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武松传》第149章 战争的本质

    ***     梁王杀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并顺利攻下一岛后,停止了攻击。
    他派人持着自己的亲笔信去见太后,告知首战获胜的消息,用这种方式给太后吃了一颗定心丸。
    之后他马上去见段誉,亲自表达谢意。
    “大哥!”
    “兄弟!”
    二人一如当年结拜时一样,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四手相握时,充分感觉到了对方的信任。
    资治通鉴中有段名言,大意是任何东西,都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譬如狼熊虎豹,力气大,攻击力大,却不会飞。而柔弱的鸟,缺点一大堆,气力,没有攻击力,但是会飞。
    这段名言用来形容大理国的将士真是再贴切不过。大理国水战不行,骑战更不行,但山民居多,登山爬坡如履平地,步兵能力非常优秀。
    也就是,如果敌人以步兵和大理国的步兵相斗,大理国未必会吃多大亏。
    然而这一原则有个致命的缺陷,如果敌人用骑兵来攻他们的步兵,他们是非败不可。
    蒙古、金、南宋、西夏、西辽、吐蕃、回鹘皆有骑兵,只有大理国没有正规骑兵,正是因为这一缺陷,大理国才成了所有国家之中数一数二的弱国。
    你想发挥步兵优势,就势必得要求对方必须只用步兵,不许用骑兵,这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对方不可能听你的。
    所以一般情况下,大理国根本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而这次,日军从水路来袭,他们的破船上根本装载不了战马,只能从暹罗抢马。而那六岛,之所以易攻,正是因为它们是暹罗所有地盘中最贫瘠的,连人都缺,马就更缺。
    就这样,大理国的铁枪兵与日寇的砍刀肉博血战,段誉指挥得当,以区区三万精兵绊住日寇十五天,使之不能前进一步,待梁王大军与大理国精兵会合之时,日寇想要攻破金鏊岛,再以此为基地攻打暹罗王城的迷梦彻底粉碎。
    那么梁王为何在士气正旺,又有盟国友军相助,并且所有军师和战将一致主战之时,选择停攻呢?
    这里涉及一个特别复杂的战争策略问题,或者,我们应该称之为战争的本质。
    孙子兵法开篇便:兵者,诡道也。
    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又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卢俊义武功再怎么高强,不过一无谋匹夫,句不客气的话,没有梁王提携,他的一生注定埋没。
    闻焕章和朱武都是一流政客,一流谋略家,但他们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更不是合格的统帅。他们只能依人成事。梁国这棵大树,自梁王萌芽,亦自梁王开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帮梁王浇水。
    梁王不战,恰恰是因为此时他的眼光已经高过了所有手下。
    在以往的大战役中,子从未和各位看官叙这战争本质之事,而如今,梁王所面对的敌人已经不是再是误国奸臣,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并且还是以弱国击强国,那么关于战争的本质,就必须得从整体上详细清,要不然,以后发生的太多大事,都会让我们理不清头绪。
    不透战争的本质,你就根本不知道日后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你也不了解梁王此时为什么一定要停战。
    战争的出现,对任何民族都是一场悲剧。它是矛盾冲突爆发到极限,无论如何也化解不了之后必然会发生的产物。
    只要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必然会死人。只要你生在乱世,你不惹别人,别人也注定会打你。躲不掉,逃不了。
    梁王和大理国皇帝同为弱国领袖,梁王心怀大志,振兴图强,一心想要发展壮大,击败强敌,而大理国皇帝却只求自保。
    梁王策略得当,数次大战打出了威名,国内没人敢叛乱,外敌大举入侵之事,这是头一遭。
    而大理国内部叛乱无数,吐蕃和宋朝都瞧不起他,时思兼并。
    也就是,同为弱国,梁王打出了狠劲,打怕了很多敌人,逐渐成长为一头凶狼,而大理国却变成了待宰羔羊。
    战争,不是为了侵略,有时也是为了护国。像三国时诸葛亮以攻为守,便是此意。
    弱国打仗,以少胜多,以弱击强是永远避免不了的。谁让我方人少呢。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简单点。
    以敌军二字为代号,管他是蒙古还是大金还是日寇。
    我们先把数字点。
    梁国只有三人,对方有十人。大家不必惊讶,这是弱国图强之路上每次都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要大体假定梁国这二人的战斗力和敌军那十人战斗力相差无己。如果你直接派卢俊义、杨再兴、王进组队去秒杀十个普通敌兵,那明不了任何问题。主将不负责指挥战斗,却自降身价,沉沦到与兵械斗的地步,那么这样的狗屎军队没有不亡的。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三对十,有没有可能胜?
    我来告诉你,双方体力,武力都差不多的时候,硬打的话必败。
    但是如果这三人迅速猛砍两下,就快跑,然后不停的利用民宅、草地、斜坡、台阶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打掩护,作偷袭之用,一个个的解决追上来的敌人,那么想要取胜,是完有可能的,尽管这手段并不光彩。
    而我方选好时机,专挑窄地跑,让对方无法数人并排站立,只能有先有后的站立,那就更好了。只要有机会,就永远保持以三攻一的局面,慢慢蚕食掉敌军兵力。
    之后再跑,再打游击,或是屋顶,或是大树后,阴袭,背后捅黑刀,躲墙后绊他脚,什么招数都使上,既斗智又斗力,只要能杀光他们一半人,对方的意志力就肯定崩溃了。
    尽管他们仍然人数占优势,但他们还是会恐惧,也就是,我方实力其实并不强,只是敌军对我方的恐惧,助长了我方的强大。
    我方士气大涨,敌军士气大丧,继续玩阴的,慢慢就能磨死他们。
    当然,以上假设都是对方智力水平比不上我方军队的情况下。
    如果对方出了个跟韩信、诸葛武侯、李靖一样厉害的谋略家,那么我方这点伎俩就使不出去了,非但不能伤敌,反而还会被敌军歼。
    以上三对十的数字,清了,现在我们把它扩大。
    三百对三千。
    三千对三万。
    三万对三十万。
    怎么样,感觉到难度没有?
    三对十好,只管打仗,什么也不用管。不用吃饭,不用休息,无论胜负,估计最多有半个时辰也就打完了。
    而三万对三十万,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太多了。三万将士得支出多少军饷?每天要消耗多久粮食?他们的战马要吃掉多少草料?这三万人要怎么排兵布阵,才能不被敌军一下子吃掉?这么多人来自天南海北,怎么使用他们,他们才会心服服,甘心为你作战?怎么才能寻到最合适的战机,把这些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给敌军造成致命一击?他们中间有人生病了,怎样隔离才能保证不传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抓了一万俘虏,你怎么处置?杀光你只会招来更激烈的反抗,让自己这一方死伤更快,不杀的话,这一万人随时都是定时炸弹,让你后院起火……
    梁王一直以来,面对的都是这种困境。
    而现在梁王率军十二万,再加上段誉的兵,以及暹罗本土兵,人数上已经超过了日寇。
    那么梁王能不能啥也不管,把所有兵堆上去,和日寇拼个你死我活,拿人数堆死对方,就算完事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其智商恐怕比李逵也高不到哪去。
    你身为主帅,往后一躲就行了,轻易死不掉。将士们往前冲,然后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灭光日寇,然后自己死的只剩下二万人?然后你就可以大言不惭的,自己身为杰出领袖,打赢了这场战争?
    真要是那样的话,也不必抗金抗蒙了,没多久就会被卷土重来的日寇攻破暹罗,暹罗一失,济州和梁山离死也不远了。***
    全文,txt下载,全集txt下载,请记住138看书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