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武松传》说几件事,请大家务必花上五分钟时间看完,拜谢

    ♂? ,,
    1
    写这个文章之前,先放上一段名言:
    吾之作《金粉世家》也,初尝作此想,以为吾作,何如使人愿看吾书?继而更进一步思之,何如使人读吾之而有益?至今思之,此又何必?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兴至,略取一读,藉消磨其片刻之时光。而吾书所言,或又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是亦足矣。
    -----张恨水《金粉世家》序
    张大师所言,句句说到我心坎去了。
    我作《水浒武松传》,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打发无聊时间,并且能从本书中得到快乐。所以大家放心,我肯定只传播正能量,不写任何犯忌的东西。
    我尽量的在水浒故事的基础上,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但是能力有限,不敢保证没有纰漏。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个错字,班固作《汉书》时照抄,那个砸缸的家伙在作《资治通鉴》时,竟然又把《汉书》的这个错字照抄!
    大家看看,连这些光耀千古的史学大家都有犯错的时候,我这社会底层人又怎敢保证自己十十美?
    至于《水浒传》原书的漏洞,那就更是多了去了:
    比如,公孙胜的设定问题,这神棍既然能呼风唤雨,那么以后只要打仗就让他一个人单挑好几千人好了,何必还用其它好汉上战场?
    还有,林冲的武功是胜过秦明的,可是林冲单挑一位敌将的时候,打了半天打成平手,后来秦明单挑那位敌将,却很轻松将他击败。
    再有,小温侯吕方武功非常一般,到了后期却突然能和一流高手较量50回合,他的武功为什么突然进步这么快,书中没有任何交代。
    梁山军的行军路线,好几次都是弱智到了极限,绕了个大远。施大爷文采盖世,编故事的能力当世一绝,但他地理知识真是不咋地。
    更离谱的是,蓟州明明在辽国手中,杨雄身为宋人,却在蓟州当官,这不扯蛋吗?
    更有一桩常识,宋代的本位货币是铜钱,以贯为单位,一般花销是不用金银的,而《水浒传》却把金银当成了普通货币。
    然而这些错漏并不影响这本书的精彩,不是吗?
    《易中天品三国》说赤壁之战曹操20万人,其实应该是23万,而参战兵大约在十六七万左右(我通过家族长辈的关系,咨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很多位专家才得出此结论)。
    《鲍鹏山品水浒》说一贯钱等于1000文,其实宋末应该是770文,有时也按800文算,但唯独不按1000文算。
    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在他的著作《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第226页,倒数第三段“可见,王莽的政权,是受到相当多人拥戴的。那个本名刘秀,后来改名刘歆的国师,是刘氏宗亲,王莽的儿女亲家,也都支持王莽改朝换代。”这里他写错了,据《后汉书》记载,那个国师本名刘歆,后来改名刘秀。而不是本名刘秀,改名刘歆。
    金庸大师的也有漏洞,比如宋朝人念元朝的诗。
    总之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是绝对完美的。
    区区在下,与以上名流相差甚远,更不敢保证在这么长的文章之中没有半点纰漏,希望看官能带着“看书就是图个乐子”的心态来对待本文,不要过分的吹毛求疵。
    我使出最大努力,尽量往好写,尽我所能把我掌握的宋代知识部还原出来,力图展现一个多维度的宋朝。
    在此向各位看官鞠躬拜谢了。
    2
    我喜欢读书,读书多了,有时就会有提笔一叙的冲动。虽然我写的并不算多好,但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仍然很快乐。
    我在起点写的第一本书,叫《重生武松》,因为没经验,写的并不成熟。
    尽管数据不好,尽管看的人少,尽管笔力不够导致后期彻底把大纲写崩了,再加上事情特别多,工作特别忙,连带出国,一堆乱事,根本挤不出多少时间,但我仍然把它完本了。
    因为我很在意完本经验。
    只有彻底经历过一次创作,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到底在哪里。
    当初写《重生武松》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里写的不好,现在回过头一看,真他妈垃圾,真难为那些给我打赏、订阅、并写留言鼓励我写下去的善良读者们了,我心里特别愧疚,想起来都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从《重生武松》完本后,截止到今年,我把《宋史》、《元史》、《辽史》、《金史》、《国史大纲(宋朝篇)》《续资治通鉴》等宋代相关资料读完了。
    重新创作《水浒武松传》的时候,自我感觉,真是要比《重生武松》成熟太多了,简直把所有新人易犯的错误都避免了。
    当然,读书多并没什么了不起,更不代表一定能写好。老祖宗教育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这四字箴言,在下永不敢忘。
    我不敢说《水浒武松传》写的多好,但和我自己上一本书相比,我认为是巨大进步。
    至少读者之中,顶的人,远比喷的多。和上本书反过来了。
    3
    在起点数以百万计的作者中,太多的人喜欢写套路文。
    我不写。
    我只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不怕扑。
    读书和旅游是我最大的乐超,那么写书,我同样也感受到了这份快乐。
    我真诚感谢网友大汉冉闵等人每天帮我投推荐票。
    我真诚感谢网友自爱一人心等人在本书还没有推荐,数据极其平淡的时候打赏。当然,上了推荐后打赏的好汉也同样感谢。
    我真诚感谢老读者 z相钦给我这个新人这么高的评价:“大大的行文如行云流水,悬念反转都设置非常精巧,还有许多诙谐对话,好有意思。喜欢!”
