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孙中山》第12章

    结果毫无意外,孙中山16票,黄兴1票,至于黎元洪,则是一票未得。
    刘之浩随即宣布道:“因为孙文先生总共获得17张有效票中的16张,我现在宣布,孙文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总统!”说完,便带头鼓起掌来。
    他话音刚落,会场内登时音乐声大作,17省军政府代表以及与会的各界人士全体起立大声欢呼,会场内登时一片热闹景象。
    选举结束以后,便是商量孙中山就任总统事宜了。
    众人经过商量以后,最后推选正、副议长汤尔和和王宠惠前往上海迎回孙中山,并于1912年元旦正式举行就任仪式。
    次年1月1日,在汤尔和和王宠惠的陪同下,孙中山从上海乘火车前往南京。
    此时,经过全国各地进步报刊的宣传,孙中山当选总统的消息已经在各地流传开来。其中,在同盟会发展得最好的江浙一带,更几乎是人尽皆知。
    是日,孙先生将要到南京就任总统的消息在南京每一个街头传递着,南京人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有万人主动前往火车站迎接孙总统,以期瞻仰其风采,沿街沿途前来欢迎的人更是达到了五万余。
    民众发自内心的欢迎让孙中山心中暖暖的,看着那一张张兴奋的脸庞,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他欣慰地想:“这至少证明了,我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人民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政府!”
    晚上8点,南京制台衙门,两个穿着崭新军装的士兵树枪直立着。
    而在两人的面前,一条红地毯上,两个穿着大礼服、戴着大礼帽的中年人在一群身着盛装的军绅的簇拥下,缓步走了过来。这两个中年人,一个是即将就任大总统的孙中山;而另外一个戴着眼镜的,则是同盟会元老,现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
    两人甫一出现,围观的人群登时发出了震天响的欢呼声,“孙先生!”“总统阁下!”“中华民国万岁!”的称呼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听见欢呼声,两人停了下来,孙中山更是转身含笑朝民众挥手。稍后,在胡汉民的催促下,孙中山和胡一起向制台衙门内走去。
    两人刚刚走到门口,一直肃立在两个卫兵旁边的一个佩戴指挥刀的军官忽然响亮的喊道:“敬礼!”随即,两个卫兵举枪至胸口,摆出了敬礼的姿态。
    孙胡二人这一次毫不停留,继续走了进去。
    两个人沿着红地毯一直走进去,然后胡汉民首先登上主席台。
    他先扫视全场一下,示意众人噤声,随即打开手上的文告,宣布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就职仪式正式开始:“下面,有请总统先生宣读誓词!”
    全场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掌声里,孙中山沉稳地走上台,先朝四下点点头,随即打开了自己亲自书写的誓词。而随着誓词被打开,台下登时一片寂然。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宣誓以后,孙中山又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书》:中华民国缔造之初,而文以不德,赝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百绪繁生,文自顾何人,而克胜此!然而临时之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今以与我国民初相见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万万同胞共鉴之!”
    《告全国同胞书》发布以后,孙中山随即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宣誓时的一口粤语,让在场的许多人都听不懂,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众人的心情。因为他们知道,从此以后,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从此以后,中国将以另外一种身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国的成立,放在全世界也是一件大事,因为对于那些惯从清政府谋取种种权益的列强来说,从此以后,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必须要进行彻底修改了。
    西方列强,包括中国的近邻日本,他们究竟在中国谋取了多少好处?
    历史淹没在荒烟蔓草之间,现在已经无从详细考证了,不过有证据可寻的是,在中华民国成立的前前后后,这些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干涉和巧取豪夺。
    而这其中,或许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日本是伸手伸得最早的。1912年1月的南京,是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空气中传递的都是春天的气息。而与此同时,在最先发动起义的湖北武汉,空气中却透着一股灰败的气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