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非要教我做人》第036章 徐教授的发现

    见徐国盛拿走登记表,车宝瑞想起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里不是有个现成的大牛吗?
    “是这样的,徐教授,我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您,不知道现在会不会不合适?”
    “哦哦,可以,问吧。”
    徐国盛愣了一下,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得寸进尺”的学生。
    一个土院的学生,找一个经管的教授,会问什么问题呢?
    徐国盛有点好奇。
    见徐国盛答应下来,车宝瑞心中一喜,拿出手机,打开云笔记。
    平常他会将遇到的问题、疑惑、想法全部记录下来。
    徐国盛接过手机,
    问:“哪些?”
    车宝瑞腼腆地笑笑:“全部。”
    徐国盛看着手机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是“几个问题”吗?
    分明是几十个!
    “莫非这个学生把我当成工具人?”
    这样的念头在徐国盛心里一闪而过。
    吐槽归吐槽,
    作为学者,徐国盛真的是很纯粹,
    没有不好的想法,反而认真地对待车宝瑞记下的问题。
    几分钟后,徐国盛对车宝瑞的问题有了几个基本的认识。
    首先,大部分问题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不少于餐饮相关。
    再次,问题并不高深,有些甚至挺幼稚,但是可以看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呈现渐进,也就是越来越复杂。
    最后,这些问题涵盖了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从采购到人力资源,从财务到监督……等等。
    在徐国盛的脑海里,形成了这么一个画面:一个经营的初学者,步履维艰,从无到有学习管理的过程。
    从问题涵盖的广度看,至少是公司的负责人。
    徐国盛终于被调动起来,吸引他的是这个管理者成长的过程。
    “小王。”
    徐国盛呼唤学生一号,“帮我倒杯茶给车同学。”
    名字都不配拥有的小王,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杯热茶,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谢谢。”
    车宝瑞双手接过。
    小王没有闲聊的意思,倒完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车宝瑞就坐蜡了,手机不在手上,平板没带。
    只好看书。
    嗡嗡嗡~
    手机震动的声音。
    车宝瑞下意思去掏口袋,才想起来,手机在徐国盛的手上。
    抬头。
    看到徐国盛正把手机递过来。
    还真是车宝瑞的手机在震动。
    看了一眼,来电显示。
    是周平。
    “接吧,我没关系。”
    徐国盛温柔的说着,像是个温和的长者。
    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否则周平会直接留言。
    “抱歉,比较重要的电话。”
    徐国盛示意车宝瑞随意。
    车宝瑞按了拒绝,走出办公室,到了外面才回拨——这是基本的礼貌。
    “什么事?”
    “见面的事确定了。”
    车宝瑞一愣,什么见面的事?
    周平很了解车宝瑞,八成就是忘掉了。
    能够让车宝瑞忘掉,说明车宝瑞对于会面抱着放松的心态。
    周平提醒:“吃了没的徐总啊。”
    “哦哦。”
    车宝瑞恍然:“什么时候?”
    周平解释:“明天是周末,而且徐总刚好在影视城……所以才急着打电话啊。如果您没问题,我就和徐总方面定下来。”
    “可以。”
    车宝瑞觉得时间没问题,“具体时间和地点发给我。有什么问题再沟通。”
    挂掉电话,回到办公室。
    车宝瑞看到徐国盛正盯着他的手机。
    差点拍脑袋。
    怎么就给忘了,云笔记是可以PC端登录的。
    于是在徐国盛的电脑上下载了软件,扫码登录。
    徐国盛一点不耐烦没有,笑着看车宝瑞操作笔记本电脑,末了还说了句谢谢。
    徐国盛继续看他的问题,只不过由手机换成了电脑。
    而车宝瑞拿到了自己的手机。
    登录叮叮。
    发现有二十几个好友申请,肯定是参加兴趣小组的人。
    车宝瑞一一通过申请,并拉进专门的群组。
    十几分钟后,徐国盛突然抬头,微微皱着眉头。
    车宝瑞心下一沉。
    难道发现很严重的问题?
    徐国盛道:“车同学,有没有企业更加具体的资料?”
    哦,原来是想说这个。
    也对,车宝瑞记下的问题,通常是想到什么记什么,有时候看着没头没尾的,就像解方程,没有给出常量、变量,怎么算结果?
    车宝瑞想了想,打开云笔记的云空间、里面有若干文件夹。
    每个文件里有分门别类的文件。
    文件有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资质证书复印件、税务文件、各种报表、会议记录、目标规划等等。
    平常是不会把这些东西给人看的。
    但也不算机密。
    “哦哦,谢谢……”
    徐国盛愣了一下,没想到居然有,而且很正规的样子。
    随手打开一个税务文件。
    以他的眼力,一眼就看出做账的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账面做得非常漂亮。
    让徐国盛震惊的是纳税的数据。
    哪怕是经过各种合法避税的手段,一个月居然有50万的税。也就是,这是一家月销售额千万级别以上的企业。
    年销售过亿。
    单纯从数据表面看,只是一家中小型企业。
    真正让他吃惊的是,通过各个关联公司隐藏起来的净利润。
    那是相当高。
    粗略计算,一个月达到了三百万,只不过不是以纯粹的现金流的方式存在。
    突然想到了某种可能性。
    徐国盛打开几家公司的营业执照,还有公司的文件,发现法人各有不同,但是最终股份的持有人都指向了一个人。
    ——车宝瑞。
    在徐国盛接触的商界人士中,从来不乏天纵奇才,二十来岁的亿万富翁就超过两手之数,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里。
    互联网领域有个特点,那就是前期技术的重要性远大于管理。
    有时候。
    一家估值过亿的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加老板,可能就是十来个,管理压力不大。
    徐国盛迅速翻了几页,找到一份文件。
    果然。
    作为密集型的劳动企业,人数超过了百个,且兼职人员众多。
    这些公司加起来,粗略的估值在一亿五千万左右。
    但是卖的话,找到有钱老板或是有远见的资本,溢价起码能多出一个亿。
    也就是两亿五千万。
    为什么?
    因为管理方式和运营框架太成熟了。
    发展步伐受限于资金和资源。
    如果一家上市大企业吞下这些公司,只要投入资金和精力,半年内,这些公司的估值绝对能够膨胀到十亿级别。
    那一年内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