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第二百四十七章:三种矿藏

    解决了一桩心事后,李世民问道:“这次,那些世家兑换过铜钱后,帝国银行得到了超过三个亿的收益。我想在朝堂上奏请暂时停收五年的农赋。”
    殷清风心说,小爷这次来就想汇报一下俺有钱了,不想管你的破事儿~~~~
    但他还是说道:不妥。
    李世民就奇怪了,不是你说以后要停止农业税而只收商业税的吗?现在银行加国库里已经有近五亿的铜钱了,怎么就不妥了呢?
    殷清风说道:“叔叔可听过升米恩斗米仇的典故吗?”
    李世民想了想,说:“不曾。”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户人家中要富裕的多。
    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
    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可如果给他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现在大唐的国库的确充裕,以后可能会更好。但一个政令的颁布不但要看决策者的意图,还要看最终的结果才可以。
    叔叔颁布停收五年的农赋,第六年呢?第六年如果他们不缴怎么办?彻底停止了吗?那皇室还有威严吗?”
    李世民想了想,“那...直接停收农赋?”
    殷清风说道:“以前是小侄想问题过于简单。
    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来说,民要交税是义务。
    以往的各朝,农赋是国库主要的来源。现在大唐经过钱币的兑换和以后实施的商税,收与不收农赋都不再重要。但是,新的税赋改制之后,农民缴纳农赋将是他们作为大唐子民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负担。
    这个象征,代表着他们对大唐的认同感、代表着你出钱奉养国家,国家才有义务保护你。
    虽然在我们看来,那些农民是通过从商人那里购买货殖,而让商人去交税,但世人会认为只是商人在缴纳税赋而农民没有。一旦有争执了,商人会理直气壮的说,我对朝堂有贡献而你们是不劳而获。”
    李世民沉默的思考着。
    好久,他说道:“那你的意思是农赋还要继续收?”
    殷清风说道:““租”还按照原先的收,只取消“庸和调”即可。”
    本来他还想说,再来一个‘永不加赋’,想了想他又作罢了。
    一旦大唐要想着再在农民身上加赋,意味着国家经济已经出现严重的倒退。到那时,这个政权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所以,这话说与不说都没有意义了。
    这个话题他们之前讨论过,所以李世民没再继续,他说道:“你这次来有何事禀报?”
    殷清风说道:“这次加盟会,小侄得了不少钱财。除了支付应国公和吴国公的酬劳以及小侄自留了一部分外,剩下的要“捐献给国库”。”
    “嗯?什么意思?”
    加盟会后,银行那边统计超过三个亿,也就意味着殷清风得到了超过一亿五千万的钱财。这么多钱财,如果放在以前,他早就眼红了。现在虽然眼界宽了,但也不会对这些不动心。
    而且,以前这小子还说什么公私分明,现在怎么想着要捐献了?以这次加盟会的结果来看,他最少要捐献七到九千万的钱财,他舍得?
    殷清风说道:“说是捐献,只是走一个过场。”
    李世民静等着他往下说。
    你现在所看的《永世帝唐》 第二百四十七章:三种矿藏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 进去后再搜:永世帝唐
    ,,
    全文,txt下载,全集txt下载,请记住138看书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