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清初年》分节阅读_134

    集结完毕,物资也都一一到位,吴襄高喊一声:“出!”队伍终于通过往两边缓缓打开的城门,望关外的各个明军战略据点开拔而去。
    正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尤其在这关外,几乎一马平川的地形,根本挡不住寒风凛冽,放眼四望,白雪皑皑,每走一步都要忍受着刀子刮脸的感觉,听脚下那嘎吱嘎吱令人齿酸的声响。
    “大家小心些,别踩到了雪洼,注意轮子!”吴襄作为主将,时不时就要呼喝几声,鞭策着兵士度行进。
    听了周围兵士的一些对话,苏浅兰才知道,每年这个时候,却是居住在边境一带的明朝百姓最易遭受蒙古部族袭击劫掠的时刻。那些明军言语间都是毫不客气的把蒙古人称为鞑子,目为强盗,咒骂的同时,也都在祈祷着别遇到大股的蒙军。
    苏浅兰默默地听着,心下却是黯然。北地苦寒,蒙人多过着游牧生活,不善耕作,那样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到了冬季就有可能大批死人,如是不来劫掠汉人的粮草财物,蒙古的牧民又怎样熬过冬季?如使蒙古民族给养充足,生存有靠,谁愿意冒着风雪四处打劫?
    又想起中原汉人历来都有过拨银子抚赏北方民族以求和平共处的习惯,可惜这银子总是在蒙古的强势部落之中便被瓜分得七七八八,能最终落到贫苦部民手里头的不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的战争没有,小的劫掠行为还是时有生。
    生的次数多了,汉人自然生怨,而对蒙人来说,也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哪年汉人自己的日子也难过,拨不出岁赏来了,明蒙之间又会生大战,反反复复,终成积恨。
    汉、唐、宋、明,都是差不多的对北政策,征战、和亲、岁赏,尝试过很多解决之道,全都收效甚微。
    到了清代。用的是和亲加岁赏,说到底,都是在用汉人的财富来救济北方苦寒之地,据说每年国库里拨过去的救济银子,都不在少数,结果所谓的康乾盛世,国库的银根其实并不充裕。
    唉!想这些东西做什么?苏浅兰甩甩脑袋,她觉得自己并没有能力改变这些东西。等将来金蒙汉成了一家,科技向前展到了一定的时候,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眼前所见的民族仇恨,几百年后不过是历史云烟,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人,哪里还会兵刃相加。
    不知不觉间,接连经过了好几个关隘,前面终于出现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李家堡。
    远远的看见那座小小矮城,众人都松了口气,为此行的顺利庆幸不已,等进了那李家堡放下最后一批物资,大家便可回程了!
    跟蒙克对望了一眼,苏浅兰微微一笑,眼底藏着些许惆怅无奈。穿成蒙女,注定了她无法自在地在明朝生活下去。可就算穿成了明女,她难道又能适应这个时代女性饱受束缚的生活了么?
    穿越并不是一场喜剧,也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自己出生的那个时代,才是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苏浅兰如是轻叹。
    蒙克倒是挺高兴,即便他没有咧着嘴的傻笑,旁人还是能从他脸上看出他的浓浓笑意。
    李家堡有守军四百多人,为的是王把总。他见了吴襄这个锦州总兵竟然亲自到来,受宠若惊,好不惶恐。吴襄没有心思跟他纠缠,移交了物资,便带着苏浅兰和蒙克从南城门径直到了北城门。
    “苏姑娘!”吴襄趁无人注意,小声对苏浅兰说道:“待会我找个借口,让你们二人暂时留在此地。等到有鞑子兵来进犯时,你们便可以混在军中冲杀出城,自行逃离了!”
    苏浅兰点点头,表示会意。这时她就站在城头上,跟着吴襄一起往外看,可以看得到城外白雪覆盖的山林和拗口。不过这时城门却是紧闭着的,她和蒙克若此时离开的话实在招眼,不利于行。只能像吴襄说的那样,等小股蒙人来犯,随军杀出城去,才好趁机离去。
    刚被支开了一小会的王把总这时又走了回来。吴襄便开口问他:“最近几日可有鞑子前来进犯?”
    “除夕前还有过一波,贼人为数不多,被咱们打退,就没再来了!”王把总摇摇头:“还好那次只是附近的一些猎户遭了殃。”
    “哦?”吴襄有点意外,这种连续十几二十几天都没有敌人来抢掠的情况,倒是极不多见。
    正说话间,底下城门外忽然狼狈奔来一骑。远远的便向着城头挥动小旗子。王把总一看,忙命人开门放进,转头对吴襄解释:“那是我们的探子,看他样子,似乎有什么不对!”
    那探子被引上城头,脸色白,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大人!东边关隘五里半遭敌袭!对方人数在两千左右,五里半已岌岌可危!另有千人,正往李家堡而来!”
    王把总一惊,转头望向吴襄。想不到敌人连续多日不来,一来便是大股的人马。他在李家堡的这几百号人,守城可是紧张了。
    吴襄向苏浅兰望了一眼,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对方不过分了千人来攻李家堡,他带来的兵士加李家堡原有的人马,可是过千人,正好先守后反攻!敌人不知他们城中骤然多了整倍的人,等他们守过一阵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