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后是大明》第五十九章 谁令骑马客京华(四)

    “回官家的话,家父姓曾讳德威,原为幽州刺史司马、卢龙军前军指挥使、衙内都虞候。”
    “嗯,此前我听稚儿和阿三说起过你,还有老四,也提起过你。说你在县尉职上的事,在内侍省阅武比试上的事。这两回,高太保和阿三的上表里,也满是你的名字。曾德威勇武耿直,怎么生了你这个奸猾的小子?”
    曾葆华低首垂手继续听着,脑子在不停地转动着,分析着官家话里的意思。
    稚儿是谁,阿三又是谁?阿三应该是李从珂李节帅。听说他小名叫李二十三,这世上能叫他阿三的也只有官家了。这样一联系,稚儿应该就是十五公主了。老四,应该是后来陪那个小兔兔公主一起来吃叫花鸡的四哥了。
    为什么官家会说自己老爹勇武耿直?难道这是自家老爹的人设?看样子做得十分成功哦。知父莫如子,老爹能在凶残狡诈的刘氏父子手里活蹦乱跳十几年,还身居要职,真是耿直,早就死翘翘了。
    还有,我怎么就狡诈了?官家,你是从哪点看出来的?
    “家父身处僻远之地,薄名能传进官家御耳,生为人子,臣下感恩淋涕!”曾葆华恭敬地问道。
    官家瞟了曾葆华一眼,继续说道:“当年我奉先皇之命,跟随周太师(周德威)讨伐刘守光,分兵攻取山后八军(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降伏了刘氏麾下第一猛将元行钦。一时得意洋洋,结果被你父以三千乡兵伏杀,只得退回了广边军。”
    “当时我惊问,幽燕还有如此猛将。元行钦便向我说起了你父的事迹,夸赞说你父的勇武军略远在他之上。只是生性耿直,难容于刘守光,早两年便辞官回故里了。这次应该是念及故主旧情,起兵相援。”
    “后来周太师攻克幽州,擒获刘氏父子,你父也引兵自回蓟州渔阳故里。我与周太师招揽你父,却被拒绝。后来周太师孤守幽州,多亏了你父在燕山结营牵制,否则的话,等不到我率兵进援了。只是后来,可惜了...”
    李嗣源长叹一声,不再多说了,“现在看来,你的勇武不在你父之下。既如此,曾葆华,你先到捧圣军做个指挥使吧,以左骐骥院使入直西班。嗯,你现在统领的是阿三的胡簶骑都,这样,我下诏将诸禁军中的契丹、奚人、吐谷浑骑兵再选五百,补入胡簶骑都。”
    “你父亲当年在燕山结营,被依为幽蓟长城,胡簶骑都就改名为燕山军吧。你以捧圣军指挥使兼领燕山军使。”
    曾葆华心里大喜,他不知道前面那两个官职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是后面这个官职就意味他能够真正地自领一军。官家开了这个金口,以后这燕山军就是自己的部属了。这也是这个时代,上位者赏赐和笼络部下的手段之一。
    “臣下谢官家恩德!”
    “你父亲现在何处?”李嗣源摆摆手,继续问道。
    “回官家,家父与族人旧友在太行山猫爪山寨暂居。”曾葆华脑子飞速一转,老老实实地答道。
    瞄到官家脸上一点异色都没有,曾葆华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自己赌对了,官家早就知道内情了。
    “猫爪山寨。唉,‘今日的万缕英魂,昨日的半壁长城。’,燕山营的事,符公还是做得有些过了。是朝廷对不住燕山营,对不起你父。即如此,我叫中书拟诏,加授你父为光州刺史。下山来,到洛阳城来,安享几年清福。”
    “谢过官家大恩大德!”大喜过望的曾葆华连忙跪伏在地,行大礼道。
    “起来吧,起来吧。”官家连连摆手道,“对了,符公四子也在禁军中任职,你可不要与其置气。”
    “回官家的话,家父曾言,符公所行,也是为公。其职其位,不得不行。且符公已故,此恩怨已烟消云散,臣下不会与符四郎以私人恩怨而废公事。”
    “那就好。”
    官家又问了一些曾父的情况,听闻曾德威身体不佳,一到冬天就咳喘不已,忍不住唏嘘不已。
    果然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悲秋风伤逝去,容易心软啊。
    曾葆华一边回答着,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得失。今天在官家这里得到了不少好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官家要留自己留在他身边,继续在洛阳做官。
    这怎么行呢?自己留在洛阳,凶多吉少啊。哪天你老人家稍微眯下眼,安重诲就得把我捏死。
    找了一个机会,曾葆华小心地说道:“臣谢过官家圣恩,臣还是请求交完差事后,回河中镇复命。”
    “为何?”官家的语气似乎有些不善,吓得曾葆华后背的白毛汗都出来了。妈蛋,果真是伴君如伴虎,才一句话就翻脸了。
    “臣起于燕赵危地,颠沛河朔各地,几陷死地而侥存。皇觉寺蒙难,最为凶险。部属手足死伤殆尽,臣已抱绝死之心,幸得节帅救命。臣出身粗鄙,但也知忠信仁义。节帅活命之恩,不可不报。”
    “你只肯报活命大恩,却不念报效君上?”
