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从种田开始》第六十四章 初一定计

    “哟,克明,你怎么这么早就来我这儿了?”陈曹司笑着说。
    “恭贺新禧。”高克明行礼。
    “恭贺新禧。不过我这儿可没红包给你,吃了没,我这儿还有饺子呢,羊肉萝卜馅的。”陈曹司说道。
    “在青松观已经吃了,吃饱喝足之后才到您这儿拜年,您不会怪罪我吧。”高克明笑着说。
    “你这孩子,哪的话。你这么早来看我,我开心还来不及呢。”陈曹司装作嗔怒。
    “那就好,我想这今天上午大家都会去郡守府拜年,所以就先到您这儿来,先给您拜年,之后大家一起去郡守府。”高克明说道。
    “那好,等我一会,我喝碗热汤,换个衣服。”陈曹司说道。
    “不急,咱们去早了郡守大人也未必起来。”高克明坐到一边。
    “说起来你们这些人今天又能领一笔贺新钱啊。”陈曹司喝了一口汤,说道。
    “您不是说,每人最多二三十文吗?”
    “怎么,还嫌少?我们这些做曹司的都领不到。再说了,这是郡守自掏腰包,咱们郡府上下百十来号衙役文吏,算下来他要花几两银子呢。”陈曹司说道。
    “自然不是,白得的铜钱高兴也来不及。不过听说这规矩是模仿宫里的?”高克明说道。
    “对,先是京城,正月初一文武百官一起到皇城向皇上祝贺,皇上赐下财物;后来各州郡也学起了这一套,通常由地方之长来做,为的是添点喜气。不过我们这些做官的就算了,平时俸禄也比你们高,和郡守也是同僚,总不好意思白拿。”陈曹司说着就到旁边屋子换衣服。
    不一会儿,陈曹司就穿着官服出来,和高克明一起往郡府衙门走去,二人边走边聊。
    “嗯,年纪虽小,志气却不小,这很好。”陈曹司颔首。
    “可是现在我还是没个头绪。”高克明边走边说。
    “万事开头难。眼下倒是有个机会,不过需要你舍弃这个九死一生拿命换来的这个捕头职务。”陈曹司看了高克明一眼,“听说去年冬天皇上喜得一子,打算今年新增乡试、会试,如果这位殿下没有早夭,序了年齿,想必明年陛下一定会再增一恩科。如果你放弃了这个捕头职务,好好学习八个月,说不定今年的会试你就能过,运气好了,明年参加考试也不是不可能。”
    “不是还有一个乡试吗?”高克明疑惑问道。
    陈曹司看了看左右,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州郡曹吏每年都有向郡守大人举荐贤才的名额,这些名额就相当于秀才的身份,可以直接参与会试。而郡守大人也有向朝廷推荐贤才的一两个名额,这些名额就相当于贡生的资格,可以参加考试。”
    高克明赶紧点头,心中想道:陈曹司的意思是如果我愿意,他今年就举荐我?真是如此,那就厚恩难报了。
    陈曹司说道:“除了这条路,还有一条路,就是举荐入学。虽然好,但是不太适合你。州郡从仪择良家子年满十八品貌优良,学业精通,入学太府,非常之人,年岁不满亦可入之。每次恩科,太府学子占三成。不过太府虽然及第人数多,也有不少博学鸿儒,但风气自由,管教不管学,不适合你这样经学基础薄弱,目标是中举的人,如果游学的话,倒是个好去处。而且地处京都,不少王公子弟,导致私底下物欲横流,攀比之风盛行,还有部分人喜欢清谈玄学,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你一个少年,处在那种环境下,很难保持清醒,加之京城物价昂贵,和你年岁相近的人又喜欢风花雪月,要是没个长辈督促你,我怕你是要毁了。”
    “听着确实不适合我去,不过曹司您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高克明有点好奇。
    “谁还没个年轻时候。”陈曹司嘿嘿一笑。
    “那您和我说说这京城的事儿呗。我除了那几个驿卒,还听见过从京城回来的人讲故事呢?”高克明说道。
    “没什么好讲的,花花世界,眼看比听别人讲有意思多了。等你考过会试,以后自然有机会去京城。”陈曹司说道。
    “那您说,我该去哪安心读书呢?”高克明问道。
    “这么快就决定了?”陈曹司有点惊讶。
    “没有,只是之前不也问过您这些事吗?趁今天问清楚,然后想好了,早做决定。事情拖得太迟,总归是不好的。”高克明说道。
