早,加之高克明还在城里,所以,他就这么牵着马儿默默向城门走去。
    路过一个巷子口,高克明听到两种声音。
    “宝儿写字可要认真些,娘听说这书院的夫子和郭先生不一样,很是注重书法。”一个略微苍老的声音说道。
    “娘,你都安顿了几遍了。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写的像鬼画符一样。”似乎是一个少年无奈的声音。
    “直筱,你要照顾好少爷啊,我听说这几天春暖花开,山里边的野兽又出来了,你们去书院的路上要注意一些啊。”声音中满是忧虑。
    “夫人放心,我在牛车上放了短棒,寻常畜生靠近不得。而且书院虽然在山上,可是碧螺山人烟不算稀少,不会有事的。”中气十足的声音。
    “娘,我走了啊。”
    “去吧,记得早点回来,要是沙夫子能看上你的文章,记得谦虚,别太傲气了。”妇人又说道。
    “好,我争取考入天字阁!”少年的声音多了一种活力。
    这大概就是人世间的温情吧,虽然唠唠叨叨,让人有些烦躁,但是好歹还有个关爱你的人。如今只是短暂的一日分离,少年们觉得没什么,若是读书之后数日,数月,乃至数年呢?这人世间的苦涩滋味,总得让年长的一代去咀嚼,有些人上边没有长辈,某些滋味就只能自己去品。有时候,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倒是另外一种悲哀。
    不过,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那无可奈何之下,是某些人唯一的出路,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希望。不想刀口舔血,不想一辈子被人呼来喝去,那就踏进那座大门,那个帝王的圈套吧,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谁说圈套中的英雄会被他人左右命运呢?
    高克明出了城,上马,轻轻拍了拍墨麒麟。而后向前方出发。
    虽然只是过来数日,但春风的和煦为这山林染了几分色彩,高克明不再是在灰蒙蒙之中前行,而是穿梭于五彩之间。加上天边那抹绚丽的朝霞,高克明俨然是行走在画卷之中。
    不过,这诗情画意在那翠林修竹的尽头便戛然而止,古朴肃穆的书院让高克明稍微轻松的心情又有些紧张起来。
    下马进了书院后,高克明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他来得有点早,以至于书院除了他还没有一个前来参与入山门考校的学子。不过好在子衿书院早就有所准备,提前布置了几处屋子做考场,又有年长的学子在书院门口引导,所以高克明才不至于太无聊。
    将文房四宝扔在某张桌案上的高克明,和屋中的前辈聊天。
    “既然你先我入学,又年长于我,干脆,我就称呼你为学长,如何?”高克明说道。
    “也行吧,不过书院称学长,一般都是称学舍之长,或许你会来我们学舍住宿也说不定呢。”青年笑着说。
    “要真是那样,可是说明咱们缘分不浅啊。”高克明也是微笑。
    “释沙教不是说过吗,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们在此交谈,想来也是前世结下的善缘啊。”青年也是打趣。
    秃头教,自己待的那几个道观可是没说它好话的人啊,没想到这秃头教也挺有趣啊。
    “来了,随便找个位置坐下,主持考校先生一会就到。到时候怎么做,他会吩咐的。对了,茅房在西南侧的院子里,要是内急,你可以去那儿解决。这有水缸,要是没拿水筒,可以从这儿取水化墨。还有,桌子上有个座位竹牌,你们写姓名住址时,把那个座位号也写上。”青年说着就上前迎接新到的另外几人,向他们告知该知道的一些事情。
    青年忙起来,高克明就闲下来了。他百无聊赖,又不能做些轻浮事情,以防给书院的教习先生留下坏印象,只得规规矩矩端坐。看看左右,那几个学子也是,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翻看带来的书卷,或者像自己一样左顾右盼。
