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个拥抱》第4节

    而这个pbl上课模式是原本准备教这门课的人确定的。
    对,没错,就是庄辰。
    在电梯里听到有学生说这门课原本是庄辰来上的第二天,宋瑾就找了个借口去教务处,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下,确认了这门课原来的主人。
    走出教务处,在通往实验室的人行道上,一阵寒风吹来,道路两旁,挂在树杈上的几片枯黄的叶子簌簌落下,正好有一片落在了宋瑾头上,她面无表情的扯下头顶的树叶,对着这脆黄的梧桐叶,生无可恋。
    ***
    又到了周二,闹钟响了,宋瑾趴在床上,半边脸埋在枕头里,迷糊着眼,捞过手机,看了眼时间,不到七点,昨晚两点才睡,抓着头发,哀嚎一声,艰难爬起来。
    先赶忙去厨房煮咖啡,然后开始洗漱。吃完早餐,喝完咖啡,化了个淡妆压一下黑眼圈,出门。
    电梯到了一层,她一边慢走着,一边低头检查包里的东西,钱包、u盘、电脑、手机、钥匙,一堆杂物。好在她经常背的这款品牌水桶包容积够大。
    塞下这么多东西后,这个包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桶”。从远处看,真的就像是背着个椭圆形的水桶。
    徐瑶很喜欢宋瑾这个包包,也想买来着,不过听说了价格之后,就默默缩回来想剁的手。
    楼栋大厅还比较暖和,但突然感受到一股冷空气,宋瑾下意识抬头,余光只瞟到一个人影晃过。
    离大门还有几米远,这股冷空气应该就是刚才擦肩而过的这个人从室外带进来的。好像有点眼熟,不过她没多想,继续向前走着。
    到了教室,她寻思了一下,开始挪动桌椅,提前到教室的学生问了她要怎么布置之后,跟着她一起摆弄。最终教室的桌椅被摆成了一个方形,这样大家看到的就不再是坐在前面的人的后脑勺了。这样更有利于交流与讨论。
    八点整,开始上课,这个时候陆续有学生踩点进来。宋瑾跟学生们闲聊了五分钟,看人到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上课。
    “上周布置的关于抑郁症发病的社会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这个议题,大家都准备了吧,我们先聊一下怎样的环境因素会导致抑郁症。”宋瑾站在课桌外围说到。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有心理素质。”有学生概括性的说到。
    宋瑾点头:“嗯,大体是这几方面,其他同学能补充一些,说得稍微具体点吗?”
    “家庭环境这个很重要,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会让人持续低落。而家庭环境其实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比如不爱交流或经历了不幸遭遇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性格内向孤僻,适应性差等。”一个学生补充。
    “这里说的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了。但我认为相比原生家庭,社会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可能更大。”有学生说到。
    “对,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毕业、工作、住房、婚恋、经济、生育、养老、人际交往等等,都是压力来源。”
    接着又有一些学生进行了补充,有些学生甚至拿自己和周围人举例。
    宋瑾在一边听着,没插话。
    过了会,有人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是经历了失业或者分手等打击的人,有人会患有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患抑郁症?除去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他人像是被点醒了一样,都停下来,纷纷转头看向宋瑾。
    宋瑾转身,走向讲台,夹起一只粉笔,写下了一个单词“rumination”。
    “关于刚才这个问题,目前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rumination,思维反刍。反刍就是把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继续反复咀嚼。这种现象在牛、羊等动物很常见。”
    “按照这个形象的说法,思维反刍是指人们在经历了失业、离婚等负性生活事件后,会自发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宋瑾讲完这些停顿下来。
    这时有人已经查到资料,举手发言,“就是有些人会对消极的生活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比如‘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当这种情况失控时,思维就像陷入沼泽,不可自拔,这样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宋瑾沉吟了会,“嗯,但思维反刍带来的不全是负面影响。反刍思维其实是强大的自我防患意识的体现。正确运用反刍思维,比如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然后进行自我调整就会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
    下一秒她很严肃地说,“但通常情况下,思维反刍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特别是人们进行自我聚焦,将注意力放在负面感受上,把自己孤立起来,沉浸在负面思考中。”
    “所以目前临床上,把反刍思维纳为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易感因子 。”
    宋瑾说完,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那关于思维反刍,现在有没有相对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来说明?还是说这个理论只是根据抑郁症的特征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
    “已经有在人身上的一些脑电研究,目前研究表明与思维反刍相关的主要是内侧前额叶和后侧扣带回这两个脑区。大家先记住这两个脑区,后面会陆续提到它们与抑郁症的关系。”宋瑾说完,指了指头发顶前部和中后部的位置,用来说明这两个脑区的位置。
    “老师,对于思维反刍有没有对应的治疗办法?这个应该不是吃药就能解决的吧?”
    “目前研究认为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改善这个现象。后面讲治疗措施的时候我们会详细讨论。”宋瑾沉着地回。
    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已经用电脑在数据库里检索了一些相关文献,并下载下来,宋瑾让他们把相关文献发到微信群中,后续她根据情况再补充文献。
    关于这个方面后续又讨论了一会,气氛比较轻松,大家也很随意,有人查文献,有人在小声交流,还有人边吃零食边用手机看群里的文件。
    更有意思的是,宋瑾的目光在某位同学的零食上停留了两秒,学生发现后,挠挠头,不好意思说,“老师,早上起晚了,没来得及赶去食堂。我想用零食补充一□□力。”
    “没事,吃吧。”宋瑾说。
    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20多岁了,宋瑾不会要求他们正襟危坐地听课。而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宋瑾上课没那么多要求,就越发随意了。
    “谢谢。不过老师,您要吃么?我手上这款黄瓜味的薯片味道很棒。”这个学生说完,朝宋瑾举起薯片袋。
    宋瑾笑着摆手,“不用。这里顺道说一下,抑郁症患者的食欲会改变。说到这里,哪位同学帮忙总结一下抑郁症有代表性的特征和分类?”