    还有那么多收藏、写留言支持我的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请大家放心,本人一定完本,绝不太监!
    能不能写好网文,那是能力问题!
    肯不肯虚心学习,努力进步,那是态度问题!
    愿不愿考虑读者(不管是付费读者还是非付费读者)的感受,真正做到不太监,不烂笔,那是人品问题!
    说到这,我想和大家说说历史类网文的结尾问题。
    相比玄幻、灵异、都市、游戏、仙侠等题材,历史文的烂尾和太监频率,高居榜首,历史文几乎很难有把结局写的特别完美的。
    像《新宋》《水浒求生记》等佳作都不写结局,直接放弃,其实凭心而论,他们也有各自的苦衷。
    有时是笔力放的太飞,无论如何都收不回来了。
    而有的时候,则是无法处理网文与正史的矛盾。
    正史之中,悲剧甚多,这是网文读者所不喜的。而网文改变了很多悲剧,制造了很多爽点,固然是好事,但结局怎么收?
    敢瞎编,如果的文章狗屎不如,扑成渣,那也倒罢了。如果的影响力巨大,严重扭曲正史,放心,相关部门想办,分分钟的事。
    所以如何处理好结局,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我思考好几年,总算自作聪明的想出了一个两其美的办法,既不犯忌,又能不烂尾,尽量完美的写出结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4
    关于两本书的区别:
    《重生武松》从主角小时候写起,收将的章节占了书的三分之二。
    《水浒武松传》直接从武松打虎写起,没多久就上梁山当了老大,收将的情节要么删光,要么略写,总之绝对不用这个浪费篇幅。统领梁山之后,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之所以有这样的考量,是因为无论现代作者再怎么改写,也绝对不可能比水浒原书的收将情节更好看!
    特别是在第一本书完本后,我发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把收将情节写上二三百万字骗钱,是一种极端不要脸的行为!
