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异姓王》第269章 大位已定

    ♂? ,,
    听了金忠的建议,朱棣茅塞顿开。对啊,他手下还有很多文臣们,这立太子的事情,他们应该更有合理的见解。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读多了,懂得道理自然也多。更何况,这群武将都是一群粗人,与其听他们在这里怼金忠,自己还不如听那群腐儒们唠叨呢!
    想到这里,朱棣挥了挥手,说道:“好了,此事容后再议,们先下去吧!”
    那些功臣武将们看看我,我看看。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既然朱棣已经说了现在用不着他们,他们也没有胆子硬留下来。一个个对朱棣拱手告退。不过他们也并没有理会金忠,在这些武将们看来,后者明显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叛徒”。金忠看着这些人的嘴脸,也不在意,笑了笑。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任们这些人粗人如何闹腾,我自岿然不动!
    就在这个时候,朱能却是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对着他和善的笑了笑,却没说什么。由于他们落在后面,也没有什么人看到这一幕。
    金忠一愣,赶忙回礼。要知道,朱能可是朱棣的心腹大将,能够与他比肩的臣子,也就一个陈国公王明。可若不是陈国公王明娶了康柔公主殿下,后者的身份地位是绝对赶不上前者的。而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和气,他怎敢怠慢?
    朱能笑了笑,朝着一个方向努了努嘴。金忠朝着那个方向看了过去,却发现英国公张辅也朝着自己看了过来。而且,后者居然还对自己拱了拱手。金忠赶紧回礼,要知道,这两个大人物都是他得罪不起的。
    张辅点点头,嘴角含笑地离开了。朱能也是又在金忠肩上拍了拍,也离开了。三者之间均是无声交流,谁都没有开口。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金忠若有所思。世人皆传成国公朱能有勇无谋,但是今天看了,似乎并不是这样啊!还有英国公张辅,虽然是继承了他父亲张玉的爵位,可是从今天的表现看来,他一点都不输给他的父亲张玉!怪不得,那位曾说,成国公与英国公是陛下的臂膀,即使潜力巨大的陈国公也有所不及,现在看来,那位真的是料事如神!
    想到这里,金忠也是面露喜意。虽然他身后有一尊大人物,但是要是让他得罪一众武将,虽然不会有什么事,但是那感觉也不怎么样。现在成国公与英国公能够理解他,他顿时间感觉身上的担子都轻了不少。
    话说朱棣这会儿打定了主意要向文臣们争求一下意见。他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再说立太子实在是一件大事,一日不处理好,他一日不安心。
    他立刻叫郑和传旨,将自己的一些心腹大臣们叫来。其实说是心腹,也就只有七个人而已。
    这七个人分别是黄淮、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每一个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其中更有号称“三杨”的其中两位。其他人也都是身负盛名的人物。而这七个人,也组成了后世的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部门——内阁。可以说,朱棣手下的这七个人,是现如今大明朝文臣的精粹!
    听了朱棣的话之后,这七个饱读诗书的人均是皱了皱眉。他们不是那些没文化的武将,朱棣一开口说了几句,他们就知道朱棣的心思是偏向谁的。但是,他们怎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黄淮想了想,站出来说话了。
    “陛下,臣以为,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昌盛,根基不稳,国破家亡也未可知。而自古以来,皆是嫡长子继承储君之位,而祖宗之法不可违。周时宗法变,以致礼崩乐坏,诸侯分封,天子受辱。秦时赵高篡逆,李斯密谋,杀害扶苏,立二世胡亥,然秦二世而亡,所谓千秋万代,不过笑话。陛下乃是圣明之君,万不可行逆天之事!”这黄淮乃是洪武年间老臣,曾经辅佐朱元璋。现在更是内阁首辅,在场的除了朱棣,最有资格说话的,就是他了。
    朱棣听的头都疼了。这些文人们最是烦人,问他们点什么事,他们就是不好好说。非得给引经据典磨磨唧唧说一大堆。然而真正有用的就那么一两句。而那些武将们说话又太糙,朱棣又瞧不上他们。看来这整个大明官场,能够和朱棣好好说话的,也就那么少数几个人罢了。
    黄淮都说话了,其他人自然不能够怠慢。接下来,杨士奇,杨荣,胡广,金幼孜,胡俨等人纷纷发言。尤其是后面三位,几乎直接就公开支持朱高炽。
    朱棣皱着眉头看向了还没有说话的解缙。问道:“爱卿有何见解?”
    解缙这些天一直很安分,毕竟前几天朱棣刚刚批评过他。他自然不能够在犯错误,而朱棣看到后者玩命修书,也不好再怪罪他。更何况,虽然这人有些不识时务,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如今还要重用他。
    其实解缙早就想好了,他已经将赌注都压到了自己中意的皇子身上。他相信,这将是自己政治生涯中最辉煌,最成功的一次投资。然而解缙不知道,他只猜对了一半。
    “大皇子宅心仁厚,当立太子。”解缙恭恭敬敬地说道。
    朱棣皱眉,却不说话了,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种否定的表示。然而解缙并没有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只要把下一个理由说出来,大位非朱高炽莫属!
    解缙上前一步再拜道:“好圣孙!”
    朱棣一愣,旋即他深深地看了解缙一眼,无声地笑了,而解缙也笑了,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解缙知道,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或者说,他喜欢朱高煦胜过朱高炽。但是,这不重要。虽然朱高炽不受宠,但是他却有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儿子叫作朱瞻基,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后来,这个“圣孙”成为了未来的明宣宗。
    解缙完美的抓住了最关键的地方,为朱高炽荣登大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可能不愿意让朱高炽继承皇位,但是对于朱瞻基,他却是一百个愿意!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七位内阁学士来我往,有人明示有人暗示。为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他们几乎都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而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最终胜利了,虽然,有人并没能享受到胜利的成果。
    翌日,圣旨下达。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自此,太子之位的归属终于有了定论。而一场围绕着太子之位所展开的惊心动魄地血腥斗争,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章完)
    全文,txt下载,全集txt下载,请记住138看书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