    “元昊,我这儿人满了,你下次把人带去亮孟、广旭那边去吧。”门口的青年说道。
    “行,真是没想到啊,经过初试,还剩下这么多人,比咱们往年都多啊。”屋外的人说道。
    “听说新增会试,还要新增考试,那些人都急了,我瞧着年龄小的人来了不少。说不定这里边就有你我的竞争对手啊。”青年小声说。
    “我看未必,就说这屋里几十人过会试容易,想像咱们一样进京,来年赶考,怕是不可能。最多走个过场,说不定,咱们也只是走个过场,当初的惇丰前辈不也是蹉跎了三年才勉强中了吗。这科举,没那么简单。”屋外的人也小声回答。
    不知过了多久,总算来了一位绛袍先生,和高克明聊天的那位青年向先生行礼,而后退到一边。
    那先生留着一撮山羊胡,眯着眼睛,神色严肃,嘴巴微张:“诸位学子都是经过初试考校出来的,学业水平自然是信得过。不过,各位也知道,子衿书院算得上是凤冀郡最好的书院,所以还要再次笔试,考校,光会背书,那是读死书,做不了学问,文学之道有六,知文韵,做文章,筹策数,鉴古今,论礼义,治经学。今日,沙夫子便亲自出题,考校诸位,能者,留下;有所不足者,还需回去再多加练习基础,切不可好高骛远。那么,诸生,一个小时的时间,准备答题吧。”
    什么?之前还有一次考校吗?高克明有点懵,自己这是直接跳过初试进入复试了吗?陈曹司的面子真好使啊,想想觉得好开心啊。这就是勇大眼那臭小子说的衙门有人好办事吗?这特权真的是——太爽了啊!
    人们从来不会讨厌特权,只恨特权不归属自己。大姚某个故行宫是先王曾居住之地,进出之人皆不得骑马坐车,某个歌伎不知死活,仗着自己是某位留守的相好,不但坐车进入,还让画师画了一幅图。传出去民情沸腾,监察官吏大怒,先代皇帝更是怒不可遏。将歌伎处死,官员革职,涉案的人员永不叙用。可是没过几年,当初检举的官吏成了故行宫的主官之后就私下坐车进出。所以,正义这东西,从来都只是工具,不是道理。特权这东西,都是没有的人才会反对。
    享受了特权的高克明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看着青年替先生发下的纸张,眉头渐渐皱起来了。
    试卷上的题目并不多,一共六道。和那位先生说的文学之道有六相对应。不过这六六大顺,并不意味着题目好做。第一题知文韵,算是最好做的,一共十个字,进行训诂。这是小学,基础扎实的人做好八九个是没什么问题的。第二个做文章也容易,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写一篇诗。第三个对于高克明来说就有点难了,居然是算方圆规矩,虽然草原上老师教过他这计然筹策,不过他天生就不是那块材料,就好比拿榆树去做房梁,完全不适合。第四个,鉴古今就更难了,要是说华夷明辨,精忠报国之类的,高克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草原上,老师私底下没少给他灌输这些东西,甚至他有了逃跑回来的念头,这种思想在其中也是起了不少作用。不过,要写的不是这,而是以史为鉴经,可以知兴替的一些东西。到了第五个论礼义,对于高克明反倒简单了,毕竟他老师最擅长的就是这个,这只是书院的入山门考校,高克明拾人牙慧也足够用了。第六个治经学颇有些微妙,有点像曾经的明经,补充经文,然后阐述经文的意思,自己对经文的理解,以及经文在实际中的运用。对于最后一题,高克明还是有些把握的,就像他在燕止郡听那些学子们闲聊总结的一样,这种题目,问的不是你对经文的理解,而是先贤对经文的理解。就像上官对某个事情表态之后,询问众人的意见,要的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佐证上官这个态度正确的理由。答这种题目,三分背诵,三分抄袭,剩下的四分才是自由发挥,这自由发挥也要引用借鉴,不然一个臭小子的信口雌黄,是得不到什么认可的。经学这种微言大义的东西,怎么允许毛都没长齐的人置喙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