    “也是,读书要趁早。黑发勤学,白首不悔。郡城里的那些私塾你就不用想了,都是些会试都没过的秀才开的,跟他们学,你只能打个基础,最多把经学的内容倒背如流。而且咱们燕止郡地处边塞,文教不昌,只有当年大儒桓公在时,才出了几个才子。你多少也算有点基础,要学的话倒是可以到咱们南边的凤冀郡,它那里有个地方叫卫辛,有位大儒在那开了个子衿书院,我和那位大儒多少有点交情,可以将你送进去,不过进去之后,你一切要靠自己。据说里边分为天地玄黄四个学阁,只有天字学阁才有机会得到大儒亲传,其他三个,都是弟子和朋友代传。其间差距,可想而知。如果你得到这位大儒的亲自传授,想来不单是通过今年的会试,明年的考试都有三成的把握。”陈曹司说道。
    “听着倒是可以,只不过这其中花费?”高克明有点担心。俗话说,一文钱一文货,有大儒坐镇,这书院想来收费不低;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可以让自己抱的大腿,不知道来回的路费和在那里的花费是多少。
    “你这孩子,有志于学习,担心这个干吗?我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可以帮你。”陈曹司说道。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对于一个忠义善良知恩图报的孩子,陈曹司自然是十分欣赏,而且也乐得帮助晚辈。
    “这不太好吧,之前那么多事情都麻烦您了。”高克明口是心非。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还想着你要上进一些,给我家伯皓做个表率。而且你要是心里不安的话,权当借贷,日后归还便好。再说现在说这些还有点早,你不是还没做好决定吗?”陈曹司笑着安抚道。
    高克明点头称是。
    “文学之道,科举之路,艰难啊。作为过来人,我要提醒你,这条路孤独而又困苦。既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又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既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学会博采众长。先生是尊长和领路人,但也是堵塞你向其他大家学习的拦路石;要仔细琢磨遣词造句,也要不拘泥于字句。既要有功利之心,也不能完全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古人说得好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你要多想想,这条路究竟要不要走。我看得出来,你志不在戎机,但是从军确实是你当前最好的一条路,不问出身,敢打敢拼即可,即使不在边军,到了中原腹地,凭你的本事最后做个偏将也不难。”陈曹司说道。
    高克明点点头。这么多天的了解后,他已经不是当初的愣头青了,大致知道这科举究竟是什么样的了。就自己想要参与的,听起来最好的经学科举,已经不是万里挑一,而是百万里挑一。大姚那么多读书人,每三年才选一百多人,这是多么苛刻地挑选啊。对此高克明没有抱太大希望,他想考的是会试,相比于考试,会试容易了许多,是真正的万里挑一,比百万里挑一容易了许多。自己有进士老师打的底子,如果再跟一位好的老师学习一两年,应该是比较容易考过的。再不济,多学三五年,二十出头总能过了吧。
    到时候一来有剿匪的功绩,二来有功名在身,想来去京城走一遭,见识一下应该不怎么难,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留在京城。之后能奋斗成什么样,那就全看造化了。
    “哟,陈曹司,高捕头,早啊!恭贺新禧!”一个男子的声音打断了高克明的思索。
    “勇大眼啊!恭贺新禧!”
    “恭贺新禧!”陈曹司淡淡说道。
    “怎么没和赵丰一起走?你俩不是住得近吗?”高克明问道。
    “他们全家去他哥那儿守岁了,今儿我只能一个人走。”勇大眼说道。
    “哟,老陈,恭贺新禧!”到了衙门口,一个文吏迎面走了行礼祝福。
    “老吴,恭贺新禧,来的挺早啊。”陈曹司笑道。
    “吴曹司,恭贺新禧。”高克明和勇大眼齐声说道。
    “二位也是,恭贺新禧。”吴曹司礼貌性回答,然后又和陈曹司聊天。
    几人鱼贯进入衙门。
    大堂里曹司文吏们站一堆聊天,衙役捕快们站一起聊天,众人等着郡守到来。
    没让众人等太久,郡守就从后堂出来,和众人互相问候之后,拿出一堆红包,让几个捕头发给众文吏衙役,之后又说了一番勉励的话,便和众人告辞,离开了。
    送走郡守之后,大家也就各自散了,回去走访亲友。高克明孑然一身,只能再回他借宿的青松观,补个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