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夏冰》第865章 无上妙法

    佛经的博大精深,在这一刻让李天深深地体会到了。从这些经文的讲解中,李天隐隐觉得自己这个不信佛的人都要信了。
    最要紧的是,他发现自己对于佛经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更主要的是,随着这里灵气的解开和佛经的广泛传播,李天得到了很多信仰之力,而这些信仰之力,竟然在无意中刺激到了燃灯战宠的复苏。
    燃灯这个名字,本是李天看到他是一缕灯芯所化随口想到的名字,但是如今看到燃灯的变化,李天不由得皱了眉头。
    他是专门仿造赝品的大师,自然知道燃灯这个名字对于佛教和道教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不能想象的是,自己随口起的一个名字,竟然似乎和那传说暗合起来!
    相传,道教中也有燃灯道人一说,只不过,燃灯道人的原型,是佛教中燃灯古佛,化胡后称燃灯佛,居住在灵鹫山元觉洞。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
    传说他拜阿兰伽兰郁头兰佛为师,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曾有一次,燃灯古佛经过一污水,一男孩用自己衣服使燃灯古佛不须把脚弄脏,被预言成释迦牟尼佛。也有传说释迦牟尼过去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佛经中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的弟子。另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
    但是这个说法,和佛教的燃灯佛依旧有些出入。佛教所说,燃灯佛,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古佛在过去时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金刚经》云:“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的诸佛之事例者。
    《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依次有五十三尊佛出世。至第五十四尊,号世自在如来时,于其教下有一比丘号曰法藏,修因行后成无上正等正觉者即为阿弥陀佛。
    《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
    由于燃灯佛曾是释迦佛因地时的老师,所以燃灯佛为“过去佛”。许多供奉“竖三世”佛的庙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燃灯佛(左侧)、释迦牟尼佛(正中)、弥勒佛(右侧),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燃灯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佛陀。燃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燃灯佛授记时,‘释迦菩萨得无生法忍’。《心地观经》曰:“昔为摩纳仙人(儒童)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亦以授记之事,为须菩提开演甚深般若之义。《称扬诸佛功德经》里谓释迦牟尼佛过去曾于锭光佛(燃灯佛)处,得闻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名号,以此佛名号功德得超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
    传说当初,释迦牟尼还是善慧童子时,见一位王族女子拿着许多青莲花,他就花了五百钱买来五枝,奉献给燃灯佛。又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灯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还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只不过,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如果说燃灯佛是释迦摩的过去佛,也就是前世的话,那么释迦摩现在身体中那个卍字却又无法解释。
    且那些传说的事情中,一直没有得到印证的,比如宫女,小时候的释迦摩,统统没有。所以,李天觉得自己给他起名为燃灯,绝对是巧合。燃灯之所以在这里,听到佛经之后有所进步,也完全是机缘巧合。
    想到这里,李天不再纠结,他告诉曼殊室利:“曼殊室利!我说一切有形有相皆是虚假,并不是说连因果也是虚假,你应该这样想,佛祖不是因为有圆满肉体身,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发无上菩提心之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也没有因果,也没有轮回,人死就像灯灭一样,行善没善报,作恶也没恶报。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们是不会说连因果都没有的理论,他们只是说一切不可执着而已。
    李天解释道,假若有一位菩萨积满荒于沙漠那么多世界的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拿来布施,但是他执着于福德,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虽多,却是有限之多;假如另外有人,他也修持菩萨道,同样去布施、去弘法,但是他心不执着功德,更没有“我相”的执着,进而成就“忍而无忍,忍而忘忍”的自在境界。
    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做了许多利益众生之事,但是他们做了之后,就不应贪想自己福德可得多少?执着自己功德可得多少?否则就会有计较得失之心,有了计较得失之心,就会产生烦恼妄想,这对修道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更何况是一位菩萨呢?”。
    “如果有人说:“佛祖有什么稀奇?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个身体,需要两脚走来、走去,有时候还需要坐下来休息,还需要躺下来睡觉。”有这样想法的人,他就是未能了解我所说“如来”两字的真正含义。
    曼殊室利闻言却是皱眉道:“佛上大人,假若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那么把它称为世界还合理,可是世界其实只是一合相,其实也只是假名而已,因为凡事有结合就有分裂,没有实在不变的,所以一合相只是假名而已。”
    李天听完解释说:“世界是许多东西的结合体,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它是变化、没有一定的、不实在的、它时而结合,时而分裂,我也难以解说,可是世俗的一般人,却很欢喜去谈论它,而不知它只是短暂的现象而已,说来说去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众生贪恋眼前的事物,所以才会迷失本性的。
    随后,李天问道:“假若有人说,佛主常常讲到自私的观念、对待的观念、分别的观念、欲望的观念,是不是佛主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四见的存在?曼殊室利,你认为像这样的人,能了解我所说的四见的含义吗?”
    曼殊室利回答说:“不了解的,佛上大人!这个人根本不了解您所说的四见的含义。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为了断除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得不如此解说的,但佛上大人您和佛主早已断除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否则您怎能成佛呢?所以佛上大人您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只是一种假藉的名词而已。”
    李天闻言点头说:“不错!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对于一切的佛法,都应当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看法、如此的相信、如此的了解,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为什么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呢?因为一切佛法的名称,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了解而已。”
    假若有人以无量无数的世界,然后将无量无数的世界都填满了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等身外财富拿来布施,还不如另外有善男信女,发心觉悟佛道,依照这本佛经去修持,或者只是拿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常读诵,或讲给别人听,或去演说给大众听,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说到这里,李天环视众人说道:“现在我告诉你们如何去讲解佛经度化众人。在讲解佛经和度化的时候,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一心不乱,在一心不乱之下,才能产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去演说佛法,那才是无上的妙法。但是你们听了或看了无上妙法,仍然不可执著。”
    “要知道,这些话虽然是无上的妙法,这些字虽然是无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缘说、方便说而已,所以你们仍然不可执著,应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是虚幻不实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你们应该有这种认识,那才不枉费我说这些佛经的意义。”
    听完李天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李天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这让李天长长地出了口气,而后和释迦摩一起起身离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