    “臣不敢。臣乃粗鄙之人,略通武艺,除了悍勇和打仗也不知道其它的。官家乃天下共主,用的都是文韬武略,出将入相之大才。臣一粗鄙少年,不敢混迹于其中。节帅乃官家股肱之臣,奉诏出镇地方,安抚万民。臣在节帅麾下奔走,捕盗缉凶,驱马驾车,勉强效用。且官家与节帅父子同心,君臣一体,微臣事节帅不就是事君吗?”
    官家眯着眼睛,盯着曾葆华好一会,最后幽幽地说道:“你可真是个狡诈如狐的小子,也嘴尖牙利。果真不肯留下?”
    “请官家恕臣不领之罪!”
    “治你的罪也不留?”
    “天下皆颂官家圣明,定不会以此小事治微臣之罪。”
    “你小子!”官家呵斥了一句,然后默然无语。
    场面一度寂静,静到曾葆华心都跳出来了,差点就出口认错了。终于官家又开口了:“朕不日要东巡诸地,你且在驾前效用一段时间,等东巡回朝后再说其它。”
    “臣领命。”曾葆华连忙应道,内衣后背全湿了,额头上的汗也出来了。官家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自己要是还硬扛着不从,怕是要被官家从这楼上丢下去。
    他老人家不要面子的啊?
    只是官家为何要执意留我在御前?因为我的武艺?不大像,听李节帅的意思,朝中也有不少悍将猛士,官家御前身边不缺这样的人才啊。如果只是一时猎奇,看几眼就好了,为什么非要留自己在身边,而且还非要留自己在御前待一段时间。
    难道他想就近观察自己?
    如果是这样,那他心里到底是个什么盘算?最怪的是,留自己在御前,按照自己以前的身份,丢到禁军里历练些日子就好了。偏偏还要加左骐骥院使入直西班,虽然不大明白是什么品阶的官职,根据自己这段时间恶补的当朝官职知识,应该是宫禁宿卫军官,御前带刀侍卫那种。
    施加了这么多恩赐,只是想观察下自己?说不通啊。官家的想法,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啊。要是姚念千金在就好了,她那般聪慧,肯定能想得出。
    唉,有些想她了。
    “曾十三,我听说你枪术了得,你练的枪术叫什么?”官家突然又问道。
    “回官家的话,微臣练的名叫六合大枪,家传的枪法。”听官家提起另外的话题,曾葆华连忙打起精神应道着。
    “有何渊源?”
    官家这话问得有意思,不过曾葆华摸到其中含义了。
    古往今来,每门武艺都要找个或神秘或有名的创始人,再编一个传奇故事,这样才敢流传于世。否则就跟淫祠野庙一样,受香火都是鬼鬼祟祟的。
    “回官家的话,听族中故老说,家祖以前在秦州一带戍边,在原州平凉一带打仗时,救了一位道士,幸得传下这套枪法。说是由伏羲造就,内含河图洛书、先天八卦之精妙。实际上也就心、气、胆、手、步、眼六合为一。口诀曰: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官家也是好武之人,用心听了后赞叹道:“果然是精妙的枪术,听十三你所言,怕是在这上面下了十年功夫了?”
    “回官家的话,小的五岁起就跟着兄弟们练十二式架枪势,寒暑十二载,终得小成。”
    “难怪难怪!武艺确实要一番苦练才有根基,还需在沙场上生死历练过,才算得了真悟,当然了,还要有天赋,必不可少。”
    “官家英明,家父也苦练过这套枪术,只是束于天赋,一直未得长进,说句忤逆的话,家父勇武数倍于臣下,但枪术精妙却略有不及。”
    曾葆华借此机会把漏洞补上。自己这六合大枪,号称梦中得先祖传授所得。曾德威也练习过,只是那时他都二三十岁了,根基都打好了,再怎么练肯定练不过童子功的曾葆华。只是这话不说,外人绝对不知道。
    官家又问了一些曾葆华在幽蓟,随族人打仗,以及在太行山颠沛乞活的往事。
    他在各地都征战过,往往曾葆华一说起某个地方,他能接言几句,那里的地形如何,当时跟谁在那里干过仗。中间有几次说起李从珂,说若不是他,自己好几次就陷入险地了。
    谈了一个多时辰,有黄门禀告,内膳坊已经备好了午膳,问官家是否开宴?
    “朕与万年相谈甚欢,赐宴。另叫人奏乐,唤淑妃带美人们上楼来,起舞敬酒。”
    哦,官家,你一搞这个节目我就精神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