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从种田开始》第七十四章 书山有人好行路

    子衿书院在卫辛城西南处约十里的碧螺山半山腰,卫水从山脚不远处流过。书院附近还有一座神庙,百姓祭拜九天玄狐,香火也颇为旺盛,不过它并不在官府的案册之中,也就是官府口中的淫祠。离山河稍微远的地方是一片树林,据说是属于卫辛城某位大户的私产,没有樵夫能擅自砍伐,所以春末盛夏时期郁郁葱葱,长势良好,可惜现在是早春,还是一片秃枝光桠。树林旁边,是广阔的农田,已经有勤劳的农人在田间劳作了。
    子衿书院的建立时间并不是很长,是沙大儒多年前为官失意,告老致仕后和曾经的平阳县令李茂荃一起创办,后来李茂荃再度出仕,病死南方,这书院便由沙大儒一人支持。算算日子,创立已有十九年,沙大儒独立支撑也有十二年之久了。对于人来说很久,对于书院,还是之前的话,不是很久——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鹤鸣书院创立已经将近一个甲子了。不过嘛,两个书院目前还是平分秋色,主要是鹤鸣书院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近些年的先生和大儒都是些贡生身份的,连进士都不算,而子衿书院的大儒和先生都是科举场上真刀真枪杀出来的进士,最差的也是贡生,这就让人们在选择时候,不由地偏向子衿书院一些;当然,读书不能太功利了,虽然大家都更想学考试的东西,但是,经典的东西也需要好好琢磨,在学问方面,明显历史更悠久的鹤鸣书院要强一些。而近些年的乡试会试,二者中举的人数还是没有多拉开,大抵相当,而偏偏头名往往都不是两家书院的,这就让人更加难以分辨哪家书院更好。
    当然,高克明从祝大哥那儿知道的这些消息对现在的他并没有太多影响,要是没有陈曹司的书信的话,恐怕两家书院他哪家都进不去。
    到了山门,高克明栓了马,然后在门房老头一脸不耐烦的表情中说明来意。
    “行,先等着,我通报王先生,真是的又是一个……”老头也不管高克明是否尴尬,就当着面小声嘀咕。
    什么又一个?来找沙夫子的吗?高克明一个待着的时候不禁胡思乱想。是不是就像那个祝大哥说的,不少人都打算托关系进入书院,然后在今年秋天的会试中搏一个前程?这样书院是不是很反感?来请求的人多了,是不是陈曹司的书信和面子也不好使了呢?自己的学业确实不怎么样,要是真考试,十有八九会落选,那时候该怎么办?
    关心则乱,饶是高克明剿匪的时候杀人不眨眼,这时候也是忧心忡忡。还好门房没让他多待,不一会老头就回来了,一挥手,示意高克明跟他走。之后两人七拐八拐,绕过几间屋子,穿过小院和花园,来到一个草堂前。
    “进去吧。”老头依旧不怎么客气。
    高克明点点头,算是礼貌地回复了,而后踏入草堂。
    说是草堂,实际上只有部分是茅草,其他地方还是上好的木料建造的的,而且内部陈设并不简陋,进门是个绘有梅兰竹的纸屏风,右侧两个刷了油漆的小木柱,上面是一副简单的对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后边靠窗的位置是个桌子,上边有株青绿的盆景,看着煞是喜人。屋子另一侧是一个书架,摆放着不少书籍。而更远处挂着一幅书法作品,由于高克明的艺术造诣有限,他只能认出是筋骨有劲的千锤体楷书,内容是什么,他就不知道了。书画作品下边,是一位端坐的褐色长袍男子,普通的士人包头巾,面色微红,眉毛粗短,脸上似乎还有些不快?
