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孙中山》第16章

    3月10日下午3时,对于袁世凯以及他的一帮幕僚们来说,这是十分特别的一刻。因为自此以后,袁世凯——曾经的官宦世家子弟,后来的北洋新军创始人,不久前的清廷内阁首辅,将走向人生的最高巅峰,担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即使与孙中山在南京的就职典礼相比,袁世凯的典礼也算不上隆重(当时孙中山在南京的就职典礼,不少人便认为太过草率了),参与观礼的不过百余人。
    不过,如果仔细的端详一下观礼者的服饰打扮,却可以发现,这典礼还是很有喜庆色彩的。赵秉钧等人自不待言,一个个衣冠楚楚,衣着打扮极为正式,有穿西服戴礼帽者,也有穿军装佩长剑者。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其他人等,有辫子或者没辫子的就不说了,居然还有直接顶着颗乌青铮亮的光脑壳的。
    而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几个身穿大红喇嘛服的喇嘛。
    就职仪式由蔡元培主持,他也是南京方面派过来的代表。
    蔡元培宣布典礼开始以后,袁世凯在众属下的祝贺声中施施然登台,随即开始宣读其就职宣言:“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杨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冤枉,祈达国家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宣读完誓词,他随即将誓文递交给蔡元培。蔡元培接受誓文以后,代表孙中山致祝词。袁世凯随即答谢,表示:“世凯衰朽,不能胜总统之任,猥承孙大总统推荐,五大族推戴,重以参议院公举,固辞不获,勉承斯乏。愿竭心力,为五大民族造幸福,使中华民国成强大之国家。”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对于北洋人而言是一次胜利,而对于革命党人而言,却实属无奈之举。革命党人最初的想法,只是同意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而想把持内阁,以便按照他们的理念进行治国。然而,随着北洋军在军事上继续保持巨大优势,一帮立宪党人选择袁世凯当他们的代言人,这一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
    政治上的斗争向来是最残酷的,虽然未必见血,但是其血腥程度却丝毫不亚于炮火纷飞的战场。这让孙中山觉得放弃组阁权也未尝不可,但是必须用律法加以限制。
    于是,就在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议院在临时约法公布以后,由议长汤尔和亲自去电北京,承认了袁世凯的总统身份的同时,强调:“本院代表国民,尤不得不拳拳敦勉者:临时约法七章五十六条,伦比宪法,其守之维谨!勿逆舆情,勿邻专断,勿狎非德,勿登非才。”从17省军政府都督商议成立中华民国,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再到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继任大总统,这么多大事,就发生在几个月里。
    毛泽东自加入湖南新军以后,每月军饷都用来购买报道时事的刊物以及其他进步书籍,他从报刊上看到了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故。
    他心中不禁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国家大事难道是儿戏吗?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和政治结缘,毛泽东无疑正是这样一种人。
    他在前年春考入湖南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以后,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影响颇深,认为中国只有进行改良才可能获得新生。而在进入长沙以后,因为受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的影响,他的思想有所转变,转而开始支持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现在,在响应革命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加入湖南新军以后,毛泽东的思想再次发生了改变。此时,虽然革命党人在和袁世凯的交锋中落于下风,而不得不拱手让出革命成果,但是就全国而言,总体的政治空气还是积极向上的。
    而让毛泽东发生这种想法改变的,却缘于一次偶然事件。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湖北新军居功至伟。然而,就在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在守城新军中,居然有士兵如此回答“革命后,汝等可好”这个问题:“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
    这则对答,他人本来是作为笑谈来讲的,却使毛泽东陷入了深思:“革命虽然已经成功,但是,民众的认知水平却极为低下。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有义务改变这种状况。那么,继续读书,从知识层面唤醒国人才是我当下该去做的!”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在参军半年后,毛泽东选择了退出湖南新军,继续求学。
    革命已经成功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3月9日,昔日的清朝外务署,今日的总统府,几个身着洋装,高鼻碧眼的西洋人施施然坐在袁世凯的对面,手上捧着前清皇家专用的茶盏,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和身为主人的袁世凯交谈着。
    袁世凯如愿以偿,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一度意气风发,乃至在就职典礼结束后当晚就在亲信面前狂言:“吾生五十三年,今日为妄举!”言毕狂笑不止。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袁世凯更是要急于表现一把。
    总统宝座还没有焐热,他便以本大总统为名颁布了多条法令。然而,这三把火才刚刚点着,他的兴奋劲就不得不戛然而止。总统这个职位,固然给予人莫大的权势和荣耀,同时,却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套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深孚国民之期望的一国总统”,自然要想方设法改变国内当前民不聊生的现状。
    彼时的中国,百业待兴,偏偏中央财政系统近于瘫痪,民穷乏金,袁世凯即使有百般手段,却也只能徒叹奈何。另外,他还想着趁早解决南方诸省军事独立的难题,所以迫不及待的要求各省进行裁军,以保持北洋政府的军事威慑力。这更需要庞大的资金予以维系。基于这个现实,袁世凯的幕僚们想到了举借外债的办法。
    而一直谋求垄断对华贷款的四国银行团,便在此时隆重登场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