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重回2006》第四百零八章 好评如潮

    《我能说》正在上映,按照目前的形势,票房过2亿没问题,3亿有点难。
    只不过,评价倒是真的很不错,看得出,影评人很看好这部电影。
    这样的电影,本来就有一个很强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催泪。
    感人至深的电影,往往就能够得到高分、好评,当然,前提是你的催泪润物细无声。
    大众点评高达91分,而专业点评,同样高达86分。
    说实话,这样的电影很少见,不只是观众买单,就连影评人也非常看好。
    要知道,很多时候,观众喜欢的都是大片,都是热闹的电影。
    而影评人,拥有一定的素养,更喜欢的是能够表达深刻意义,甚至发人深省的电影。
    —————
    而电影《我能说》中,有温情、有感动,更有心疼。
    怜惜弱者,关怀妇孺,这本就是人类的共性,无关普通观众和专业影评人。
    “看完挺难受的,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
    “电影题材中少有的“慰安妇”电影,它最棒的就是以商业片形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在网络上,我们抨击日军侵华的时候,总会引用这段历史,可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又有多少人?
    如果我们只是把这当做我们口诛笔伐、当作我们发泄的工具,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听说,天明影视还在拍一部相同题材的纪录片,以前纪录片在我眼里:那玩意能看?可是这一次,我一定回去看一看!”
    “一部让人后半程哭着看完的电影,舒敞成功的转型之作。”
    ……
    至于在专业的影评人眼里,这也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毕竟金雉奖最佳导演,陈力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相较于原时空的作品,没有过度的艺片的气息。
    可以说,在艺片的结合上,远比原时空做的要好。
    真要拍商业片,说实话,没必要,天明影视不差这么一部商业片。
    更何况,以陈力的性格,对于纯粹的商业片,也不会有太多兴趣。
    真要是纯粹的商业片,专业影评人未必能看得上,说不定还会狂喷。
    然而,无论是网络上,还有传统媒体上,评价都相当不错。
    专业影评人木卫,就写下了这么一篇机具代表性的影评。
    《我能说》——一部让你无话可说的电影。
    一部不冲欧洲三大,不买肉,不执着于刻画穷山恶水,也没有深刻揭露人性的电影,竟然得到了86分。
    要知道,这可是专业影评人评分,而不是粉丝、影迷也能参与的评分。
    每一位打分的电影人,甚至是观众,都是拥有大量阅片量,以及专业素养的人。
    这样的分数打高了?不,我觉得打低了。
    要知道,国内的高分电影,或者说,冲着欧洲国际大奖去的电影,都不是这种类型的。
    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欧洲人喜欢的华国电影,必须有三种东西:农村、人性和女人。
    而这,一度也成为了诸多导演的追求,凡是文艺电影,都有这些东西。
    就好像,没有这些东西,就算不得好电影,就不被人认同。
    然而今天,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好似一股清流,注入其中。
    ……
    电影的前半段,其实一直在铺垫,在展现人物性格。
    虽然偶尔有那么几段小喜剧调节氛闻,整体还是有那么点枯燥。
    可是,看到满墙壁的英文笔记,那一瞬间,真的有点心酸。
    大家都学习过英语,可以这么说,对于那些从小没接触过英语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痛苦。
    对我们都是如此,更何况这么一大把年纪的老人家。
    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在不断的学习,老人们同样如此。
    可现在的人,看到老人也在学习,竟然会莫名其妙的发笑。
    其实老人家的学习,和我们没什么不一样的,真要说不一样,那也是他们比我们更有坚持之心。
    ……
    整部电影的精髓其实是在这里:
    哪怕被全世界抛弃;
    哪怕孤身一人,独自承受孤独;
    哪怕内心已经是千疮百孔,只能独自承受痛苦;
    李玉芬依旧保持一颗充满阳光的灵魂。
    ————
    不只是木卫,还有大量的影评人,也给出了非常不错的评价。
    除了这部电影偏文艺片,不可能收割太多票房,影响不到其他电影。
    毕竟,天明影视被针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被针对还不习惯。
    为了抢占票房市场,自然是手段各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这部电影的质量,的确也让影评人称赞。
    首周末8800万票的,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相较于投资来说。
    这样的电影,能够收回成本,甚至小赚一笔就行,更重要的是拿奖。
    拿奖,那也至少是明年的事,只不过,明年没什么大奖可以争。
    毕竟金雉奖和千花奖一年一换,而千花奖的地位,实在是有点不被人重视。
    虽然千花奖被京圈把控,只不过呢,这样的控制也不是无孔不入。
    说到底,周明也是燕京人,本身就算是京圈的拉人范围。
    只不过呢,当年的他,崛起和发家,跟京圈没有半点关心。
    所以,他虽然也知道京圈,可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接触。
    想了想,周明还是一个电话拨通张彬,倒不是张彬本事大,而是和他比较熟。
    真要是本事大,那自然是韩三爷,甚至是电影局,更能影响到电影奖。
    只不过呢,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到时候也好出手。
    “张哥,来了?”
    “周明,怎么了?该不会是《长城》有事?”
    眼看着就要看退休了,韩山平对于《长城》尤其是看重。
    如今,好不容易争取了半年时间,也就是说,《长城》上映以前,他仍然是华影董事长。
    如果《长城》的成绩不错,那么这半年时间,有可能变成一年,甚至两年;可要是成绩不行,估计半年后真就人走茶凉。
    作为老部下,跟着韩山平爬上来的张彬,同样非常紧张,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