    “学生高克明拜见前辈。”不管什么,进庙门先拜神。高克明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现在是有求于人,一定要谦虚礼貌。
    “高克明,燕止郡来的,陈畅洁的侄子是吧。”男子语气平淡。
    “是,晚辈有志于学业,家中长辈推荐我来子衿书院,说沙夫子德高望重,博学笃行,我听了很是仰慕,所以也想拜在夫子门下。前些日子家中长辈的书信已经寄来了,想必夫子已经收到了。”高克明恭顺地说道。
    “是的,夫子已经收到了,并且已经嘱咐我们了。你是陈畅洁的侄子,不算是外人,按理说,书院是可以直接收下你。但是,你也知道,子衿书院算得上是卫辛,乃至凤冀郡最好的书院,加上今年要考会试,所以有无数人挤破头想把他们子弟送进来,和沙夫子攀得上交情的也有很多,如果开了一个坏头,后边的事情就难办了,所以即使夫子想让你直接留下,但我们也得让你先走一个过场,好让那些人知道你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另外,夫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人不分亲疏远近,都兼爱,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所以,于公于私,你都要参加一个入山门的考校,我想,这么说,你能理解吧。”男子开门见山说道。
    “自然。”高克明点点头,“不过,晚辈前来求学,是因为自身不足,不知道咱们书院这个考校是如何的呢?若是太难的话,挑选那些天资卓绝的人,晚辈怕是有些为难。”
    “这个你无须担心,我们办学这么久,自然有分寸。你放心好了,不是那种给皇帝贺寿,非要弄神童的,寻常勤勉上进的人也能通过考校。”男子说道。
    男子的话没说全,寻常勤勉上进的人是也能通过,不过他们是没多少机会得到沙夫子亲自传授的,只有那些天资卓绝,考入天字阁的学子,才能有幸得到沙夫子的亲自传授,其他学子,最多一起听些“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学习修身养性,如何为人。
    “如此便好,对了,我还不知道先生名讳。”高克明客气地说。
    “哦,本人姓王,同辈称我彤彝,你叫我王先生便好。”男子回道。
    “王先生,家中长辈有交代,让我代他问候沙夫子,不知什么时候能见到夫子?”高克明说道。对于这个开门见山,而且脸上也没多少笑容的家伙,高克明保持了足够的尊敬和客气,但这并不代表高克明想和他多说。
    王彤彝不以为意,说道:“最近夫子很是忙碌,怕抽不出多少时间,如果你想拜会的话,还是等到招收新学子之后吧,那时候书院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夫子应该有空。”
    这样啊,自己怀里还有一封陈曹司写的书信,按曹司的吩咐,是要当面呈递的,不为什么小心思,就为沙夫子能对自己有个印象。
    “那不知道何时开始考校学子?学子们又是何时入学?”高克明问道。
    “下月初三统一考校,今年和往年一样,都是文章和诗作各一篇。还有几天,你可以好好准备一下。当日就会有结果,之后初七入学,入学之前后,你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准备。”王彤彝干脆竹筒倒豆子,把高克明要准备的事情都说了一遍,省得他再问,也避免之后有麻烦。
    “……要准备的大致就这些,你既然是孤身一人前来,更要多加注意。”毕竟是沙夫子亲自吩咐过得,虽然这几日饱受各种人情轰炸,王彤彝还是保持理性,叮嘱少年。
    “感谢先生教导,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事情。”高克明感觉略微有点头大,进书院读书的事情看来已经有了九成把握,不过这琐事也有很多啊,衣服,书籍,被褥其他日用品等等,还有给墨麒麟找个住处。
    “若是无事,你便先回去读书吧,记得初三早上十时赶来便可。我待会还有个约好的客人,恐怕咱们不能多谈了。”王彤彝下逐客令。
    高克明想了想,自己好像确实没什么事了,而且这个王先生刻板无趣,公事公办,自己也不想在这儿多待,早走也好,自己行礼还在城里客栈老板那儿寄存着,早点赶回去能进城,不用空租屋子。
    当下也是痛快回答,而后离开。
    送走高克明后,王彤彝并没有松口气。这些天,和他打交道的都是这些人,一会儿要来的,也是其中之一,对于他们,既不能一口回绝,又要坚持原则,维系情面的前提下还要保证以后一定优先,同时合理的有条件的收入某些人,避免其他人知晓。简而言之,这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干不好很容易让沙夫子失望,让其他几个先生笑话,让和书院关系不错的一些人家产生隔阂,同时也让书院的名声受损。当然,风险和机遇并存,如果做好了,自然是有很多好处,比如继承夫子的衣钵,将书院发扬光大。王彤彝能做招收考校的应酬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不过,前途虽然光明,但是道路确实是很曲折,这几天的经历让他有种心力憔悴的感觉,非要形容的话,就是痛并快乐着。具体的经历是怎样的,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只有王彤彝见高克明时的表现,或许这已经说明他有些疲倦,对于小辈已经不想再虚与委蛇了。直接公事公办,快速解决问题,很可能是他现在真正的想法。
    “王先生,外边来了一位锦袍短须人,自称邢蕊,说和您有约。”在书院先生面前,老头还是保持了应有的尊重。
    “哦,快请……对了,伙房有火吗?你去弄盆火来。”王彤彝起身,从书架旁边拿起茶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