    有人举起手,“我来总结。抑郁症的症状主要有显着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食欲改变、睡眠障碍,严重的时候会有认知功能受损、躯体症状,如木僵状态、幻觉甚至自/残、自/杀倾向等。”
    宋瑾听完后提醒,“但心情低落、沮丧甚至抑郁并不等同于抑郁症。目前区分不开心与抑郁症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刚才提到的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就要引起重视了。”
    “根据程度轻重,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另外还可以分为躁郁症也就是双向情感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隐匿性抑郁症、非典型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另外一名学生补充。
    眼见讨论方向要跑偏,宋瑾及时拉了回来。这是pbl课程的一个缺点,就是讨论的东西可能因为会发散,不够系统,偏离既定的主题。这点宋瑾考虑到了,所以她一直在把控现场的讨论焦点。
    “接下来讨论一下抑郁症的遗传因素。”
    宋瑾的话音刚落下,就有人起来回答,显然是做了准备,“首先要明确,抑郁症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家属关系越亲近,血缘关系越密切,患病率越高,而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宋瑾补充。
    接着又有人说到,“有研究显示,抑郁症的遗传发病率为35%。”
    “……”
    最后讨论完,宋瑾拿出录音笔,“这里面有今天大家发言的录音,为了让大家形成更系统清晰的认识,有没有同学愿意帮忙将今天讨论的重点整理成文字?”
    有几名学生举手,宋瑾把录音笔给了他们。
    布置了下次课的讨论方向后,这堂课结束。有学生过来继续跟宋瑾讨论了一会。
    等她收拾完东西,走到门边,视线里突然冒出来一袋薯片,她顿住。
    “老师,我知道你想吃,现在出了教室,你不用顾忌自己的身份了。这袋薯片送给你。”之前在课堂上吃薯片的那位稍微有点胖乎乎的女孩举着薯片说到。
    宋瑾笑着说,“所以你上课到底带了多少袋薯片?”
    “这不是起晚了,随手在零食箱里抓了几袋就匆忙出门了么?”
    宋瑾笑出声,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抬腕看了眼手表,“薯片你自己吃,我还有点事,先走了。下次课见。”
    结果这名学生打定主意要送这袋薯片,地把薯片塞进了宋瑾的水桶包里,转身就跑了。
    宋瑾无奈地笑了笑。她确实要赶往下一个场所。刚才耽误了点时间,这会过去估计会迟到,她加紧脚步,迈着大步,快速赶路。
    ***
    到了室外,呼呼刮着大风,真是有种要把人卷走的气势。本来想跑来着,这会逆着寒风,像是在她面前织了厚厚一层网,每走一步都像是用力推开这层阻碍,实在跑不起来。
    踩着点到了会场门口,整个人都快被吹成傻子了。手弯成鸡爪状,理了理头发。
    走到后门处,轻轻压下门把手,猫着腰,小心推门,谁知道这老旧的破门发出很大的“吱吱吱”的声音。
    这下好了,迟到被抓了个现行。
    而且只迟到了一分钟。
    这个时候低下头,硬着头皮进去也就过去了。
    但是前面会场正中央,正在讲话的人突然停下来了,宋瑾下意识抬起头,对上了这个人的眼睛。画面像是被按了暂停键,两人对看了五秒。
    宋瑾错愕的瞪大眼睛,接着脸就垮下来了。
    呵,冤家路窄。
    等等,刚才那双眼睛是什么意思?还有那拧着的眉头。
    ——是对没有时间观念的她的鄙视?
    ——是对打断他说话的一种怨念?
    这短暂的几秒像是多米诺骨牌,按下了在场各位脖子上的按钮。大家以为进来了不得了的人物,整个会场的人都自动转头看向宋瑾所在的位置。
    于是庄辰再次让她成为了人群的焦点,而且这些人是她的领导、同事和学生。
    宋瑾想着等会议结束,她要去刨个坑。至于是埋她本人还是埋庄辰,她还没想好。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1】
    作者:好想唱一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宋瑾:…并不想。
    【小剧场2】
    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两人都埋了?”(超小声)
    宋瑾:“……”
    庄辰:“……”
    读者:撒花,全文卒。
    【本章参考文献】
    【1】christian otte,al,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 sep 15;2:16065.
    【2】j paul hamilton,al, depressive rumination, the default-mode work, and the dark matteribsp;neurosbsp;biologica/ aug 15;78(4):224-30.
    【3】huang yq, wang y, wang h,al. prevaleal disordersa: a cross-seal epidemiologica/ / mar;6(3):211-224.
    第4章
    这次来进行汇报的是国外一位知名学者,前段时间拿了一个很轰动的行业大奖,系里就向他发出了邀请。
    这位学者是庄辰的博士导师,正好庄辰前天回来了,系里就让他做了会议主持人。
    关于这些,宋瑾并不清楚。
    刚才庄辰是在用英文介绍学者的研究经历还有要汇报的主题。而宋瑾这个时候破门而入,才有了刚才这一幕。
    这个小插曲过后,会议正常进行。
    宋瑾稍稍弯腰致歉,随即找座位。系里的会议室不大,来听讲座的人很多,一眼看过去也没见到空位,不过看见徐瑶朝她招手,她尽量压低身体小心走过去。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