    有了这个认识后,我立刻把《重生武松》的原大纲删去了五分之三,迅速写完收将,再加上建国称王之后的情节,文80多万字就结稿了。
    《重生武松》所有不好的地方,弃。但是这书虽然不好,却也是我当年呕心沥血,绞尽脑汁,逐字逐句认真写出来的,里面的一些极少数特别好的情节,和那些特别好的灵感,我会拿过来直接用,提前和大家说明。
    也就是说,两本书会有一小部分的重合,但是少到可以忽略。
    我是个认真的人,我是在认真写这本新作,所以绝不抱残守缺,而是锐意进取,为我喜爱的水浒故事添砖加瓦。
    5
    历史文最难写。
    历史本身太厚重,太严肃了。
    历史文中,如果加点幽默搞笑的情节,就像调味剂一样,能有效的减少历史文本身固有的枯燥。当年明月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这些幽默情节若是用好了,文章活色生香,增分不少,但如果稍微有一丁点没弄好,立刻便沦为弱智作品。
    所以那些写历史网文的大神,很厉害,他们在文章整体架构上,处理的特别好。
    喜欢读历史文的读者,也是所有网文类别之中最为挑剔的。
    我写《重生武松》的时候,动不动就有读者说,这个人物写错了,这一年他还没出生呢。我马上改。
    过会又有人说,这把刀是明朝才有的,宋朝没有,于是又得记录在本子上。
    一本书写完,密密麻麻的记完了三个本子,是以前所犯的错误,以及改正方法。累死累活写完,腰酸背痛,感冒发烧也不敢停,还费力不讨好。
    后来作了个尝试,建了本都市新书,书名叫《极品纨绔的快乐生活》,只写了一章,就为了体验下写都市文的感受。
    唉,怎么一个轻松了得。
    没有任何负担,只管像放屁一样胡编乱造,几分钟就码完一章,简直比严谨的历史文好写十万倍!而且都市文的读者有绝大多数是学生,他们根本不在意逻辑是否混乱,只要看着爽就行。
    写历史文多痛苦啊,不光得浪费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写作时还得尽量模仿古人的词句,累了半天,读者还不一定买帐。
    但我还是想写历史文。
    原因无它,我从小就喜欢读史,爱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正是因为这种爱好,我写《重生武松》的时候,才把这本后期面写崩,注定不会再有推荐,无论如何都会失败的垃圾作品写完了,浪费了宝贵的旅游时间。
    真自虐,有那时间去外面玩玩,多好。
    但是我不后悔,也不怕喷。写的不好,本来就该喷,再苦再累,活该!
    知耻而后勇,写完后,我获益匪浅,总算明白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
    有时真挺羡慕那些职写手,可以除了写书外,什么都不做。
    我不行。
    我平时得工作,闲的时候还好,忙的时候加班,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一点也不稀奇。
    所以我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了那些职写手。
    我有时能一天三更,有时则只能一更。
    在此我向各位催更的朋友说声抱歉。
    我每天挤点空余时间写完,认真改改错别字,就得勿勿上传,然后抓紧吃饭去,吃完饭还得干活。
    所以基本上没时间回复书评,只能给支持我的朋友加精表示感谢。
    对任何反对书评,不管读者的语气多么难听,我一样百分百认真对待,如果他说的对,我一定按照他说的修改。所以大家发现任何错字或是漏洞,请批评指正,我第一时间修改。
    不过我得提请大家注意,这是以水浒为框架写的宋代故事,所以至于正史上“武大郎和武松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类错误,大家就不要指正了。像这类情节,一切以水浒为准。
    对于绝大多数反对书评,我照单收,认真学习。即使意见不一样,出于礼貌,也保留它。
    只有一种书评是直接删的。
    就是在书评之后附带“不想看了”字样的人,既然都已经说不想看了,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支持我,我也就没必要在身上浪费半秒钟的时间了。
    不但没必要仔细看写的书评,更没必要作出任何回复。
    还有那种素质低下,指不出书中任何错误,直接用最下流语言恶意开喷的人,直接删,永久禁言。
    7
    以前我刚开始追读《蚁贼》的时候,总是抱怨作者为什么更新这么慢,到后来《蚁贼》长时间处于暂停状态,我又追读那位作者的新书《三国之最风流》,结果又是超级慢,我却不怎么抱怨了。因为读了这么多章,我发现他写的太认真了,他的历史文特别严谨,不像某些无良作者,只知道无脑灌水,对读者不负责任。
    现在我自己创作,可能受他感染比较多,至少学会了他那认真钻研精神。
    我只把《宋史》等资料读完,感觉还远远不够。
    《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国通史(宋朝篇)》《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大诏令集》《职官分纪》《武经总要》我还没读完,所以有时写完一章,过了很久偶然查到资料,发现错了,还得重新回去修改。更有甚者,一个地方错了,之前的十多章都得重新修改,这种体验太痛苦了。
    我还是想痛痛快快的把这些资料读完再写,到时相信肯定更能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了。
    诚惶诚恐,向各位看官鞠躬致歉。
    静心读书,先把这些资料补完,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持续输出,要不有时感觉真没什么可写的。
    先停更了,待读完这些资料,再回来更新。
    可能停更的时间长些,但是肯定不放弃,毕竟攒存稿拿勤也有收入。
    再次向各位告罪,现在更新,资料没读完,实在力不从心。起点书那么多,读者君请先看其它书吧,给大家带来困扰,实在对不住了。
    全文,txt下载,全集txt下载,请记住138看书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