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异姓王》第123章 朱允炆的决定

    ♂? ,,
    听到黄子澄义愤填膺的声音,朱允炆的眉头略微皱了皱。其实,他也是对李景隆失望至极,先是五十万大军被朱棣击溃,接下来六十万大军居然还是被朱棣击败。这简直已经不能用无能两字来形容了,换成弱智二字或许更为合适。
    但是,要朱允炆杀了李景隆,他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虽然以李景隆的罪行,杀他一百次都不为过,但是,李景隆毕竟是他的血亲。退一万步讲,就算不念李景隆与自己的亲戚关系,自己也不能够就这样杀了他。怎么说,他也是前朝名将李文忠之子,自己可以不给李景隆面子,但是李文忠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李景隆身负李文忠的血脉,对于朱允炆这样仁慈的君主来说,还是尽量为李文忠保留一份血脉吧!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李景隆虽然罪无可恕,但是他毕竟是李文忠将军之子。李文忠对我朝有不世之功,虽然李景隆屡次战败罪已当诛,但是毕竟是功臣之后,若要杀他,空怕人心不稳。”说到这里,朱允炆扫了一眼那说话的三人“再者,李文忠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朕的血亲,要朕亲手杀掉他,朕于心不忍。罢了,叫他卸去官职,此生永不得掌兵,回家养老吧。”
    黄子澄闻言,顿时大急。他倒不只是因为李景隆辜负了他的信任而坚持要杀死他。实在是因为李景隆这个人活了这么多年,除了浪费朝廷的俸禄,就只是坑朝廷的军队。这样祸国祸民的家伙留着实在是没用,还不如一刀宰了痛快。而且,不知为什么,对于李景隆,黄子澄一改当初的信任,自从前者打了败仗之后,他就感觉这个家伙处处不顺眼,恐怕总有一天他还会搞出什么大乱子来。
    不过,黄子澄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点毫无来由的怀疑,在几年后居然成了真!
    当然,除了这些,李景隆一再令他的信任打了水漂也是一部分原因。可以说,黄子澄坚持要杀李景隆,恐怕也是三分为自己,七分为国家了。
    “陛下,李景隆上愧对天子,下辜负黎民百姓,此人不除,恐怕难以安民心啊!”黄子澄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了,一定要杀李景隆而后快。
    朱允炆却是面色一沉,李景隆再怎么有错,也不至于被说的这样罪大恶极。更何况,他还是自己的亲戚,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他李景隆罪该万死,但是看着他身为皇亲国戚的面子上,留他一命也不是不行。大不了就是多浪费几万石俸禄,反正朝廷也不缺这点钱。
    “此事无需再说。”朱允炆挥了挥手“曹国公虽然屡次令朕失望,但是他与朕毕竟是血亲,况且,曹国公战败,也只是运气不足,虽然有罪,但不致死,就这样吧,以后也不要再提了!”
    朱允炆这一句话,也是堵死了黄子澄等人的嘴。黄子澄虽然心中不甘,但是也是看出了朱允炆的决心,不论自己说什么,他都不会杀掉李景隆的。
    解决了李景隆的事情,朱允炆便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军统帅的位置上来。他已经明白,李景隆那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将领,所以,这大军的统帅必须要换一个人来担当。
    如果是以前,能够担任这统帅之职的,恐怕也就只有魏国公****祖。虽然平安也是一员猛将,但是平安却只是将才而非帅才。若论战场冲锋陷阵,长枪杀敌。平安的确是勇猛无敌。但是要论调兵遣将,阵型排列,平安却是要差上许多。
    但是,****祖能力虽强,但是朱允炆却不太敢用他。他与朱棣的关系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另一点,自然便是他****祖领中军都督府,身负拱卫京城大任,自然不能轻易离开。如果是以前,恐怕朱允炆也就只能派出****祖来对抗朱棣了。但是,现在事情却是发生了变化,朱允炆已经找到了另外能够担任主帅职位的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绝对不会再瞎第二次!
    “都指挥使盛庸,守城有功,更是击溃朱棣大军。授平燕将军印,封历城侯,官拜总兵,统领朝廷各路讨逆人马北上伐燕,荡平反贼!”朱允炆大手一挥,又是敲定了讨燕大军统帅的人选。
    众臣再次面面相觑。如果说铁铉被封高位,还可以理解。毕竟守城有功,又是先帝欣赏的官员。可是,盛庸一个无名小卒,居然一下子成了侯爵,这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
    不过,难以接受归难以接受,还没有人傻到直接说出来。他们都是知道济南一战究竟是怎么回事。铁铉丝毫不居功自傲,一份奏折上细数各位官员的守城之功。尤其是盛庸,他们都已经知道,如果没有盛庸对济南防守的安排,恐怕即使铁铉再如何神通广大,也守不住济南。
    所以说,要论能力,盛庸绝对是足以担当得起这个平燕将军的名号。而论资历,开玩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朱棣,那个历经大战未曾遭逢一败的朱棣。这就是最能够令人闭嘴的资历了。不服?好啊,去与朱棣打一仗,赢了就是平燕大将军。
    打败朱棣,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过是动动嘴而已。但是,真要是做起来,那怎是一个难字可解?
    而且,听朱允炆的意思,似乎是催着盛庸赶快出兵北伐。
    看来,年轻的皇帝也是坐不住了。对于朱棣在北方的作威作福,欺君罔上他已经不能够在忍受了。也行许这一次,朝廷就能够彻底击败朱棣也说不定!
    大臣们对于这件事,几乎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毕竟,能够站在这里的,几乎都是忠于朱允炆的人。对于击败朱棣,他们也是很感兴趣。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将这份忠诚保持到最后。
    但是,朱允炆光顾着兴奋,却没有想到为什么朱棣数次身陷险境,却从来都是毫发无损。即使偶尔受伤,也不危及性命。
    朱允炆根本就没想到,正是他当初的一句“勿使负杀叔父名”的命令,才是朱棣屡次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有了这道近乎白痴的命令,别说是李景隆,就算是天神下凡,也打不了胜仗。
    朱允炆直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他与朱棣的关系自从两人出生在皇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无法改变。他根本就不明白皇权斗争究竟有多么残酷,仁慈与怜悯,在权力的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直到朱允炆失去了一切后,他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那时,已经晚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话。现在的朱棣已经带兵撤回了北平。一年多的努力似乎又一次回到了原点。
    他还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南京,朝廷的新一轮北伐攻势已经开始。这一次,他要面对的不再是废物李景隆或者保守的耿炳文。他将会面对的是新一代的强大的将领,而这些人,也会成为他这一生中最为可怕的对手。
    他将会与代表了南京朝廷的盛庸展开不死不休的血战。他们将拼上一切,以生命作为赌注,胜利的一方可以得到这片天下!
    其实,战争从来未曾终结,它只是默默地躲在世界的角落里。当武神铁青色的巨手转动改变世界的轮盘时,它会咆哮着出现,将无尽的血与火抛向人间大地。
    (本章完)
    全文,txt下载,全集txt下载,请记住138看书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